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 由 兀自成說 發表于 武術
  • 2022-04-03
簡介後來,張遼聽說一個名叫胡質的人學問和人品都很,便主動託人說合,想見面結交

功碑是什麼意思

— 《 悟道 :向王陽明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

— 趙曉軍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日本人研習王學的人很多,“心學”在日本的流傳反比在中國為廣。

後來,日本侵華,很多方法跟王陽明相似,例如辦“良民證”,用連坐法威逼百姓,興辦學校而散佈軍國主義,還假仁假義,見了老人鞠躬,見了小孩發糖果,諸如此類。

但是,侵略者本無“道”可言,王學用得再好,也只是一件外衣而無實體,沒有用的。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王陽明每次下令出兵或收兵,往往下諭,嚴申紀律。

例如,他的《督剿安義逆賊牌》寫道:“但有不遵號令及逗遛退縮,擾害平人者,仰即遵照本院欽奉敕諭事理,聽以軍法從事。本官務要申嚴紀律,整束行伍,必使所過之地,秋毫無犯;所捕之賊,噍類不遺;庶稱委任。

如或縱弛怠忽,致有疏虞,軍令具存,罪亦難貸。

但說歸說,下屬執行得如何,這很難說。

他的部下間或亦有殺良冒功的情形。

例如長富村之戰,殺432人,俘146人,燒燬房屋400餘間,奪馬牛無數,其間難道沒有無辜村民嗎?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在近現代史上,對王陽明很感興趣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曾國藩,一個是蔣介石。

曾國藩真正讀懂了王陽明,既學到了王陽明的“道”,也學到了王陽明的“法”,還有一點沒學到手:由良知而起大愛。

蔣介石讀懂了王陽明一半,沒學到王陽明的“道”,但學到了王陽明的“法”,“大愛”談不上,“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個”之類的話,王陽明無論如何說不出口。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兵法說:“三軍之災,起而狐疑。”用兵打仗,勝機往往稍縱即逝,不能猶豫不決,所以要儘快決斷,迅速定下勝敵方案。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毋速一時之歸,復遺他日之悔”,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防隱禍於顯利之中,絕深奸於意料之外。”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與敵爭勝,最怕兩個“鬼”,一個是“心鬼”,那是自己的安逸心。

因為安逸心,不願做工期的工夫,必然內心衝動,急於求成,於是看不到潛在的危險。一個是“內鬼”,即潛藏在身邊的敵對者。

他們似友而敵,像“心鬼”一樣防不勝防。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凡事準備好了再動手,那就什麼都幹不成。成功往往發生在大家都看不清的時候。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你能戰勝自己的心,你才可能從他人手中奪取勝利。

想在問題前面,成在問題後面。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凡人智慧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城,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

——《平濠記》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王陽明離京後,徐愛就辭了官,在南京城外買了幾間房,帶著一群王門弟子讀書論道,記述王陽明的言論,編撰《傳習錄》。

王陽明本人比較贊同孔子、釋迦牟尼的“述而不作”,只講道而不著書立說,為什麼呢?

悟道是一種體驗,不是任何文字可以傳述的,好比戀愛,你可以感受到其百味俱全的美妙,卻很難用語言盡述其味,一落到文字上,感覺已經有點不對了;

別人讀這些文字,感受更差了很多,而且每個讀的人感受都不一樣。

悟道跟戀愛一樣,非得親自體驗不可,光讀文字,如同望梅止渴。

不過話說回來,悟者的言論記述下來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讓後人略知其味,還可以激發追求悟道的願望。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利友,一種是義友。利友可以給你帶來利益、資訊、機會,可以對你的事業、生活產生明顯幫助;義友可以跟你交流思想、感情,未必能給你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卻能安頓你的心靈。

利友未嘗不能是義友,但一旦談利,義便多了幾成水分;義友未嘗不能是利友,但一旦重義時,利便

多了幾分俗氣。

所以,多數情況下,利友和義友是兩種交往物件。

人需要利友也需要義友,交往的方式卻不

同。

跟利友打交道,需要做形式上的工夫,經常聯絡,或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或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甚或拎上禮物拜訪一下。

跟義友打交道,形式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彼此知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哪怕相隔千里萬里,想起某個地方有一個自己的真心朋友,心裡便感到溫馨;

哪怕十年、二十年不見面,一朝相見,仍溫情如故。

利友之情,如同時尚,三年兩變;義友之情,如同佳釀,愈陳愈香。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跟護軍武周本是好朋友,為了一點小事,引起爭執,互不相讓,結果鬧翻了,從此斷交。後來,張遼聽說一個名叫胡質的人學問和人品都很,便主動託人說合,想見面結交。

胡質以身體不適為由,婉言拒絕了。

一天,張遼見到胡質,問道:“我想與你交朋友,你怎麼嫌棄我呢?”

胡質直言不諱地說:“交朋友要看大節,不計小事,才能長久保持友誼。武周為人不錯,你們原是朋友,為了一點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學、品德遠不如武周,怎能使你長久信賴?既然遲早要絕交,不如不結交!”

— 結 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