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 由 大大大紅袍子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15
簡介但是他不希望西域再出現一個強大的王國,所以,在東突厥敗北之後,李世民轉而支援回紇,壓制薛延陀的勢力

漢國什麼時候建立滅亡

薛延陀為東高車一族。南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來到準噶爾盆地,建立了一個高車國。在南北朝時期,阿爾泰河流域遊牧于山西南部和額爾齊斯河流域,並有少數停留在都斤山。隋大業二年(605),鐵勒諸部奮起反抗西突厥暴政,共推契苾部首領契苾歌楞為真莫何可汗,又推薛延陀部首領乙失缽為野可汗,於是,乙失缽率部立庭燕末山(阿爾泰山支)即鐵勒中強部。西突厥射匱可汗立,勢復盛,契苾歌楞和乙失缽自動取消汗號,迄隋唐之際,薛延陀和其他鐵勒各部又受突厥統治。唐太宗在位期間,薛延陀首領對唐朝在西域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滿,尋找機會去死磕大唐。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只是對手太強了,一點便宜都沒有得到。薛延陀這個國家倒也不笨,硬的不行,馬上就服軟了,於是,又派使臣進貢,表示要娶唐朝公主。此時執掌大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十分重視西域,一直在想如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

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心中早有盤算,前朝的歷史就在這擱置了,西漢與匈奴交戰已久,結果如何?家家得了好處,還不同於來犯的邊疆,因此,太宗壓根沒有真正考慮過和親的問題。儘管如此,此時西域時局還是相當微妙,所以,還是先要穩定薛延陀。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最後,李世民與大臣們商議後,決定答應與薛延陀的首領和親。後一種勢態發展,可以說是一種親事,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這門與親是太宗皇帝許諾的,後人經常拿它來“嘲弄”。新唐書有這樣說:李世民拉出一張長長的聘書:馬、牛、羊、橐駝要備好十多萬頭,而且,還要由夷男首領親自趕到靈州。若夷男如此,太宗便親自護送公主去成親。

所以,這個條件很苛刻嗎?我倒說不清楚。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薛延陀的畜牧業仍然很發達,問題是怎樣運輸。那時候全靠“走”啊,這一路若遇上惡劣的天氣,或水草沒有供給,牲口的數目肯定會大大折損。後世又說太宗這個招數真高,先是給人一塊糖,結果,剛放在嘴裡沒多久,發現糖芯居然是苦的。

夷男喜出望外啊,唐王朝尊他為真珠毗伽可汗,又許給他公主,太宗皇帝還答應親自送嫁,這是何等的榮幸,於是,“搜賦諸臣,以羊馬為糧”,很快就採得足夠的牲口。但在到達靈州的路上,由於種種原因,只留下一小部分牲口。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此時,太宗皇帝倒也乾脆,直接絕婚,理由是:聘禮不足。夷男人的夠了,可是,他也沒有辦法。大唐就是想用這種辦法挫敗薛延陀的張狂,這種辦法效果驚人,但是,這還不夠,大唐要的是長治久安,所以滅薛延陀是必然的,只是現在還有東突厥,所以還得繼續下去。

其後兩年,每次薛延陀與東突厥發生紛爭,太宗便替東突厥說話,談論夷男的種種錯誤。夷男心裡有氣,但又敢說,幾年前病了。很快,夷男的嫡子拔灼就自立為王搞了許多事情,攪亂了薛延陀的家,於是,李世民以為此時時機已到,便出兵。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軍向薛延陀發起進攻,最終徹底消滅了這個部落。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契苾、回紇等在漠北的部族,因薛延陀之亂而滅亡,又相繼歸附唐朝。因此,唐在漠北設十三州,將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並設燕然都護府,掌管這些邊州。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薛延陀與唐朝的《愛恨情仇》。可說是薛延陀興於唐,亡於唐。《新舊唐書》中記載,薛延陀稱自己為“我鐵勒部人”,其先民與“薛”同族並居,後來又稱自己為“延陀”部族,因此,稱為“薛延陀”。當時,太宗皇帝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東突厥,正好在此時,薛延陀的威望猛增,讓太宗看到了機會,認為聯合夷男對東突厥有利,於是,暗中聯絡夷男,封他為汗。因此,薛延陀汗與東突厥鼎足而立。

皇帝支援薛延陀,就是想先解決東突厥的問題。但是他不希望西域再出現一個強大的王國,所以,在東突厥敗北之後,李世民轉而支援回紇,壓制薛延陀的勢力。

貞觀十二年(638年),李世民所作之事,使夷男感到恐懼與猜忌。太宗帝下詔封夷男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這顯然是對夷男權力的一次明確分配。次年,太宗又將東突厥一族封為可汗,明面上則是掌管東突厥的舊部,實質上就是讓它監視薛延陀。

對於這個問題,夷男會不會沒有想法?但他並沒有硬碰硬,因為,他看過李世民的厲害,所以,他在等待,等待李世民向東方發兵,結果,在山西被唐軍擊敗。因此,在談李世民治邊經略時,平定薛延陀是一種經學思想。投資少,效益卻很好。

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西域政權眾多,對唐王朝的建立始終是一種威脅,雖然李世民並不懼怕這些,他也有過許多戰鬥經驗,但他並不認為戰爭是解決紛爭的最好辦法,有時懷柔,有時威懾,有時離間,關鍵時刻絕不吝嗇兵力,始終掌握主動,以最小的代價平定漠北。

還有人以此與唐太宗、秦始皇、漢武帝、魏太武帝進行比較,這三位皇帝更多的是以武力解決問題,而唐太宗則巧妙地運用了外交手段。

西域那些政權,什麼時候才開始瞭解中原王朝的興衰?

秦有一點短促,實際上,它始於漢朝,當通向西域的道路暢通之後,西域的國家都知道大漢王朝。外交學以實力為前提。關於修長城的事,這涉及到主動防禦還是被動防禦,以後唐王朝最大的問題是藩鎮問題,李世民不修長城,可是,他必須在邊疆多部署兵力,以後怎麼辦?看著明朝,又開始修長城了,想來它的利弊已經明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