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病人自作聰明,可能會害了自己

  • 由 袁遇秋經方中醫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8
簡介第二次生同樣的病,病人就把人參和藥一起熬了,結果沒效果

胃氣衰敗的吃什麼經方

病人自作聰明,可能會害了自己

治病,醫生開處方,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能不能治好病,還要看病人能不能配合,病人把醫囑執行到位了,效果才會出來。

但是,總有一些病人喜歡自作聰明的,覺得醫生不如自己想得周全,覺得醫生故意把事情搞複雜。

清代名醫徐靈胎就記錄了一個典型的案例:

觀察毛公裕,年屆八旬,素有痰喘病,因勞大發,俯幾不能臥者七日,舉家驚惶,延餘視之。餘曰:此上實下虛之證。用清肺消痰飲,送下人參小塊一錢,二劑而愈。毛翁曰:徐君學問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參切塊之法,此則聰明人以此玄奇耳。後歲餘,病復作,照前方加人參煎入,而喘逆愈甚。後延餘視,述用去年方而病有加。餘曰:莫非以參和入藥中耶?曰然。餘曰:宜其增病也。仍以參作塊服之,亦二劑而愈。蓋下虛固當補,但痰火在上,補必增盛,惟作塊則參性未發,而清肺之藥,已得力過腹中,而人參性始發,病自獲痊。此等法古人亦有用者,人自不知耳,於是群相歎服。

這個案例,簡要來講,就是徐靈胎給一個病人開方,要求人參要切成小塊送服,病治好了。但是,病人覺得徐靈胎這是耍小聰明,故弄玄虛。第二次生同樣的病,病人就把人參和藥一起熬了,結果沒效果。於是又請徐靈胎診治,徐靈胎還是用第一次的方藥,人參切小塊送服,病又好了。

這個案例說明,有些藥是要用特殊的服法才會見效的,醫生有叮囑,一定要做到,否則沒效。

遇秋開的安神助眠藥,一般都是叮囑睡前服用,其他時間不能服用。想一想,上班時間服用了,昏昏欲睡,打盹,到了晚上,反而睡不著了。所以,當有人反饋方子無效時,遇秋一般要先排查服用時間。

再來看個張石頑的醫案:

刑部郎中申勖庵高年久痢,色如莧汁,服芩、連、芍藥之類二十餘劑,漸加呃逆,乃甥王勤中,邀石頑往診。六脈弦細如絲。惟急進辛溫峻補,庶合病情,遂疏理中加丁香、肉桂方。諸醫鹹謂血痢無用姜、桂、人參之理,遲疑不敢服,仍啜芩、連、芍藥,遷延五日,病癒甚而驟然索粥,舉家及諸醫,皆以能食為慶,復邀石頑相商。而脈至如循刀刃,此中氣告竭,求救於食,除中證也。

這個案例,簡要來講,就是有個老年人久利之後出現呃逆。一般來講,久病出現呃逆,很可能就是胃氣衰敗,快不行了。張石頑認為應該用理中丸為主,但是其他醫生認為下利便血哪裡還有用溫熱藥的?於是還是繼續用清熱解毒藥。結果導致病人不治。

這個場景,是不是感覺好熟?

現在看病,很少同時請幾個中醫會診。但是,病人拿到處方,先百度一下?還是先拿去中醫交流群裡問一下?或者是拿給其他醫生看下?這些事情經常會發生。

隔三岔五的,遇秋就能碰到問處方的人,“這個處方怎麼樣?”、“這個方子治什麼的?”。

有的是病人,有的只是網上素不相識的虛擬好友。

面對這些人,遇秋一般會回答“處方開得挺好的”、“要相信自己的醫生”,一般不作更多的評說。

其實,會拿著處方到處問,說明病人不相信這個處方。這就是最本質的心理。

不管發表什麼看法,這張處方病人可能都不會再喝,又何必浪費口舌?

這種病人,因為聰明過頭,最終導致小病治成疑難病,疑難病治成大病、重症。

所以,作為病人,選醫生的時候要多方參考,認真對比篩選,選定了之後,就要傻白甜一點,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害了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