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結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定期腸檢很重要

  • 由 中國家庭報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7
簡介當結腸癌的病灶在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時,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等情況,還容易引起腸梗阻

腸癌多發生在什麼位置

近日,巴西“球王”貝利在接受結腸腫瘤手術3天后,因出現胃酸倒流,再次被送入重症監護室。訊息一出,貝利的健康狀況牽動無數球迷的心,結腸癌也成為熱搜詞。

結腸在人體的什麼位置?有哪些功能?罹患結腸癌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對此,本報記者採訪到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科主任、教授孔大陸,向公眾科普結腸癌的相關知識。

結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定期腸檢很重要

今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釋出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癌症新發病例數前十的癌症分別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狀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宮頸癌。這10種癌症佔新發癌症數的78%,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數量已經升至第二,不容忽視。

結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定期腸檢很重要

結腸癌多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導致結腸癌的主要原因有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地域、遺傳因素等。從地域分佈上看,結腸癌患者主要居住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患者的飲食結構主要以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為主。長期大魚大肉且纖維素攝入不足,是導致結腸疾病的重要因素。此外,有家族腸道息肉遺傳的患者,也是結腸癌的高危人群。

公眾對結腸癌比較陌生,通常誤認為是大腸癌。

其實,結腸和大腸所包含的腸道部位有很多重合,但也有不同。大腸包括:直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外的部分,醫學上稱為結腸。

結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定期腸檢很重要

成年人的腸道總長度大約為8米,是身高的4倍多。其中,結直腸一共約1。2米。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將未被小腸吸收的食物殘糜中的水分吸收,並在纖維素的幫助下,透過蠕動,使食物殘糜乾結成型,形成大便並將其輸送至直腸,最後排出體外。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應對癌症的重要原則。結腸癌早期時,患者沒有體感,很容易被忽略。同時,由於結腸在體內的分佈途經多個器官,所以不同部位的病灶也會有不同的症狀,情況複雜。

日常生活中,公眾應該注意個人大便的情況。當大便規律、次數、形狀等突然發生變化,且持續一段時間,應及時就醫檢查並診斷。由於結腸癌也會導致腸道出血並透過大便排出,所以需要提醒痔瘡患者,當大便出血時一定不要單純地認為是痔瘡所致。

當結腸癌的病灶在升結腸時,早期會出現腹脹不適的情況並影響食慾。由於升結腸部位腸腔寬大,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症狀,比如缺鐵性貧血、疲勞、乏力等。

當結腸癌的病灶在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時,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等情況,還容易引起腸梗阻。

“造瘻”“掛糞兜”是公眾比較熟悉的詞彙,也是很多人對結腸癌患者的第一印象。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結腸癌患者都需要進行造瘻手術。由於造瘻手術對患者生活、心理會造成較大的壓力,目前臨床上都會盡可能為患者保留肛門括約肌,保證患者手術後的生活質量。

對結腸癌三期及以上的患者,還會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在手術前使用化療的方式,使腫瘤退縮體積變小,並在醫生的判斷下再進行手術。另外,還有些患者雖然需要進行造瘻,但僅僅是暫時性的,在手術的腸道恢復功能後,就可以閉合造瘻。

結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定期腸檢很重要

由於結腸盤旋在腹腔內,環抱小腸,並與肝臟、脾臟等器官相鄰,所以結腸癌很容易侵入周圍組織和其他器官,造成相應的臨床症狀。例如,當結腸癌侵入與病灶處相接的小腸並形成內瘻時,患者會出現餐後腹瀉,並排出尚未吸收的食物殘糜。同時,結腸癌也和其他癌症一樣會發生轉移。

預防結腸癌,最重要的方式是定期進行腸道檢查。很多人認為人體內的腸道很長,一段出了問題手術切除後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這是非常錯誤的。建議公眾從45歲開始,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有癌症家族史、多發息肉、肥胖、高齡等高危人群每2-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目前,腸鏡檢查技術取得顯著提高,公眾可以選擇無痛腸鏡,減少不適感。

記者/席念楚

編輯/唐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