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 由 丞暘文化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08
簡介故宮對《清明上河圖》的修復很慎重,特別召集了書畫鑑定、裝裱方面的權威,徐邦達、劉九庵、楊文斌等人一起商量,決定了“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保留這幅傳世絕品的原貌,並由徐建華的師傅楊文斌先生擔任主修

裱畫背紙是什麼紙

《清明上河圖》整幅作品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摺合12個平尺左右。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清明上河圖》真跡在問世後的800多年裡,一直是帝王權貴爭相收藏、巧取豪奪的目標,幾度神秘失傳,它曾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最後被發現回到故宮時已“傷痕累累”。1973年,歷經滄桑、明顯受損的《清明上河圖》被送到紫禁城裡的“文物醫院”。故宮對《清明上河圖》的修復很慎重,特別召集了書畫鑑定、裝裱方面的權威,徐邦達、劉九庵、楊文斌等人一起商量,決定了“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保留這幅傳世絕品的原貌,並由徐建華的師傅楊文斌先生擔任主修。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清明上河圖》的修復,先後歷經洗揭補全,步步驚心。《清明上河圖》的畫芯是絹面材質,“千年古絹,纖維之間已經沒有任何拉力了,把畫芯從背紙上接下來時,如果壞了一根絲,畫上小的人物腦袋就沒了”,畫心加固時,必須用自制的水油紙貼在畫面上,保證絹絲畫面的圖案、人物不走形,然後將畫芯從原來裝裱的背紙上揭下,以便在畫芯背面補漏。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補洞之後是給畫面全色接筆,後補上去的絹面一般比原卷的顏色淺一些,需要用顏色調成一致。另外,隨著時間的流逝,畫芯上的藤黃、花青等植物顏料會揮發走色,而墨色、赭石這類礦物顏色則不會退化,全色和接筆時要與原作一致,所用顏料就得跟畫心的底色一模一樣。從1973年起至1974年末,《清明上河圖》的修復歷時一年多,親眼目睹並參與修復的徐建華說,經過這次修復,《清明上河圖》至少300至500年不必再修。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非遺的故事:《清明上河圖》歷經300年後再次重新裝裱的背後

徐建華,1951年出生,故宮博物院古書畫修復專家,古書畫裝裱修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參與修復《清明上河圖》、《遊春圖》、《五牛圖》等國寶級古代畫卷,被稱為“故宮畫醫”。丞暘文化特邀資深裝裱老師——李風平,就受教於徐建華先生,其中收穫頗多。經過裝裱後的書畫作品平整堅挺,易於舒捲張掛,不但起到了保護原畫心的作用,且方便收藏和流傳,我們至今仍能欣賞到500年以前的書畫作品,就是得益於裝裱的功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