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陳氏太極拳演練技法兩論

  • 由 正雷太極書院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8
簡介練習陳式太極拳怎樣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不丟不頂”的技巧

練太極拳掤勁不能丟什麼是棚勁

陳氏太極拳演練技法兩論

一、論“泛臀”

“泛臀”一詞是陳式太極拳的專用名詞。在其他的太極拳書中很少出現。能正確解釋的少之又少。“泛臀”一詞一直是陳家溝歷代練習太極拳的口傳詞彙。

1、什麼是“泛臀”

凡練陳式太極拳套路。無論是老架七十二勢、新架八十三勢、小架七十二勢還是二路炮拳。都是由一招一勢組成的一個整體的練習套路。套路要求立身中正。節節放鬆。上下相隨,一氣貫通,一招連一招,一勢接一勢,一遍又一遍。連綿不斷地去練習。知道了練習法,要想達到太極技巧的水平,必須懂拳理。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有動靜。陳家溝太極拳是根據中國古老的太極哲理結合百家武術之長整理創編的。所以太極拳也稱“陰陽拳”。一動分陰陽。陰陽為虛實。“泛臀”就是陳氏太極拳中最細微的虛實變化。虛變實,實變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高階技巧。所謂“泛臀”。也就是虛實換中松胯所產生的細微的腰臀的動作變化。

如老架一路七十二勢,有千次之多的虛實變換。在虛實變換中產生了細微的“泛臀”技巧。“泛臀”可以分左、右、後三個方向,臀分左右臀,泛臀可不是翹屁股。比較明顯的如攬插衣。有三次虛實變換。就有_一次“泛臀”的表現。最後的一次虛實變換:開右手,腰向右轉45度,左腿由實變虛,重心移右,為右弓步,成右實左虛,同時。腕、肘、肩、胯松沉,定勢為攬插衣。在定勢時,手、肘、肩放鬆下沉。右實左虛。右臀松沉成了窩形。“松胯”是松左胯成窩形,腰向左轉回正面,右臀在腰、左胯、左臀的推擠下自然而然向右泛。單鞭定勢是重心由右向左移。成左實右虛,定勢時腰微向轉回正面,松右胯成窩形,臀向左泛。這就叫“泛臀”。其動作細微。在前面看不見。只有在後面(背後)觀察才可看清楚。無論虛實變換的高低、動作的大小。都會產生“泛臀”現象。掌握不好。就會出現坐襠、堂襠等錯誤。“泛臀”就是松虛腿之胯,腰向松胯方向轉動。臀部則向實腿上泛。也就是松左泛右,松右泛左。轉腰、松胯、泛臀三部合一,方可一氣呵成。

陳氏太極拳演練技法兩論

2、為什麼要“泛臀”

練習太極拳為什麼要“泛臀”呢?因為陳式太極拳是螺旋纏絲的圓的運動。“泛臀”可使太極圈不頹不亢,不凹不凸。圓轉自如。練時要虛實分明,不論架子高低,都要執行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可忽高忽低。拳論講:沒有抽拽之形(來回直線),沒有提拔之意(忽高忽低)。“泛臀”時身體不易起伏。下盤就穩同紮實。“泛臀”時雙胯要始終放鬆成窩形。使丹田之氣降於湧泉,運於周身。“泛臀”不僅在虛實變化圓轉自如和節節放鬆等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技擊用法上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高階技巧。“泛臀”在技擊上不管是松左泛右。松右泛左還是松前泛後均可使用“臀靠”。“臀靠”是在兩腿沉穩步法靈活的功底下。將氣運至臀部用臀來發揮威力的。“臀靠”有左臀靠、右臀靠、後臀靠。貼身使用。“臀靠”可破壞對方重心,威力巨大。有“貼身用靠無處走”之佳話。將步伐和“臀靠”結合使用更是技擊的高階技巧。勢不可擋。“泛臀”在蓄(柔勁)發(剛勁)相變的一剎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防禦變進攻,從虛變實,都有一個“松”的過程,這就是“蓄”的松胯,轉腰、泛臀,前腿弓後腿蹬,身手一起向前攻。這種快如閃電的發勁虛實變換極快。叫新摺疊勁。也叫迭法。迭法有“泛臀”之意,不見“泛臀”之形。“泛臀”。陳氏太極拳之妙也。

二、論“不丟不頂”

“不丟不頂”一詞是太極拳理論中常見的一種術語。何謂“不丟不頂”?這個尺度也很難掌握。但練習陳式太極拳者都知道鬆柔圓活。舒展大方,動作協調。順其自然。以腰為主的螺旋纏絲運動。陳家溝長期流傳著一首民謠:“陳氏太極功。巧在一圈中,若得太極妙,勤、學、苦、功、恆”。太極拳的巧妙變化就在一圈之中。練的“圓活自如”。就是“不丟不頂”。不過真正要想達到“不丟不

頂”的合格標準。需下幾年的功夫。

練習陳式太極拳怎樣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不丟不頂”的技巧。這是大家夢寐以求的,首先一定要持之以恆地苦練。在苦練的基礎上聽從老師的正確指點。以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不丟不頂”的練習竅門。再反覆地研練多次地實踐去達到“不丟不頂”的水準。

太極拳是“棚勁”拳。是在意識指導下。以螺旋纏絲運動以意行氣。以氣摧形。將丹田之氣運於周身。達與四稍。透過呼吸使在體內產生強有力的彈性和韌性。這種彈性和韌性的力就是“不丟不頂”內在的高階技巧。

陳氏太極拳演練技法兩論

我們要練好“不丟不頂”。掌握“不丟不頂”。在圈中找竅門。陳式太極拳一動無不動,無處不纏絲。不管順纏與逆纏。大纏和小纏都是一圈。“要想拳練好。圈一定練小”。圈要想小。怎樣練好?要先練大圈再中圈再到小圈。大圈的練習。首先要符合太極拳技擊的合理性,圈的圓轉的尺度只有是最適宜的、最合理的,才能不卑不亢,不凹不凸,不丟不頂。圓轉自如。我們練習太極拳時手腕胳臂(手、肘、肩統稱)身腰胯,都是以外引內。以內摧外。不管是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摧腰向內轉。或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向外轉。都要符合武術原理。

大圈應有尺度有規格地進行練習。首先練太極拳立身中正。如單鞭,兩臂成弓型,以腰脊為軸心,鼻子為中線。左右弓步為一條線。不管左手或右手向內或向外都要上護頭下護襠。手上轉與頭部與眼平。手向外棚距離頭額有一尺之遠。手下轉與襠部中間有一拳之隔空間。此圓為側立圓。這樣轉法可護頭護襠,始終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手左右轉動應舒展大方。一條線以鼻子上下為中線。從意識上就產生了左右90度的角度。不管單手與雙手轉圈。左右兩邊外開不可超出85度。成弓型即可。向內轉與胸前。拇指不可超出中線。腰的轉動也有一定尺度。拳論講:“松胯轉腰。其實腰轉就是腰胯一起轉動,相互協調。雙足不動,腰左右只轉動45度。若想腰角度轉大,可動步。調步。步、腰一起轉動。這樣腰的轉動方法始終可使胯保持放鬆成窩狀。呈關節靈活、“不丟不頂”之表現。手、腰的運轉路線、尺度、規格有了,再反覆地長期的練習。初練時由於關節的不靈活。腿上的力量不夠,圈轉得不圓,出現僵、滯、停、扁,腿、身H{現酸、痛等現象。這是練武者必經之階段。久而久之就會順起自然,“不丟不頂,圓轉自如”。正是“千回萬轉多多演,功能熟時巧自生”。

總之。“不丟不頂”是不要走兩個極端。執行超出了範圍為“頂”。執行不到位為“丟”。“不丟不頂取之於中”其妙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