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戀物、偷窺、想變性……關愛男性健康日,為啥對性心理問題避而不談

  • 由 晴日心理_何日輝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6
簡介如果再結合其它因素,比如缺乏科學的性教育,接觸了關於戀物、戀足的不良資訊,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從而內心壓抑,就很有可能形成戀物成癮

自慰會帶來什麼疾病

很多男性網友發出過這樣的吶喊:

“憑什麼有婦女節,沒有男人節?男的就不需要被關愛嗎?”

其實世衛組織還是很關心咱們男同胞的,只不過關愛男人的節日有另一個名字:

“10·28”世界男性健康日

01、

從2000年起我國就開始男性健康的宣傳教育,每年10月28日前後都會開展相關活動。

可歷年來,國內宣傳活動主要把焦點放在關注“男科疾病”上,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比如前列腺炎、淋病等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的病變。

而更廣義上的“男科疾病”——男性的性心理問題常常被忽視。最多隻包含了少部分與心理相關的、較常見的障礙,比如手淫過度等。

其實在精神醫學領域,多種性心理障礙的患者基本是男性,比如戀物成癮、偷窺成癮、摩擦成癮、戀童成癮。

性愛成癮、異裝成癮、易性症的患者中男女皆有,但絕大多數是男性。著名的高爾夫球運動員“老虎”伍茲就公開承認自己是性愛成癮患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性心理障礙也屬於“男科疾病”一點也不為過。

戀物、偷窺、想變性……關愛男性健康日,為啥對性心理問題避而不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性心理障礙的患者數量並不少,真實患病率可能會令大眾意外。可為什麼它們長期被忽視,很少出現在男性健康日的宣傳活動裡?主要因素是它們大多令人難以啟齒,很多不理解的人將這些障礙的患者視作“變態”,病人的病恥感強烈。

我們在臨床中主要接診青少年、年輕人患者(13歲到28歲左右),他們多以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前來求治。

但心理干預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男性患者中,至少有8成同時還伴有性心理障礙,或至少有性心理問題。

他們一開始故意閉口不談,有的是羞於啟齒,有的是未意識到這與他們的情緒障礙有密切關係,如不解決會影響康復。很多患者的父母毫不知情,有的患者哪怕經過心理干預已經康復了,也要求我們不要告訴父母。

臨床經驗還告訴我們,

大部分性心理障礙不是成為成年男性之後才出現的,而是在青少年時期就顯現了。再往前追溯的話,其心理根源在兒童、甚至幼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大多都與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科學性教育的缺失有關。

比如上文提及的手淫過度,也就是

“自慰成癮”

,這在青少年、年輕男性群體中非常常見。

自慰本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適度地進行並不會損害心身健康。當兒童成長到青春期時,由於生理、心理的變化,產生性衝動,就很容易習得自慰行為,並將此作為滿足性需求的手段。可以說這是非常正常的發育過程。

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成癮?這主要因為他們心理壓力過大,而且缺乏健康、積極的解壓方式,過度依賴自慰行為來釋放心理壓力。

那為什麼心理壓力會過大?這意味著他們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其中很可能有大部分來自於父母的不當教育,導致其內心一直壓抑。

而過度自慰又會導致睡眠不足,精神頹靡,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這會影響學習狀態,甚至導致學習障礙。成績下降後,患者的心理壓力更大,更感到焦慮、煩惱,就更加忍不住透過自慰來釋放壓力,形成惡性迴圈。

有的青少年、年輕男性對自慰難以自控,但對此又有不理性認知,認為這種行為不道德、淫邪、罪惡。甚至認為有損身體健康和壽命,“一滴精十滴血”,應該堅決抵制,徹底戒掉。

他們非常糾結,一方面自慰成癮,自慰後又非常後悔、自責,甚至自罪,但沒有辦法解決,又不敢向外界求助。久而久之非常容易繼發抑鬱症。

另一種青少年常見的性心理障礙是

戀物成癮

,也就是對特定的物品、或人體非性徵部位產生性興奮,透過撫摸嗅聞這裡物體以獲得性滿足。

最常見的是迷戀女性文胸、內褲、絲襪和高跟鞋等等,還有迷戀女性足部。我們還接診過一個罕見的戀物病例,對女孩子的眼鏡產生強烈的性興奮。

可能有人說,作為一個男人,看到女性的內衣、性感的絲襪、長腿的時候聯想到性,有一點感覺,這很正常啊!

戀物、偷窺、想變性……關愛男性健康日,為啥對性心理問題避而不談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只是這種程度,確實很正常。但戀物成癮患者是隻對這些物件有性興奮,對異性的性特徵部位、正常的性交行為沒有感覺,甚至有點厭惡,在戀愛後因無法完成正常性活動而導致伴侶不滿、自己也內疚自責,進而容易出現繼發的抑鬱症或者雙相障礙。

有些患者一直在逃避,等到談婚論嫁的年齡時,這就很成問題了。他們沒法發展穩定的伴侶關係,找不到物件,即使結婚,物件無法懷孕等都會導致其承受巨大的壓力,這很可能會損害他們的自信和心理健康。

有的戀物成癮患者會忍不住收集這類物品,而且一定要是別人用過的。他們買不到,就很容易鋌而走險去偷。他們知道這是不道德的、違法的,但強烈的心癮令其難以自控,“偷內衣賊”“偷絲襪賊”就是這一類患者。

包括地鐵、公交車上的“射狼”,商場、公廁裡偷看女性裙底的“色魔”,其實他們是摩擦成癮、偷窺成癮的患者。

一旦這些違法行為被發現,患者將會面臨法律的懲治,隱藏的秘密被暴露,隨之而來就是身邊人鄙夷的目光和評論。這也非常容易繼發抑鬱症,是性心理障礙的另一個嚴重危害。

那戀物成癮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與這3個因素有關:

成長時期的不良性刺激

匱乏或不科學的性教育

疊加性心理創傷

我們接診過的一位戀足成癮患者,他在3、4歲時隨母親到澡堂洗澡。有些阿姨看他可愛,便用腳逗他的性器官。他感覺癢癢的,挺舒服。後來他再跟媽媽去澡堂時,總不自覺地向阿姨們那邊靠,用性器官去觸碰女性的腳。

反覆多次後,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將女性足部與性器官帶來的快感聯絡在一起,對女性足部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到了青春期,他的這種“喜好”與自慰行為結合,就逐漸發展成戀足成癮,只有女性的腳才能引起他的性興奮。

還有一位患者,其父母對“性”非常保守,甚至認為談論“性”非常羞恥。受父母影響,這位患者從小就壓抑自己的性需求,更不敢向心儀的女生表達喜愛。

有一次,他隨媽媽去朋友家,認識了一位同齡女生。他想去牽女孩的手,但始終鼓不起勇氣,轉念一想:手和腳都是人的肢體,如果我能觸碰她的腳,應該也能傳達愛意吧。

於是他偷偷地去碰了碰女孩的腳,並感到非常開心、刺激,形成了強烈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令其印象深刻。後續他多次透過這樣的方式與喜愛的女生“親近”,後來出現了戀足成癮的行為。

我們還接診過一位非常特殊的戀足成癮患者,他只對穿著直筒牛仔褲、光腳穿鞋、長著娃娃臉的男性的足部產生性興奮,症狀極為獨特。透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技術(TPMIH)發現,這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密切關係。

還有,有的家長出於節儉等原因,給男童穿女性褲襪;又或者相關意識薄弱,男童把女性內衣或者絲襪當玩具玩時,家長不當回事;有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母親還經常在其面前衣著暴露,在家中只穿內衣等。

這些情景對青少年、兒童來說都可構成不良的性刺激,導致他們對特定的物件產生過度的興趣和興奮。

如果再結合其它因素,比如缺乏科學的性教育,接觸了關於戀物、戀足的不良資訊,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從而內心壓抑,就很有可能形成戀物成癮。

02、

還有2類性心理障礙,又或者說性心理問題,在男性青少年越來越多見——

易性症

,以及

心理創傷繼發的同性戀

易性症現在又叫做“性別煩躁”,以前又叫做“性別認同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個體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

如果出現在男性患者身上,也就是他們強烈渴望自己成為一名女性;又或者他們主觀體驗到自己其實是女性,卻擁有一副男性的軀體。而這種內心衝突帶來了明顯的社會功能受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人認為這是天生的,“老天跟我開了個玩笑”“我的靈魂投錯了肉胎”。

戀物、偷窺、想變性……關愛男性健康日,為啥對性心理問題避而不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確實不能排除“性別煩躁”有一定的先天生物學因素,目前的研究在胎兒神經發育和內分泌領域有了一些發現。

可是從科學的精神心理學角度來看,很多“性別煩躁”是後天形成的,背後也是疊加性心理創傷。

我們接診過一位想變性的男性青少年患者。他討厭男性軀體、厭惡自己的生殖器,渴望變成女性。

前來就診時,他已經偷偷服用過一段時間的雌激素,乳腺已經開始發育,甚至有過男性伴侶和性體驗。其父母不但震驚、痛苦,也束手無策。

在經過患者同意後,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尋找他想變性的心理根源,發現這與其成長經歷、遭受的校園欺凌有關。

他從小體弱多病,主要由母親照料,父親長期在外。母親的教育方式比較寵溺,愛包辦,同時又不懂得引導孩子建立堅強、自信的品格和自我保護意識。孩子遇到人際矛盾時,母親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孩子別惹麻煩。

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這位患者性格內向、怯懦,缺乏獨立和自理能力,類似於網上說的“媽寶男”,而且沒少受到男同學的欺負。

所以他非常討厭男同學,要好玩伴基本都是女孩子。他心裡經常想:我要是女生就好了,女生總是被保護!

小學低年級時,他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校園欺凌。兩名男生強迫他趴在地上,對他不斷羞辱、毆打長達2小時,還直接對他身上撒尿。

在恐懼、憤怒、屈辱的強烈負性情緒下,他看到了兩名男生的生殖器,而且騷臭難聞的小便從生殖器射出,全都撒到他身上,他非常痛苦煎熬但又不敢反抗。

這件事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他對男性生殖器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憤怒,對自己也是一名男性、擁有男性生殖器而感到恥辱。

以上就是他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別,渴望成為女性的根本原因。可他在意識層面、也就是外顯記憶層面早就把這些給忘了。催眠結束後他非常震驚,也恍然大悟。

當時,他想變性的念頭還沒完全打消,但對男性生殖器的厭惡大大減退,能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了,也開始重新考慮選擇性別的問題。

這一種“性別煩躁”,顯然是後天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的。

在接觸青少年同性戀現象時,我們也有類似發現。嚴格來說,同性戀不是一種障礙或疾病。現在越來越多人接納了同性戀、雙性戀者,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性取向的權利,這個群體應得到尊重和理解。

可如果同性戀行為或傾向對個體的心身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令其遭受了巨大心理壓力的話,我們就有必要去尋找這背後的心理根源,幫助個體恢復理性,再作出選擇。

在臨床中對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我們發現很多人就有這樣的煩惱。徵得他們同意後,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技術(TPMIH)尋找心理根源。

對於男性同性戀者來說,這很可能是在與女性相處中反覆遭受過傷害,也就是疊加性心理創傷,令其對女性有一定的畏懼、牴觸,轉而傾向於從男性同伴身上滿足心理訴求。

又或者在其性心理發育的過程中,他們受到有同性戀傾向的同伴影響、或其所接觸到資訊的影響,對同性產生過性愉悅、性興奮的感受。也就是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

當然,上述兩個因素可能同時存在,事實上也常常同時存在。

當我們對以上的心理根源進行修復後,他們意識到這是後天特定因素導致的,進而會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性取向,重新作出選擇。我們所接診過的、有這類問題男性患者中,最後大部分都選擇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

03、

從以上的臨床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性心理障礙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會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長經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即使有些男孩長大後未達到性心理障礙的地步,但與性心理相關的不當行為也會導致嚴重後果,比如劈腿、出軌、嫖娼導致人際關係衝突,引發巨大心理壓力等。

最近因嫖娼被拘留、甚至身敗名裂的“鋼琴王子”李雲迪就是鮮活例子。他跌下神壇的背後就有性心理問題、三觀不正的影子。

所以,關愛男性的“性心理”健康,不應只著眼於成年男性,而應“從男娃娃抓起”,以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為出發點,從小預防男孩出現性心理問題。

戀物、偷窺、想變性……關愛男性健康日,為啥對性心理問題避而不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根據以上的案例和教訓,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父母要具備科學的性知識、性教育觀念,引導孩子對“性”持有健康、正確、積極的態度。

很多中國父母在性教育方面非常傳統,談“性”色變,孩子若問起還會嚴厲批評一通。學校的生理課、性教育課可能也是擺設。

那孩子的性教育自然是缺失的,他們只能靠上網搜、聽同伴說等方式來滿足好奇心。

這個過程中就存在很多父母難以察覺的隱患,孩子可能接觸到不良的性刺激、錯誤的性知識,比如小說、動漫中的色情情節,娛樂文化中的“娘炮”現象,描述男性同性戀的耽美文學等等。這都有可能成為性心理問題的根源。

有的孩子可能根據父母的態度,認為“性”很骯髒、罪惡,刻意壓抑自己的性需求,也很容易導致性心理扭曲。

所以,父母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到了一定年齡,孩子對性產生濃厚興趣這是十分正常的。科學、正確的引導才能更好地呵護他們的性心理健康發育,意識到“性”到底意味著什麼,也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

還有,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或中學階段以“老公”、“老婆”互稱。有時是情侶之間,有時還是同性好友之間。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或者至少值得家長警惕。

如果是男女情侶之間,兩人之間過於親密的稱呼和關係,有可能增加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的風險。

如果是同性之間(以女孩子之間較為多見),有的可能純粹開玩笑,表達互相是閨蜜;但有的不排除有同性戀傾向的意味。家長最好重視,深入和孩子溝通,排除隱患。

另外,像上文提到的女性用腳觸碰男孩生殖器、在孩子面前衣著暴露、任由孩子玩弄女性內衣物等行為一定要避免。

第二,男童也要防色魔,慎防孩子遭到性侵害!

現在猥褻男性兒童、青少年的案件越來越常見。媒體曾報道一名上海男老師在20年間性侵了多名男性中學生。在西方國家,神父、牧師性侵男童的醜聞早就不是新鮮事。

而且對於男童來說,性侵害造成的心理傷害與女童無異。他們很可能出現急性應激障礙(ASD)、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如果久久不緩解,甚至可能繼發抑鬱症、社交障礙和性心理障礙等,對其一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無論女兒還是兒子,父母都要引導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受到侵害時應及時向家長求助。在孩子年幼時,家長一定要注意陪護,儘量避免孩子與家人以外成年男性單獨相處的機會,免受傷害。

第三,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避免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引導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和積極。

上面提到,無論是自慰成癮、戀物成癮,還是性別煩躁,背後通常都有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有的創傷直接來源於父母的粗暴教育或忽視,有的則源於校園或社會,但因父母未及時正確處理,導致孩子形成了心理創傷。

總之孩子的負性情緒不斷累積,長期壓抑,就很容易產生扭曲的認知,並透過不理性的手段釋放壓力。從某個程度上說,性心理障礙只是他們心理創傷的體現形式。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共情、傾聽和積極引導非常重要。

對於男孩來說,父親帶來的陽剛之氣、堅毅有擔當,母親帶來的溫柔細膩、體貼關愛,這兩者都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建立良好安全感、自信和勇氣基礎,是預防遭受校園欺凌的最好方法之一。在適當時機結合科學的性教育,才能更有效預防性心理障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