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雲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詩性文化解讀:吳儂軟語

  • 由 美民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5
簡介首先,對吳方言最初的一個感覺是它應該很小,分佈有限,就像每天都在說著它的蘇州一帶的女子一樣,而稍微瞭解了一點方言知識後,就知道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的

喁喁軟語怎麼讀

吳儂軟語是對吳方言的一個暱稱,吳方言在古代也稱吳音,在近代以來的白話中則叫江浙話或江南話。總之,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化中一個最富有詩意的“地方語音”,也是那種最能勾起人們想象力和無限鄉愁的動人的話語。

我最初對吳方言魅力的全部好感,是因為讀了辛詞中的“醉裡吳音相媚好”,想一想那種茅簷低小、溪流淙淙的江南農村風光,這聲音就如同自己的祖父祖母一樣的親切與溫潤。但由於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生活在說話聲音沖沖的中原,所以對吳儂軟語也就逐漸淡忘了下來。人生的遺忘有時就像一個沉沉的夢境,所以在我從湛江到吳地謀食幾年之後,那種早年留在心頭的夢寐般的江南聲音仍一直沉睡著,直到有一天偶然讀到這樣的一段文字:

吳音,自古稱為“吳儂軟語”,一向有“軟、糯、甜、媚”之稱,說起來婉轉動聽,尤其是姑娘們講話時的發音一波三折,珠圓玉潤。據外地人說,即使她話已講完,而仍有餘音嫋嫋之感。因此流傳著“寧可與蘇州人相罵,不願與寧波人講話”的說法。(尤玉琪《三生花草夢蘇州》)

“雲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詩性文化解讀:吳儂軟語

《紅樓夢》劇照(圖源自網路)

於是才懷著滿心的歉意,重新思念起那飄忽的、語速快快的,好像疾走的少女面影一樣的、一不留神就會永遠從眼前消失的吳儂軟語,才想到要翻翻自己並不熟悉的文獻和書籍,以便能夠更多地瞭解一下這種美麗的聲音的來龍去脈。

而稍一涉獵這方面的知識,原來想象中的許多東西馬上都被解構了。首先,對吳方言最初的一個感覺是它應該很小,分佈有限,就像每天都在說著它的蘇州一帶的女子一樣,而稍微瞭解了一點方言知識後,就知道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的。按照傳統的分類框架,中國語言地圖主要分作北方、吳、湘、客、贛、閩、粵七區,這感覺就好像是戰國七雄一樣,誰敢說吳方言是個弱小的語言共同體呢?即使在中華書局版《漢語方言大辭典》的18分割槽法,即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晉語、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官話、徽語、吳語、湘語、贛語、客話、粵語、閩語、平話中,它的一席之地也是不容忽視的。

其次則是有點像傳統地理敘事中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吳方言分佈範圍的廣泛和使用人口的眾多,也是令人有些吃驚的。有方言學者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數字統計,從各縣市總人口中減去非吳語鄉鎮的人口,最後得到的吳語人口數字為:江蘇23市縣約2萬平方公里,人口1677萬;上海市的各市轄區及10縣6300平方公里,人口1185萬;浙江74市縣,9。1萬平方公里,人口3657萬;江西5市縣,5400平方公里,人口185萬;福建一縣,浦城北部2300平方公里,人口27萬;皖南14市縣1。3萬平方公里,人口261萬。吳語全部分佈面積約13。8萬平方公里,人口6992萬。而據詹伯慧的《吳方言》統計,吳方言通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區,大約有110多個縣市,使用人口7000萬左右。兩個資料應該是相差不大的。這麼多人口,這麼大的地區,應該是吳方言具有生命力的一個最好證明。

“雲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詩性文化解讀:吳儂軟語

中國方言分佈圖(圖源自網路)

再次則是所謂的源遠流長。從《吳方言》一文中,大約可以找出這樣幾個關鍵詞。一是原始吳語系由古楚語分化而來;二是自漢代以來的人口流動極大地促進了吳方言的傳播;三是六朝晉宋之“江東”方言與吳方言的產生和形成關係最密切;四是在有唐一代吳語的地位逐漸鞏固下來;五是今天吳語方言南北各片的基本狀況在宋代已經很鞏固了。由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吳方言發展的結論,即吳語的祖語上限可以追溯到漢以至東楚時代,中間經過在南朝以降脫離江東方言的獨立發展過程,而其形成的下限至少應該不晚於唐代。而宋代的吳語分佈與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了。如果由此再想一想,我們今天在江南的某個小鎮,還可以重新聽到當年辛棄疾十分欣賞的吳音,這真是一種十分美妙的感受呀。

文摘自劉士林《江南詩性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