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什麼是“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 由 我從書中來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01
簡介”孔子說:“問得好

反身自問是什麼意思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類似的故事還有——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衚衕,世稱“仁義衚衕。

人這一生,很多人產生迷惑主要是源於只看到他人的不是,沒看到自己的不是,不知反省自己。王陽明曾說:“學習應反身自問。如果光是責備別人,就會只看到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如果能反身自問,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他還跟一喜歡責備別人的弟子道:“你今後只是不要去評論別人的是非,每當要責備別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大私慾除去才行。”

王珪,太原祁縣人。武德年間,擔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對他禮遇有加。後來由於李建成陰謀作亂之事所牽連,王珪被流放到雲南嶲州。建成被誅殺後,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為諫議大夫。作為臣子,王珪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他所進獻的言論,多被太宗採納。

王珪曾經上書批評太宗過失,太宗說:“你所談論的,一一點中我的過失。自古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君不想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們的願望都沒有實現,不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過錯卻不能改正的緣故。現在我有過錯,你能直言不諱,我也能知錯就改,何必擔心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呢?”太宗還曾經對王珪說:“你如果一直做諫官,我必定永遠沒有過錯。”因而更加器重厚待他。貞觀元年,王珪官至黃門侍郎,參與國家政務,併兼任太子的老師。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私慾。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陽明在進剿襲擊俐頭的暴動山賊之前,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說:“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並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楊)仕德(即楊驥)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宋代陳亮在《謝曾察院啟》中就說:“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除了提倡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外,孔子還建議人們不要意氣用事。意氣用事都沒有好下場,比如——

關羽太過自大,剛愎自用,導致敗走麥城。

劉備為關羽報仇,意氣用事,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導致蜀國元氣大傷。

馬謖不聽王平勸告,痛失街亭。

石達開意氣用事獨自帶兵離開大部隊,結果被清軍剿滅。

牛頓與笛卡爾前後建立微積分,為爭名譽,意氣用事,導致英國在這方面落後歐洲大陸近百年。

二戰中蘇聯領導人原本接到情報,德國人滅亡法國後會先攻擊蘇聯,但是意氣用事,以為跟德國簽了合約就沒事了,蘇聯軍事強大,德國不敢先打自己,最後損失慘重。

……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遊覽散步, 樊遲問先生道:“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修正自己的邪念,惡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力行在先,收穫在後,不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品德嗎?多反省自己的錯誤,不去指責別人的缺點,這不就是在消除自己的潛在妄念嗎?由於一時氣憤,意氣用事,而不顧及自身和身邊人的安危,這不就是迷惑嗎?”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什麼是“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