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臧新義:矮紙斜行閒作草——漫談章草

  • 由 東方今典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29
簡介二、章草之學習與創新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

矮紙斜行閒作草的行讀什麼

文/臧新義

一、章草與“隸變”

研究章草,一定要與“隸變”放在一起思考,才更能廓清其歷史源流、變遷、風格成因等。

秦代丞相李斯統一文字,以小篆為官文,後世稱之為秦篆。衛恆《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說明了隸書是篆書的快寫,由篆書變為隸書,前人稱之為“隸變”,“隸變”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過渡時期,早期的篆和隸應當有著很長的文字或曰書體的共存時期。

唐朝張懷瓘說,章草“既隸書之捷”。

章草是 “隸變”之際,由 (篆)隸迅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一個過渡性書體。

“隸變”可看做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字型變圓形為方形,線條變弧線為直線,筆畫變繁雜為簡省,在稍加華飾,增加波折,挑法,也稱為“八分體”。八分之八,並非八九之八,是因為八字有相背之意。所以,八分即隸書裝飾美化之物,八分與隸書,實乃同一體。清人顧藹吉《隸分八考》中說:“隸與八分,有波勢無波勢微異,非兩體也。漢世則統名曰隸”。後又八分之挑法,演變為楷書,因趨急速而變為章草。

臧新義:矮紙斜行閒作草——漫談章草

西漢《五鳳二年刻石》。隸書已趨成熟,透出些微篆意。

楷書也是有八分衍變而來,其體勢、筆畫在形成初期與八分隸書相去不遠,並未形成完整的書體,因而在漢代併為形成如隸書那樣興盛的局面。

草書的形成又略早於楷書。庾肩吾《書品》說:“草勢起於漢時,解散隸法,因以赴急”。胡小石先生在其《書藝略論》中也認為章草與八分幾乎同時產生,略早於楷書。後省去波挑,漸漸變化,去隸書筆法,上下多連線,成為今草。

張懷瓘《書斷》雲:“章草之書,字字別。張芝變為今草,上下牽連,或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為章草,因伯英草而謂今草也。”

從“隸變”時期的書體流變,可以看出,書體的象形意味越來越弱,抽象性越來越增強;實用性越來越弱,藝術審美性越來越強。而書法的抒情功能,則早在東漢,就有人論述,楊雄說:“書、心畫也”,大書法家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行草書正是這種自由抒情的書體,更能夠“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史載東漢的草書家有韋誕、衛恆、杜度、崔瑗、崔實等,當然最傑出的是被韋誕稱為“草聖”的張芝。這為數眾多的草書家,已遠遠超越了為“赴急之用”的草創時期,他們創造了豐富的筆法,完成了書法重功利的實用性階段到純粹表達書者個體胸臆的階段。至東晉王羲之時,創變新體,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章草書體的“過渡性”,決定了其命運之落寞難以避免,逐漸“沉默(陸祖鶴語)”。

臧新義:矮紙斜行閒作草——漫談章草

西漢《神烏傅》(1993年出土),可確證章草產生最遲應在西漢末期

二、章草之學習與創新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型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徵。

晚晴沈曾植以碑法入章草,曾言:“學章草,必須從漢隸出。趙子昂所書,雖著意發波,乃唐宋人筆法,非其至也”。

沈曾植弟子王蘧常先生,信而好古,逾越唐宋元明,從北碑上朔秦漢上古金文,力求章草的古意與筆法之真源。無疑是現代章草的開拓者。王蘧常先生章草,融北碑、漢隸、漢簡、金文,甚至於鳥蟲篆,因此其章草表現盤根錯節,纏繞糾屈,失之於自然,有造作之嫌。筆法僵滯,殊乏意趣。造成了王氏章草,高古之甚,幾乎沒有時代感,也就缺少一種時代的共鳴,所謂“曲高和寡”是也。

劉藝先生,在尊崇古人方面,亦是不遑多讓,求古,擬古是先生畢生之追求。其章草,工處在拙,妙處亦在拙,勝人處則在簡古。換言之,劉藝先生章草化繁為簡,變詰屈為簡直,又以蒼茫老辣筆力出之,“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充滿了力勢之美。所書皆渾穆高古,“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而又清新剛健,“似建安風骨,秋水為神”。世人稱之為“劉章體”,可謂一代章草宗師。

臧新義:矮紙斜行閒作草——漫談章草

劉藝先生章草團扇《異史公句》

章草之學習與創新,在書學資料異常豐富的今天,可選擇的實在太多了。

章簡融合。章草融合一定的簡牘帛書。陸機的《平復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於此類;

章隸融合。前人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由前文可知,此乃最經典之章草面目;

章今融合。以章草為主,參以今草。如祝允明的《長門賦》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此類;

章篆融合。章草作品融入篆書之筆意,作品顯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章草作品多屬此類。

章草作為一個過渡性書體,絕不意味著其藝術價值低,而恰恰由於章草這種書體的不完全成熟性,賦予它內涵之研究與外延之創作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早期中國文字除記事銘刻的使用性以外,就具有書法美的性質。比如甲骨、鐘鼎文字階梯字形尚不夠穩定,但卻已經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存在著書法美的客觀意義。這說明中國文字在創造伊始,就在實用之外,具有藝術美之風韻,成為表現美感的載體。

——這也正是千年書法能成為人們心中文化情結的密碼。

題外話

:本文題目用宋大詩人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詩句。其實,這句“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用了張芝之典故。張懷瓘《書斷》曰:“(張芝)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張芝嘗言,“匆匆不暇草書”。陸游則客居京華,報國無門,可以草書消遣時光。

戊戌臘月大寒時節 臧新義於京華雨園

(本文是作者在“劉藝書法藝術研究會成立五週年紀念暨陸祖鶴《章草通論》研討會”上的發言,有刪節。)

臧新義:矮紙斜行閒作草——漫談章草

(臧新義,字涵之,號雨園、抱玉室、深柳堂主人。中文學士、法律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東城書協理事、劉藝書法藝術研究會執行秘書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