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 由 知常容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15
簡介當年老師給我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想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覺得這世界怎麼會有這麼蠢的人,這個人太搞笑,太好笑了

吾御者善是成語嗎

南轅北轍這則故事出自《戰國策·魏四》。魏文侯時期魏國率先變法,此時魏國人才濟濟,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翟璜等等都是魏國的幹臣,魏國滅了中山國,打敗了秦國,成了當時中原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魏國在擁有絕對碾壓的實力之後,就想謀求霸主地位。這是當時諸侯普遍的想法。此時文中出現的魏王自然不是魏文侯。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聽到要攻打趙國的訊息,文中的主人公季梁聽到之後,半路折回,“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直接到達了魏國王宮。

這個季梁應該不是被李白稱為“

神農之後,隨之大賢

”的隨國季梁大夫,魏國稱王是從魏惠王開始,那是公元前四世紀的事,此時歸屬於戰國時期,隨國的季梁是春秋時期的人物。

季梁跑過來給魏王講了一個“南轅北轍”的故事。

季梁說我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人他告訴要去楚國。我問他楚國在南面你為什麼往北。

他說

吾馬良,吾用多,吾御者善。

當年老師給我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想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覺得這世界怎麼會有這麼蠢的人,這個人太搞笑,太好笑了。

因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是絕大部分人看到的版本。

實際上這個故事還有後續,正是因為現在看了後續,我才覺得當年笑的不是故事中的人,而是我自己。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季梁繼續說

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鄲》

你想稱霸天下關鍵是取信天下,而不是武力壓服天下,換而言之就是行仁義之事,那別人真的服你,而不是你把別人打趴下,讓別人不敢才服你。

季梁說你故意發動戰爭就不是取信天下,而是與取信天下背道而馳了。

霸主就是諸侯的老大,你有絕對的實力,你可以替周王室維持秩序,大家也服你,你就是霸主。春秋五霸的第一位老大齊桓公打出的話旗號就是“尊王攘夷”。

現在你動不動就欺負小弟,這叫師出無名,在當時就成了無義戰,大家就不服你了,你也當不了霸主。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至於季梁這話對魏王有沒有作用我不清楚,因為在魏惠王時期就發生過攻打趙國國都邯鄲的事情,有一個成語“圍魏救趙”講的就是攻趙之事,這裡還夾著孫臏,龐涓兩師兄弟之間的恩怨。

當季梁說到“

猶至楚而北行也

”時,我突然發現小時候我們嘲笑的人居然是我們自己。

我們曾經有過夢想,曾經努力過,曾經年輕過,曾經拼搏過,我們曾經

吾馬良,吾用多,吾御者善,

但是楚國到了嗎?

年少之時我們覺得我們會視金錢如糞土,結果呢?有多少兄弟背棄了年少的想法,為了錢不惜拼命,甚至用犧牲自己身體健康為代價來換取錢財。

經過努力,成年後我們終於終於“南轅北轍”活成自己年少討厭的模樣。

孔子的弟子陳亢很好奇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老爸有沒有給你開小灶,給你特別的教育,你可是老師的兒子。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孔鯉就說了孔子教育自己的故事,也就是過庭語。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

陳亢聽完很興奮,我今天知道了三件事。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篇》

我想如果孔子知道了,會吐血,理由很簡單,因為南轅北轍了。

孔子是想讓孔鯉“言”,“立”,陳亢眼睛盯著《詩》和《禮》。“言”,“立”是做人,《詩》和《禮》是知識和技能。

這種南轅北轍常見嗎?太常見了!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送孩子去學校是幹什麼的,所有人都知道學校是什麼地方。

學校是育人的地方,孩子去學校重點是學做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

學文是排在最後的,實際上呢?孩子去學校幹嘛呢?學知識,學技能,學考試技巧,考好學校排在第一位。

越來越多的所謂好學校提高孩子的成績的秘訣就是如何更大程度地壓榨孩子的所有時間,最大可能地利用好孩子的時間,使之用在學習知識之上,比如網上流傳的某重點中學的學生作息時間表就是明證。

為什麼有人高喊這一次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之後,學生可以不需要教師了,因為自己透過網路可以共享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而且網路上的教師水準有些比自己的老師要高,線上教育公司可以取代學校。

當這些人在提出這些觀點的時候,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學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僅僅知識傳遞場所。

教師與老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教師和老師一樣嗎?古代這兩個詞表達意思並不完全相同,有較大區別

》。教師的確是可以取代,但老師是科技無法取代的。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當孩子的所有時間都被擠佔,請問他除了是一臺高效的學習機器,他還有時間體驗自己的人生嗎?那人生重要還是知識重要?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麼我們選擇了南轅北轍?

當某所大學宣稱他們培養了多少人億萬富翁和官員的時候,他們是否忘記一件事情,大學是幹什麼呢?

這些大學都擁有“

吾馬良,吾用多,吾御者善

”最優質的條件,但開足馬力的方向是楚國的方向嗎?

明明都是為了天下,卻因為觀點不同而黨同伐異,彼此消耗,最典型的當屬北宋時期名相王安石,司馬光,富弼,名臣蘇軾之間的恩怨。

王安石,司馬光,富弼都是北宋名相,按道理這麼多名相集中在一起,北宋肯定能很快強大。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熙寧變法”,最後包括蘇軾在內,他們是相愛相殺,而且是刀刀見血,非除之而不後快。

為什麼不能像蕭何和曹參一樣,來一個蕭規曹隨呢?

小時候讀“南轅北轍”覺得那人好搞笑,成年後再看發現笑的是自己

因為他們做不到像曹參一樣當著皇帝的面承認自己不如蕭何,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當這麼多認為自己是對的人在一起,他們就開始南轅北轍,將

證明自己是對的排在第一位,天下就得稍往後移了。

明明是為了改善生活努力工作,結果卻發現為了工作而降低了生活質量。

諸如此類的事情多嗎?

我想“南轅北轍”的事情不是太少,是太多太多了。

為什麼一定會這樣呢?

你現在還會嘲笑那個到楚國去卻往北走的人嗎?我想你可能不會再嘲笑了。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涉侵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