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貢獻最大的拳系——南拳

  • 由 太極牛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17
簡介也因此許多人認為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南拳都由這五位僧人傳出,尊他們為南拳“五祖”

什麼樣的人適合練南拳

南拳是中國

七大拳系之一

,也是中國主要拳種之一,主要流傳於中國南方各地,以福建、廣東為中心,歷史悠久,其發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

貢獻最大的拳系——南拳

關於南拳的起源,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福建有一座少林寺,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稱“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習武。康熙年間,西魯國來犯,無人可敵,福建少林寺僧人請纓出征,大破西魯國,班師凱旋。不久,有奸人進讒,清廷派兵圍剿福建少林寺,將該寺焚燬,寺中僅有五僧倖免於難。這五位僧人四處尋訪英雄豪傑,創立了洪門(天地會),立誓“反清復明”。也因此許多人認為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南拳都由這五位僧人傳出,尊他們為

南拳“五祖”

。具體是不是真實事件就不得而知。

貢獻最大的拳系——南拳

南方民風強悍,特別是閩南一帶,素以悍勇好鬥著稱,其聚眾械鬥之風名聞全國。福建地區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嶄露頭角。

由於南方人的身體一般都是比較矮小,動作靈敏,爆發力良好等因素,因此這些各門各派的南拳雖是各有特性,但是基本風格都是一致的。一般的南拳比較少腳部動作,主要是拳術手法上的,所以有“南拳”之稱;一般北方比較重視腿法的,故稱之為“北腿”。所以一般人常用“

南拳北腿”

來表示南、北武術的一般風格。

貢獻最大的拳系——南拳

歷史上南拳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北方武功的影響。

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由北而南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移民。第一次是在兩晉之際,當時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輾轉遷移到福建,被稱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時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屬南遷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兩宋之際,南遷軍民超過百萬。以上三次移民,都是從河南出發。這些北方移民,統統被稱為“

客家人”

。他們定居在南方的同時,也把比較成熟的北方武功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學大師

戚繼光

率領戚家軍參加平倭戰爭,轉戰浙閩粵三省。戚家軍曾在福建征戰多年,並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祖上六代都是軍官。戚繼光的武功當屬於北少林一系。在戚系軍的武功訓練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親自編寫,剔除了那些華而不實的動作。戚家軍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也深深的影響了南方拳術的發展,推動了南拳拳系的形成。

貢獻最大的拳系——南拳

南派拳術眾多,但是卻有共同的特點:

手法多樣。

如拳諺所說:“一勢多手”,“一步幾變手”,而且“多短拳”,故人稱“南拳北腿”。手法有拳、掌、爪、鉤、指以及各種肘法、橋法等。其中橋法是南拳特有的手法,亦即直臂或屈臂形成“橋”形,進行圈、盤、切等手法。

動作緊湊,勁力剛健。

發動有三種形式:一為快速有力,如“弓步雙衝拳”;二為短勁發力,手臂保持一定彎曲,用勁短促,揮動幅度小,如鉤撞拳等;三為勻速用力,在臂部持續緊張的情況下,慢而勻地用力推出,如單雙推掌、碟手推等。

步法穩固,重心較低,強調樁步為基本功。

拳諺說:“未學功夫,先學扎馬”。扎馬即樁功,扎馬練好了,才能“穩如鐵塔坐如山”,為南拳步穩勢烈的特點提供條件。

長短並用,剛柔相濟。

以剛為主,快慢相同,快時迅速清晰,慢時沉穩有力。

吞吐浮沉,腰腿身手一致。

做到手起肩隨,腰催周身,完整一氣。氣沉丹田,發聲吐氣。常配合發力發出喊聲,這有助於使動作飽滿剛健,突出其剛烈風格。

出手居中,注意門戶,反應敏捷。

拳諺說:“觸即變,發如箭”。由於南拳“內練心神意氣膽,外練手眼身腰馬”。所以練習者肌肉發達,筋骨強壯,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可有顯著提高。南拳強調蓄勁閉氣與發勁開聲交替作用,要求動作用腹式呼吸,因此,對增強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統機能,促進新陳代謝都有很好的作用。

貢獻最大的拳系——南拳

新中國成立後,於1960年將南拳列為武術競賽重點專案之一,繼之,又納人體育院校武術教材。在歷年全國性武術表演賽中均佔有重要地位,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南拳不僅在國內深受人們喜愛,而且還很早就流傳到海外,在東南亞、美洲以及大洋洲等都紮下了根,在國際上有非常廣泛的知名度,若論傳播中國武術的貢獻,南拳拳系自當首屈一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