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 由 顏塵跡語 發表于 武術
  • 2023-01-03
簡介這是由他們這個階段的特點所決定的:蒙臺梭利博士在瞭解孩子特點的基礎上,透過反覆觀察和實證摸索,提出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

童年的秘密主要講了什麼

有一位爸爸一天帶著他 2 歲大的兒子在散步,他兒子突然一屁股就坐在了路邊。這位爸爸沒有大聲斥喝:“地上很髒——快起來!”而是耐心地等兒子自己爬起來後繼續走。這位爸爸收起了長者那種不可一世的姿態,而表現出尊重孩子的行為,這正是一位教育家的所為。

——出自《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

一、 我們眼中的“小麻煩”,正處於“感官敏感期”

0-6歲階段的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攪得新媽媽們忙翻各種育兒寶典,還是沒弄明白孩子小腦瓜裡裝的是什麼。

“我要自己來!”2歲半左右的寶寶嚷嚷著,扣扣子、吃飯、取物,行不行都要自己來。

3歲寶寶玩串珠子游戲,第一顆反覆嘗試都不成功,眼看小嘴巴都撅起來了。

4歲孩子在海邊踩著泥巴了,哭的稀里嘩啦的,好不容易搽乾淨了。一溜煙又跑去玩了,一沾上泥巴,立馬又來“哇“”的大哭,“我不要泥巴!我討厭泥巴!”

在這些情況下,你會怎麼辦?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提出:必須瞭解孩子的需要,同時要抑制自己成為孩子生命塑造者的虛榮心態。 我們絕對有必要讓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從事內在生命的自我教育。

6歲前的孩子既是“天使”,也是“魔鬼”。這是由他們這個階段的特點所決定的: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蒙臺梭利博士在瞭解孩子特點的基礎上,透過反覆觀察和實證摸索,提出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本文側重介紹的是感官敏感期。她認為兒童從出生至五歲是感覺發展的敏感期。因此,蒙臺梭利感官教學法,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

這種模式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下文我將帶著大家詳細展開。

二、“兒童敏感期”的由來以及蒙臺梭利的相關觀點

(一)“兒童敏感期”的由來:從動物的敏感期研究,獲得啟發

按照相關外文翻譯文獻資料的說法,“敏感期”一詞是由著名的荷蘭生物學家德費裡從毛毛蟲身上發現了敏感期。破殼而出的毛毛蟲對光非常敏感,喜歡爬到葉子頂端即最亮的地方,吃到最嫩的葉子。隨著毛毛蟲長大,嘴部口器變得粗壯,不再依賴僅吃嫩葉為生,對光的敏感性就慢慢消失了。

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生態學家學家的洛倫茲在觀察動物的實驗過程中發現動物有“母親印刻”效應,如小雞小鴨出生後,會跟自己第一眼看到的物品建立強烈的依戀關係。一般是媽媽,如果在這個敏感期,認錯“媽媽”,形成的依戀關係是很難修正的。

從動物敏感期的研究成果來看,你會受到什麼啟發?

它說明了兩點:第一,敏感期的產生與求存發展息息相關,它對應的是生命需求,無論是對光的敏感還是"母親印刻",動物先確保自己能生存下來;第二,敏感期的時間比較短,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

那麼,這是不是同樣適用於孩子身上呢?這正是蒙臺梭利博士受到的啟發。經過反覆觀察、瞭解、實驗、研究,發現兒童也有敏感期。 她提出:

敏感期是指一個生物剛生下來,還在成長的時候,所獲得的一種特別的感覺力。

在敏感期間,兒童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刺激他對周圍環境不同物體產生興趣。 實際上,這種內在的力量就是對環境的“愛”。並不是一種情緒上的刺激,而是一種知性的慾望或愛,促使兒童去看、去聽、去發展。

用很形象的比喻,敏感期就像“手電筒照在那裡一樣”,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物上,對該領域的學習感受特別敏銳。

與動物敏感期的作用相似,如果孩子完整地渡過了這個時期,就會完善相應的技能,有利於他的生存發展。比如手部敏感期,孩子透過不停地抓、握、捏、扣、拉、拽等一系列動作的充分刺激後,孩子手部的應用就非常敏捷自如了。如果錯過了敏感期,往往需要加倍的努力來發展孩子的相關技能。

(二)蒙臺梭利提出的”兒童敏感期“概念是否科學呢?

隨著蒙臺梭利教育模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種名目繁多的教育機構都利用”敏感期“作為噱頭,銷售各類早教開發課程。這也造成了一些家長對於這種提法的質疑。

那麼,蒙臺梭利提出的”兒童敏感期“概念是否科學呢?

我們都說"實踐出真知",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不是純理論或冰冷的實驗資料,它是經過長期觀察並運用於改善孩子發展狀況的成效後總結出來的。

首先,創始人蒙臺梭利本人不僅有卓越的專業背景、刻苦負責的研究精神,而且對兒童教育事業有著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

一位偉大的女性:瑪利亞.蒙臺梭利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1870年8月31日瑪利亞。蒙臺梭利出生於義大利安科納省卡拉法雷市的恰臘瓦萊鎮。

1892年以“甲上”的優異成績進入羅馬大學醫學院,成為義大利第一位進入醫學院就讀的女性(22歲)。

1896年獲得羅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並留在羅馬大學附屬醫院任精神病臨床助理醫師(26歲)。接觸到智障兒童。當時智障兒童被當作精神病患者,蒙氏同情他們的遭遇,認為可透過教育加以治療。

1901年重新步入羅馬大學深造研修哲學、實驗心理學和正常兒童教育學以及人類學等課程(31歲)。

1907年1月在聖羅倫佐區(貧民區)創辦了“兒童之家”(37歲)。將在智障兒童那裡奏效的教育方法用在正常兒童身上;

1909年《運用於“兒童之家”的幼兒教育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問世。該書迅速被翻譯成22國文字(39歲)。

1913-1924年間,應邀到美國、西班牙、荷蘭、英國、義大利等各國演講、開培訓班;

1929年,“國際蒙臺梭利協會”成立(59歲)。

此後,蒙臺梭利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筆耕不輟,各地講學。1952年在荷蘭逝世(81歲)。

瑪利亞·蒙臺梭利是義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她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獨創的幼兒教育法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第二,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尤其是感官訓練理念,在促進兒童發展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蒙臺梭利認為,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水平沒有多大問題,只是感官發育不完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走路不穩、動作不協調、語言表達有問題等。智力缺陷兒童設計的教育方法能改善此類兒童的發展水平,那麼也可以用於正常兒童。

於是,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貧民地區建立首家”兒童之家“後,她將在智障兒童那裡奏效的教育方法用在這些普通的、貧困的正常兒童身上。幾年後,這些兒童擁有自發的紀律性,富有正義感,內心穩定協調,有積極的社會情感。

蒙臺梭利教育模式獲得了驚人的效果,轟動了整個歐洲。透過對這些兒童鋪天蓋地似的報道,世界各地紛紛仿效該模式建立了許多"兒童之家"。

三、蒙臺梭利關於“感官敏感期”的觀點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敏感期又叫感知覺敏感期。感官包括耳、眼、舌、鼻、身等,即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

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所謂“吸收性心智“是指兒童獲取知識的特質過程,它使兒童像海綿、照相機一樣吸收外界印象和資訊;

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

從下圖可看出,0-6歲階段的吸收性心智和有意識心智形成構成了孩子發展的關鍵塑造階段。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因此,蒙特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比如:色板、聽覺筒、觸覺板等,以刺激孩子感官的敏銳感受,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四、父母常犯的關於兒童敏感區的養育誤區

蒙臺梭利博士有一句經典金句:

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在抓住孩子敏感區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做到“不妨礙孩子自由發展、遵守群體原則和安全原則、不讓孩子失去身體和內心的自由”。但

日常養育過程中,寶爸寶媽們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有

一手包辦

:處於敏感期的孩子,一般都會出現明顯的需求。有些父母,尤其是新媽媽們一般容易用一手包辦的方式,阻攔了孩子的自主探索過程。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注重孩子需要為自己的事負責,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孩子如果要找某種物品,不要直接幫他們找,而是問問孩子:想想在哪裡能找到?你最近用過的地方在哪裡?檢查了你的房間了麼?

控制或忽視:

與上述情況相對,有些父母對於孩子在敏感期的固執行為或反覆行為並不理解,強行壓制或完全忽視,從而擾亂了孩子寶貴的敏感期發展。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孩子可能會造成感統不協調或者發展緩慢。孩子長大後,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

嚴格照書養

。完全按照書上的敏感期劃分階段去養育孩子,忽略孩子個體發展的差異性。當孩子發展較同齡人緩慢時,容易出現“拔苗助長”的現象,破壞了孩子的“精神胚胎”。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只有孩子本人透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育兒書上的敏感期劃分的時間階段只能供參考,我們無法找到適用於所有孩子的時間表,所以不能主動去操控,只能透過觀察孩子自發的行為去判斷。

沒有條件養好。

有些家長認為蒙臺梭利關於支援孩子感官發展的方法雖然好,但是家裡不夠寬敞,或者家人不配合,根本沒有辦法落地。但其實一個好的理念的落地,工具還是其次,關鍵是主撫養人是否真心認同。家庭給予孩子的氛圍和信念的傳遞才是核心,並不需要一定要有昂貴的教育支出或所有人達成高度一致。比如,蒙臺梭利崇尚的大自然教育,踩水、沐浴陽光、赤腳感受材質等,就是人人都可以辦到的。

五、蒙氏教育給予我們的啟示

(一)蒙氏教育的核心方法——觀察

有些專家提出,各感知器官敏感期時間分別為:胎兒時期聽覺的發展就開始了;0-0。5歲是嬰兒視覺發育敏感期;0-2歲是觸覺發育的敏感期;3歲左右是方位知覺發展的敏感期;2。5-3歲是大小知覺發展的敏感期;3-6歲觀察力發展的敏感期。

但是,特別提醒的是,與其按照各類育兒書上嚴格劃分的階段抓住孩子敏感期,不如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

“觀察”本身就是蒙臺梭利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蒙臺梭利本人也是居於對兒童階段特點和行為模式的長年觀察和實證研究,才摸索了一套科學的教育方法。

前面說過了,孩子的敏感期特徵出現的時候,就像“手電筒照亮的地方",用心觀察的媽媽一定能敏銳地抓住。

味覺敏感期:

寶寶抓到物品就想嘗一嘗,部分寶寶酸甜苦辣都能接受,用口來感知這個世界

觸覺敏感期:

孩子一發不可收拾地用手去摸索瞭解世界,非常喜歡觸碰物體,比如扭門鎖、撿東西、扔東西、見線就拽、見孔就插。喜歡把東西開啟,然後又關上,不厭其煩地反覆進行相同的動作;

聽覺敏感期:被

父母的腳步聲、開門聲、不同的聲音吸引,甚至總能準確無誤地判斷出一種自己需要的聲音;

視覺敏感期:

孩子通常會全神貫注地注視著那些我們毫不在意的東西。相比成人,孩子更關注微笑的細節。

嗅覺敏感期:

孩子從剛出生時就有了一定的嗅覺功能,能識別媽媽身上的氣味;能對各種氣味做出典型反應,並能由嗅覺接受不同味道和氣味的食物。

(二)不同階段不同幫助

結合0-6歲的感覺統合發展特點,整理了一份養育指南僅供參考: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三)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蒙氏教育理念提出的兒童敏感期是一個普遍概念,但具體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上,表現形式各不一樣。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泰拉·切斯(Stella Chess)所做的那項著名的紐約縱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NYLS)。這項研究透過追蹤133名嬰兒直到他們成人,發現大約2/3的孩子可以歸為三類之中:難養型、易養型和慢熱型。

這三類孩子的活躍水平、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敏感性、情緒表現、反應強度、專注度和堅持度均有所差異。只有準備把握孩子的特質型別,才能更敏銳地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特徵,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

(四)成為蒙氏爸媽——蒙氏教育書籍推薦

如果您對蒙氏教育理念感興趣,不妨透過學習加入蒙氏爸媽的佇列中。以下是推薦書籍:

《蒙臺梭利教育法》

《高階蒙臺梭利教學法》

《蒙臺梭利手冊》

《童年的秘密》

《家庭中的兒童》

《發現兒童》

《新世界的教育》

《吸收性心智》

《蒙臺梭利家庭方案》

(五)提供支援性環境——蒙氏教育感官訓練工具

蒙氏感官教育是所有教育最經典的一類,在各地宜家商店可以找到類似功能的訓練工具。包括:

1、感官教具(視覺類):

大小(插座圓柱體、粉紅塔、棕色梯、長棒、彩色圓柱)

顏色(各種色版)

形狀(幾何形嵌板、立體形、等值三角形等)

其他(訓練二維、三維概念用)

2、感官教具(觸覺類):

面板感覺(粗糙光滑的板、不同質感的布盒)

溫度感覺(冷、溫、熱筒,溫覺板)

·重量感覺(重量板)

3、感官教育(聽覺類):聽鈴教育

4、感官教育(嗅覺類):嗅瓶製作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家長質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敏感期?5000字長文給你講清楚蒙氏教育

參考文獻:

李躍兒:《關鍵期關鍵幫助》

吳衛國:課件成果《居於家庭的感覺統合理論與實踐》

張 婷:《蒙氏敏感期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郭俊彬:課件成果《蒙臺梭利思想》

尹亞楠;吳永和:《蒙臺梭利家庭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