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探尋威海衛百年老洋房

  • 由 戲說近代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3-01-03
簡介寬仁院教堂作為威海衛英租時期的宗教類建築,在做禮拜和禱告的時候,撫慰了英人的思鄉之情

黑衣修女倒拿十字架什麼意思

近代,七子之一的威海衛曾經被英國強租32年,租借期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當年他們居住的老洋房。

在菊花頂路與北山路的交叉口,是我們本次參觀的第一站,也是當時英租威海時期英國人的政府辦公室大樓——英國駐威海領事館官邸 。

探尋威海衛百年老洋房

領事館的老照片

作為當時英國駐威海最高領導人的辦公地,英國駐威海領事館官邸是英租威海衛這一歷史事件最直接的見證者,也是這段歷史最直觀的見證物。作為建築本身來說,也是中西結合的一個典型代表。

原建築平面採取“凹字形”的佈置方式,佔地約960平方米,建築為石木結構,兩層。屋頂的東、西、南面各有一個煙囪。煙囪為青磚砌築,白灰勾縫,屋頂採用的中國傳統單簷廡殿頂。窗戶高大美觀,白漆粉刷的窗稜顯得莊重幹練。建築主體第一層的外牆採用條石整砌,粉牆黛瓦,將中西方建築風格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我們沿著育華路向東,這邊都是海軍駐地及其家屬區。第一個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泰茂洋行 。

探尋威海衛百年老洋房

泰茂洋行

泰茂洋行位於育華路海軍碼頭(原名愛德華碼頭) 北。如果不是有意探訪,很難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當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因為她被儲存的如此之好。

洋行坐北面南,石砌連續拱券(xuàn)式的外廊顯示出地道的歐洲風情。建築周圍栽滿了法國的梧桐,漫步在迴廊中,地上被梧桐樹葉剪碎的陽光溫暖而祥和。那一石一瓦,一窗一廊,讓目之所及,手之所觸,宛如時光倒流。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在這點點的細節中,開始慢慢的復活。

洋行的最東面,是三層的塔樓。塔樓視野極佳,可以眺望整個威海灣。

泰茂洋行在英租時期的威海經濟勢力當屬天字一號,地位極高。從農產品出口到政府的公共工程、物流行業、房地產行業等都是他的經營範圍,幾乎可以說是當局的經濟代言人。舉個形象的例子,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就是咱們的小鄰居大韓民國,泰茂洋行之於當時的威海,地位就如同現在的三星重工之於韓國。

讓我們沿著公路繼續向東,走到環海路啟明花園,就會發現另外一座威海非常有名的老洋房——英商避暑房舊址 。因為樓頂的上方有四個石質圓孔,所以威海人叫她作“四眼樓”。迎面望去,四眼樓顯得厚重敦實,甚至有一些俏皮。正面看,四眼樓的造型彷彿兩個拱手作揖歡迎客人的門童。

探尋威海衛百年老洋房

四眼樓

作為老洋房中為數不多的現在還在投入使用的建築,現在四眼樓裡面經營著一個古香古色的茶室。“香宜竹裡煎,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樓的悠久與茶的香醇,定是別有一番滋味。

劉公島碼頭的西對面,是我們今天參觀的唯一一個英租時期的宗教建築——寬仁院 。寬仁院教堂作為威海衛英租時期的宗教類建築,在做禮拜和禱告的時候,撫慰了英人的思鄉之情。

探尋威海衛百年老洋房

寬仁院

寬仁院上下兩層,均被白色的外廊環繞。中式的四阿式大屋頂上左右對稱兩個煙囪。最高處的十字架等待著每一個從這裡經過的人“福至心靈”,得到救贖。威海當地材料以及中國傳統構造工藝的採用,表明中國文化的滲透不可避免,也體現了殖民者對當地文化的接納與願意融入中國文化以更好地加強其殖民統治的政治策略。

1934年盧森堡黑衣修女利用英商和記洋行露石臺別墅 擴建而成寬仁院,內設孤兒院、國共院和施診所等機構。寬仁院的主要功能是修道院,兼有孤兒院、診所等慈善機構。有中外籍傳教士12人(外籍3人)。

孤兒院為當時威海的慈善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弧兒院收容的棄嬰、貧家子弟以女童為主,最多時達168人,除病亡外,餘者被人領走,至解放時,只剩下9人(其中包括病殘4人)。解放後,寬仁院先後做過辦公室、招待所、職工宿舍、威海博物館等,現恢復為天主教堂。

現在每週來此做禮拜的主要是韓國僑民、以及來威的各國友人。因此寬仁院的價值正在從歷史價值到建築價值,並且正在向文化價值方向過渡、推進。可以說,正是建築價值這一橋樑,將歷史與文化連線了起來。這不僅僅是銘記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更是維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