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 由 西北文化教育培訓平臺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28
簡介好在蕭何沒有任何把柄落在劉邦手中,又有人為他說好話:”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

奪天下者下一句是什麼

作者:史毅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蕭何是極聰明的人,歷史上出其右者,毅至今尚未看到。《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寫到這樣一件事: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蕭何這樣做的意義,沒過多久就顯現出來了: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如果不具備深遠的政治眼光,或者說沒有輔佐劉邦爭天下的明確意識,會這樣做嗎?天下人都愛錢,獨有他反其道而行之。這種行為用一句俗話概括,那就叫做:“做甚務甚,討吃子務棍。”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姑且不說蕭何月下追韓信,說服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這件高瞻遠矚的事情,單說在輔佐劉邦奪天下這一明確思想指導下,蕭何於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以丞相身份留守蜀漢,所做的貢獻,就是獨一無二的。那時劉邦出師不利,多次打敗仗,失去軍隊到處逃跑。每當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蕭何就將關中子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劉邦麾下,填補了缺額的兵員;每當糧草斷絕、走投無路時,蕭丞相的給養便及時運來。劉邦正是有了蕭何建立的這種穩定的大後方,才能屢敗屢戰,最終獲得勝利。

天下大定後,必然要論功行封。劉邦心裡明鏡一般,評蕭何為第一。但功臣們不同意,大家說:

“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有的甚至把曹參抬出來壓蕭何,說曹參與蕭何同為沛縣吏掾,同時輔助劉邦,曹在戰場上岀生入死,身披七十餘創,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評第一。但也有明白人向劉邦進言:

”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我們引用這番話的意思,就是要從側面來證明蕭何功勞之大,僅在劉邦一人之下,其他人無法與之匹敵。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說蕭何是極聰明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功高蓋世,而是因為他功高蓋主而能免其禍。眾所周知,蕭何認定劉邦能成大事,便跟定他甘心一生作輔佐之臣,再無非分之想。儘管這樣,也不能排除劉邦的誤會。

劉邦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臣下謀反。哪些人有謀反的條件和能力?其中蕭何經營關中多年,那裡的大多百姓只知有丞相而不知有漢王,且丞相又能招兵又能買馬又能聚集錢糧,不能不引起劉邦的疑慮。《史記。蕭相國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悅。”

蕭何與劉邦一樣,從善如流,一聽人家分析得有道理,便斷然照辦。他決不會心生怨恨,說”我如此忠誠,你還懷疑我,令我寒心”的話,因為他知道惦記王位者大有人在,劉邦不多個心眼,他都可能死到臨頭,還得幫人家數票子。小心不為過。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劉邦對蕭何的疑慮,每當平叛一次,便有所表現一次。韓信謀反,蕭何設計幫呂后捕殺了韓信,劉邦從前線派使者又封蕭何五千戶,並派五百士卒為丞相衛隊。有人便看出了端倪,告誡說: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軍,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則上心悅。”

蕭何一點就明白其中利害,從其計,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同樣的事又發生在黥布謀反時。劉邦領兵岀徵平叛,其間不停地打發使者回京瞭解”相國何為”。當然回饋的資訊是蕭相國兢兢業業為國操勞,又徵兵又備糧秣。有人又看出了問題,進言道:

“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

蕭何從其計竟然保身安族。一般人會認為,勤懇工作還能有錯?可你勤懇工作的乃是招兵買馬,一旦掛著羊頭賣狗肉,那劉邦可就慘了,能不提防?況且功勞大得無所封賞,一旦尾大不掉又該怎麼辦?蕭何聰明就聰明在:丞相不能沒有缺點,人太完美就是不完美。因此他善聽人勸,成功地躲避了飛來橫禍。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人言”伴君如伴虎”,讀《蕭丞相世家》,感觸尤深。聰明如蕭何者,尚且一句話不妥,便逆了龍鱗,有死的可能。蕭何有一次為民請命說:

“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稾為食禽獸。”

按理說,這樣一個為百姓著想的建議,是好事。退一步說,行就行,不行就拉倒,肯定不是為自己謀私利,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但這句話惹得劉邦勃然大怒,將蕭何下了大獄。有左右問劉邦說:

”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你聽劉邦怎麼說:

“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不能說劉邦沒道理,蕭何確有”自媚於民“之嫌。自媚於民的目的是什麼?謀反,取而代之。如果這個罪名成立,蕭何可謂罪大惡極!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好在蕭何沒有任何把柄落在劉邦手中,又有人為他說好話:

”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

雖然劉邦只能無罪釋放蕭何,但他很不高興,抱怨道:

“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由此可知,為臣者不可搶君王的風頭,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都可能引起君王的疑慮。君王反對譖越行為,其實是為了避免謀反而導致國家分裂,當然有必要防範。

劉邦雖然有詭詐狡辯的一面,但此人大小事不糊塗,防人之心始終不鬆懈。這又是我們應該思考之處。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四十二)—蕭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