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 由 易家說說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21
簡介埃爾諾試圖借《悠悠歲月》反映出時間的流逝,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大約涵蓋了1941年作者出生直至2006年,記錄了她從普通的工人階級成長為中學裡的語文教師、撫育兩個兒子並最終離婚以及有關罹患癌症與衰老的人生經歷

賈在古代怎麼寫

大家好,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共讀

——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女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的小說《悠悠歲月》。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悠悠歲月》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朋友。陪你讀書,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2022年10月6日,瑞典學院宣佈,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安妮·埃爾諾

在斯德哥爾摩的新聞釋出會上,瑞典學院常務秘書馬茨·馬爾姆宣讀了埃爾諾獲此獎項的理由:“她以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

事後,埃爾諾接受了諾獎官方的電話採訪,並向記者坦言:

當時她一邊在廚房裡忙碌,一邊等候著收音機裡傳來獲獎者的訊息——畢竟埃爾諾也迫切地想要知道,如此殊榮今年將花落誰家。

當收音機裡傳來了她的名字,埃爾諾感覺那一刻就像是“自己身處沙漠之時,聽見天空中傳來了聲聲召喚。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儘管安妮·埃爾諾的《位置》《一個女人》《恥辱》《悠悠歲月》等代表作早已有中譯本問世,但是我們對這位八十歲高齡仍舊筆耕不輟的法國作家,似乎依然難以描摹出一個清晰的輪廓。

埃爾諾關注哪些層面的社會問題?她憑藉怎樣的寫作技巧將現實關懷投射到文學創作中?與其他呼聲很高的諾獎候選人相比較而言,埃爾諾的文學貢獻又有何具體表現?

接下來的七天裡,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好奇踏上《悠悠歲月》的閱讀之旅,共同走進安妮·埃爾諾和她的文學世界吧!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1940年9月,安妮·埃爾諾出生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的小鎮利勒博納。

幾年後,她隨父母移居到附近的伊夫託小鎮,父母在當地的工人區經營著咖啡館和雜貨鋪,埃爾諾則在那裡度過了她的少女時代。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18歲的安妮和母親在一起

後來,埃爾諾進入一所私立天主教中學學習,學校裡的女孩大多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埃爾諾逐漸感受到,她與同齡人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階層差距。

這些階層差距既是她年少時恥辱感的來源,也成為她日後非虛構寫作的重要素材。

成年後的埃爾諾先後求學於魯昂大學和波爾多大學,並於1971年獲得了現代文學高階學位。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妮埃爾諾

她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之後於1977年,埃爾諾進入法國遠端教育中心工作,並在後來的二十餘年時間裡一直在該機構任職。

2000年退休後,埃爾諾仍然繼續從事著文學創作活動。

據埃爾諾本人所述,

西蒙娜·波伏娃探討女性個體發展史的著作《第二性》和皮埃爾·布林迪厄的社會學論著《區分》影響了她觀察世界的視角和方式,因此她的文學創作始終帶有強烈的社會性而非簡單的個人性。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法]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

發表於1974年的自傳體小說《空衣櫥》是安妮·埃爾諾的處女作,小說記錄了她透過接受教育,從工人階級躍升為中產階級這一身份轉變的經歷。

這部作品正式開啟了埃爾諾的文學創作生涯。

1983年,又一部自傳體小說《位置》問世。在這部小說裡,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出埃爾諾年少時的成長軌跡以及她與父親始終難以融洽的關係。

次年,她憑藉該作品獲得法國勒諾多文學獎。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根據安妮·埃爾諾小說改編的電影

《正發生》

不難看出,

埃爾諾早期的文學作品就已經有意識地將創作目光從虛構小說轉向了自傳,關注個人經歷與歷史程序之間的聯絡。

在後來的文學創作中,埃爾諾更是藉助個人傳記書寫了一代人共同的回憶。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2008年出版的歷史回憶錄《悠悠歲月》即鮮明地體現了埃爾諾的藝術成就。

這部小說一問世便被法國文學評論界視為埃爾諾的代表作,

先後獲得法蘭西藝術學院頒發的“弗朗索瓦·莫里亞克獎”、法國“瑪格麗特·杜拉斯文學獎”等獎項。

安妮·埃爾諾也憑藉這部作品躋身法國一流小說家的行列。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這部小說問世不久便吸引了中國學者的關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聯合評選的“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名單中,《悠悠歲月》赫然在列。

2010年,該小說中譯本經由譯者吳嶽添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傳遞給了國內讀者。

2019年,埃爾諾憑藉《悠悠歲月》的英譯本入圍“布克獎”,進一步拓展了其人其作在英語國家的知名度。

當然,安妮·埃爾諾本人也對《悠悠歲月》頗為滿意,這部作品沉澱了作家二十餘年來有關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在接受諾獎採訪時,記者曾向她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那些剛剛開始接觸你的作品的讀者,你會建議他們從何入手呢?”

對此,埃爾諾坦言:她的作品確實在主題、內容甚至是寫作視角等方方面面均存在著諸多不同,因此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她有著並不相同的建議。

然而唯一有可能將不同讀者群體吸引到一起的,自然當屬《悠悠歲月》。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埃爾諾試圖借《悠悠歲月》反映出時間的流逝,

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大約涵蓋了1941年作者出生直至2006年,記錄了她從普通的工人階級成長為中學裡的語文教師、撫育兩個兒子並最終離婚以及有關罹患癌症與衰老的人生經歷。

這些生活記錄是碎片式的回憶,是斷斷續續的畫面,其中又穿插著作者對世界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

初讀起來,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難免令人感到困惑:閱讀文字竟像是

在翻看影集!但這一點,恰恰是埃爾諾的高明之所在。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古往今來,我們已然閱讀了太多作家撰寫的日記或回憶錄,其中無一不能體現“時間流逝”這個永恆的主題。

但是,任憑時光如何匆匆,這些日記或回憶錄承載著的,無非是作家個體的記憶,讀者閱讀時往往只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始終難以產生切身的共鳴感。

雖然《悠悠歲月》同樣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埃爾諾卻在其中打破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閡:小說通篇所使用的人稱代詞就是“我們”和“她”。

《悠悠歲月》①:諾獎獲得者代表作,一部“無人稱自傳”

這便是埃爾諾借鑑現實主義傳統與現代主義手法之餘,創造出的另類文學體裁——“無人稱自傳”。

顯而易見的是,埃爾諾有意以變換人稱的方式,將個體敘述糅合進集體寫作裡去,將自己的成長故事寫到一代人的人生經歷中去。

如此一來,小說消解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膜,從而喚起了所有讀者對於特定年代的共同回憶。

而這部小說影集一般的記錄方式,則令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觸手可及。

像是翻看舊照片喚醒了過去的記憶那樣,埃爾諾對出現在歷史畫面裡的每一個人物、每一件物品、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富有時代特色的描繪,都成功將讀者帶回了那個熟悉卻又不復存在的年代,帶回到我們對於歷史和過往的種種思考之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贊

2324

正如譯者吳嶽添先生在中譯本序裡所談到的:

“《悠悠歲月》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自傳,而是透過作者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時代和世界的程序,實際上寫出了法國人的‘集體記憶’。

中國讀者也同樣會對這部作品感到親切,因為書中描寫的種種社會現象,例如家庭中的代溝、地鐵裡的擁擠、商店裡琳琅滿目的新產品等等,都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現實。

那麼,《悠悠歲月》的敘述起點從何處開始?

埃爾諾對於戰爭的影響、戰後的生活以及童年的經歷有著怎樣的記憶和看法?

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共同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