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95後專科生逆襲斯坦福,一個細節讓我讀懂了“雞群理論”

  • 由 洞見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10
簡介”一個人總是待在低層次的圈子,就會慢慢被身邊的人馴化,學識和視野也會停止成長

成績非常差怎麼辦?

95後專科生逆襲斯坦福,一個細節讓我讀懂了“雞群理論”

畫眉麻雀不同嗓,

金雞烏鴉不同窩。

作者:洞見yebo

1

前兩天,朋友圈被一條訊息刷屏了。

95後醫學生何世豪,從一個專科生,竟然逆襲到了斯坦福大學。

底下網友紛紛評論:這才是真正的“逆天改命”、“專昇天”。

在大家都為這個結果感到驚訝時,我卻從他的成長經歷中,窺見了一個驚人的細節。

他在某段影片裡提到:

有天晚上,他在宿舍開啟燈,正打算備考四六級,室友們則聚在一起看恐怖片。

突然,室友們衝他嚷起來,說他開臺燈影響到了看片的氣氛。

還沒等他反應,室友就走過來,一把推開他,直接砸掉了他的檯燈。

他愣愣地看著,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這件事後,他心頭憋著一股狠氣,暗下決心,一定要遠離這群人。

從此他天天泡圖書館,早出晚歸,開始了從專升本,讀碩士、讀博士的生涯,最終成功逆襲到了斯坦福。

95後專科生逆襲斯坦福,一個細節讓我讀懂了“雞群理論”

想起《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提到過一個

“雞群理論”

一隻鶴,如果非要去跟雞合群,那麼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要麼被雞群逼死,要麼只能被雞群同化。

這也恰恰驗證了一個定律:

你所處的圈子,決定你的命運。

處在低階的圈子裡,即使你再厲害,最終也會慢慢變得平庸,泯然眾人。

只有突破當下的圈層,遠離那群雞,你才能脫穎而出。

2

聽過這樣一句話:“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喝酒。”

一個人總是待在低層次的圈子,就會慢慢被身邊的人馴化,學識和視野也會停止成長。

博主

@理想的星

曾在微博上,分享過一個故事。

她認識一位朋友,學新聞的,畢業於上海一所知名院校。

以朋友的學歷和資歷,留在上海,完全可以選擇一份不錯的工作,未來前途無限。

可在畢業後,朋友卻選擇回到老家,在一家地方電視臺做編導。

朋友解釋說:

“寧當雞頭,不當鳳尾。我寧願在水淺的地方當大哥,也不願意在水深的地方當小弟。”

回去後,他很快就交到一幫很會玩兒的兄弟。

一有空閒,他們就聚在一起吹牛、侃大山,或關上門打牌、吐菸圈。

幾年後,臺裡調整組織架構,要對全體員工進行考核與篩選。

這些兄弟大多都沒能透過選拔考試,不是被迫下崗,就是面臨降職。

朋友雖然保住了飯碗,但也只能在基層徘徊,拿著微薄的工資。

而那些留在上海的同學,後來有的成了技術骨幹,有的甚至當上了領導。

每次想到這裡,朋友都懊悔不已。

美國商業哲學家吉姆·羅賓曾提出一個

“密友五次元定律”

“你身邊非常親密的5個好友薪資加起來,平均值就是你的薪資。”

你跟誰在一起,就會成為誰。

低層次的圈子,會不斷消耗你,讓你失去精進的動力,再也不想改變。

正如同“鶴立雞群”一樣,即便你是一隻鶴,跟一群雞呆久了,也會變成雞。

木秀於林,往往是因為林子不大;行高於人,通常是因為大家都不出色。

當你長久地處在一個較低的圈層,最終只會不斷拉低自己的水平。

95後專科生逆襲斯坦福,一個細節讓我讀懂了“雞群理論”

3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在《奇葩說》裡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讀博士時,所在的學校,在美國排名100多位。

他自以為不錯,感覺知識都掌握得差不多了,每天過得優哉遊哉。

後來,他去排名前10的西北大學讀博士後。

他一進去,接觸的都是學界鼎鼎有名的教授學者,同學也都是各大名校的尖子生。

入學不到兩週,他就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薛兆豐感慨地說:

“我們在什麼地方,跟什麼人在一起,這點非常重要。”

選擇一個交往圈子,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不同的圈層,會讓你見識不同的世界,帶領你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香港導演關錦鵬,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個出乎意料的選擇。

當時很多同學都去了私企,他卻選擇進入了香港無線電視臺,從一個小小的場記做起。

那時候,香港無線電視臺群英薈萃。

作為場記,關錦鵬每天接觸來往的都是電影行業的佼佼者。

平時他不是給一線導演打雜,就是給金牌編劇做助手。

在與他們的朝夕相處中,他不僅專業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也結識了很多人脈。

多年後,憑藉圈內資源,關錦鵬順利開啟了執導生涯,最終成為一代電影大師。

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

“你最好跟比你優秀的人混在一起,和優秀的人合夥,這樣你將來也會不知不覺變得更加優秀。”

那些出類拔萃的人,他們優秀的品質、自律的習慣,都會讓你在耳濡目染下實現跨越式成長。

想要像雄鷹一樣振翅飛翔,就不能與大雁為伍,而要和群鷹同行。

想成為真正的強者,你就得結交真正厲害的朋友,融入更高層次的圈子。

95後專科生逆襲斯坦福,一個細節讓我讀懂了“雞群理論”

4

心理學上有個吸引力法則:

“一個人遇到的人和事,其實都是自身特質吸引來的。”

圈子很重要,但如果自身能力不夠,你也很難擠進更優秀的圈層。

想要改變自己的圈子和環境,最關鍵的是必須先把自己修煉好。

作家楊熹文,畢業後非常窮困,在一家餐廳端盤子、洗碗。

她一直喜歡寫作,一有空閒就躲在角落裡看書學習。

而周圍的同事朋友,每天不是討論美妝購物,就是研究怎麼吃喝玩樂。

她的這種行為,常常被看作是異類,經常遭到別人的排斥。

有同事嘲諷她:“畢業那麼久了,看這些書有什麼用呢?不如老老實實打工。”

受到的奚落越多,她就越是拼命地學習。

每天,在那些油鹽醬醋的瓶瓶罐罐間,一有空她就抽出書來讀;

當有靈感時,她就扯一張為客人點單的紙片,一點點地用文字記錄下來。

就這樣堅持了幾年,她啃完了數百本名著,寫的稿子也有厚厚一大摞。

隨後,她的文字被一位編輯看中,在編輯的邀約下,她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靠自己的努力,很快她就踏上了寫作謀生的道路。

更關鍵的是,在寫作這條路上,他還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行業的大咖。

在這裡,他們互相勉勵交流,共同學習成長,再也不見當初的詆譭與嘲諷。

楊熹文曾說過:

“努力從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努力,而是為了把生活變成一部進化史。”

當你能夠不斷進化自己的能力,你的圈子,自然也會隨之不斷升級。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曾這樣告誡他的學生:

不要猶豫,儘早認準大方向。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認準長遠,認定自己。

然後想方設法找到你要奮鬥的那個圈子,你會跟著這個圈子不斷地往上走。

人活一生,應該是始終向上延伸,而非向下俯就。

山頂和山腳風景絕不相同。

如果你不願辛苦跋涉,你就只能被圈在山腳,看到的也只是眼前的花花草草。

只有不斷攀登,才會踏上山頂,進入更高的圈層,領略到更遼闊的風景。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在《影響力》中提出了一個概念:

“社會認同傾向”:

人會不自覺地,模仿周圍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

你會跟你周圍的人越來越像。

身邊的人都很努力,你也會變得上進;身邊的人渾噩度日,你也會跟著頹廢沉淪。

俗語說:

“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

你只有跳出低層次圈子,遠離“雞群”,才能活出獨屬於自己的風采。

點個

贊吧

,願你我都能向前奔跑,向上生長,追逐更高的圈層,不斷延伸自己的人生邊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