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 由 鄂G遊天下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01
簡介羅馬帝國的地中海優勢這就意味著羅馬帝國既不需要像秦朝一般投入巨大的資源去修太多的大道,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水路運輸的優勢

什麼什麼無極的成語

前言

關於秦朝和羅馬帝國的對比,一直以來都是比較火熱的話題。兩大帝國,一東一西,都對世界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也都崛起於差不多的時間維度,彼此之間確實是很好的對手。二者都是從比較偏遠的地方開始發家致富,由弱變強、由小變大,也都是轉型比較成功、崇尚武力的帝國。

然而,與羅馬帝國的長壽不同的是,秦朝二世而亡。

兩個開局幾乎相同的帝國,為何結局如此不同?僅僅是因為秦始皇濫用民力嗎?可羅馬帝國也沒怎麼蓄養民力啊,不也是大興土木嗎?

今天,我們便一起來探尋這裡面的根本原因。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始皇帝畫像

一、交通因素

1、秦始皇在交通上的投入

古代交通條件比較落後,資訊傳遞、軍隊調動和物資輸送等方面都不是很便捷。良好的交通意味著效率的提高,資源消耗的減少。當秦朝還是秦國的時候,對交通建設便格外重視,為了加強關中與巴蜀的聯絡,硬是在懸崖峭壁之間鑿孔架橋,建了一條

五尺道

當秦國變成秦朝的時候,其實比後世王朝要吃虧,不僅需要打破之前各國的交通壁壘,還要立足全域來構建全面的交通體系。

80萬

平方公里的秦國變成了

450餘萬

平方公里的秦朝,想想需要新修多少路、挖多少河、架多少橋才能搞好交通,秦始皇對此是有足夠認識的,一統六國的

第二年

便開足馬力修建

馳道

,其中包括從咸陽通往陝西北部的

上郡道

,從咸陽沿渭水北側渡黃河,經原魏國故都安邑通往原趙國故都晉陽的

臨晉道

,從咸陽經函谷關通往河南、河北和山東的

東方道

,從陝南通往原楚國江漢平原的

武關道

,還有從關中西部通往河西走廊的

西方道

等。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秦朝主要馳道的分佈與走向

據相關史料所載,秦始皇新修的各種大道的總里程

近7000公里

,相當於1。5個川藏線,5個京滬高鐵。秦始皇深知水路的運力遠強於陸路,他在攻打三晉期間,充分發揮了黃河、渭河和汾河等水系的運輸優勢,後來為了平定嶺南,又

從湘江到灕江之間挖了一條大運河,是為靈渠,使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得以串聯。

然而對於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的秦朝來說,秦始皇修在交通上的這些投入依然還是太少了,這就好比秦始皇把各個郡聯絡在了一起,可郡之下的縣、鄉等行政區卻依然比較閉塞,一旦這些地方有事情發生,從訊號傳遞到朝廷,到朝廷下達命令,再到資源調動,等朝廷的反應生效後,事情卻可能已經不是原來的事情了,秦末的烽火燎原不就是這麼燒起來的嗎?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遺澤後世的靈渠工程

2、羅馬帝國瀕臨地中海

羅馬帝國源於

亞平寧半島

,北面靠著大陸,東西南三面皆為大海,其征服的方向和地區主要都是地中海沿岸。如果看地圖就知道,亞平寧半島正好處在地中海

比較中間

的位置,對整個地中海的輻射效應是很大的。地中海不同於太平洋,它是夾在非洲大陸和亞歐大陸之間的一個陸間海,既沒有危險的颱風,也沒有太大的潮汐現象。

即使航海技術再不發達,羅馬帝國也可以在地中海上暢行無阻。如果再把地中海四周的

黑海

多瑙河

萊茵河

尼羅河

幼發拉底河

等眾多水系算上,羅馬帝國無論是到周邊的哪個地區,埃及也好,美索不達米亞也罷,都不需要走太多的陸路,頂多就是個幾百公里。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羅馬帝國的地中海優勢

這就意味著羅馬帝國既不需要像秦朝一般投入巨大的資源去修太多的大道,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水路運輸的優勢。

同樣的距離之下,羅馬帝國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投入比秦朝更多的資源,也可以更有效地管控各地區。

想當初,秦朝的南征大軍如果不是因為嶺南比較封閉,不見得會視皇帝的詔令而不顧。

羅馬帝國前前後後的亂子也不少,可羅馬軍團都能快速做出反應。縱使有部分地區一時脫離羅馬帝國的控制,也因為大海所阻,很難擴散到周邊地區,羅馬帝國只要控制好手裡的海軍,無往而不利。

斯巴達克斯當時鬧得那麼兇,不也只能侷限於一地嗎?如果羅馬帝國是像秦朝一般的交通條件,斯巴達克斯或許就是秦末的劉邦、項羽了。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斯巴達克斯的活動範圍

二、思想因素

1、秦朝推崇法家思想

周朝以

治天下,天下分崩,秦便以

治天下,透過法制來構建強大的行政體系,弱化百姓對貴族的人身依附性,提高國家的資源支配和調動能力,以新對舊,完成了華夏文明圈的首次統一。法家的效率和獎懲的確能夠快速激發潛力,可凡事都有個度,

過剛則易折

,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不是沒有思想的機器。

別看周朝總是“半死不活”的樣子,可好歹存續了

近八百年

周朝像繩子,柔而韌,秦朝則像棍子,剛而脆。

從皇帝到大臣,再從大臣到平民百姓,這條關係鏈越緊實,則其中的環節越容易出問題,一旦中間有哪一處斷開了,不是說就那麼一個點狀問題,而是從斷開處一直到尾端的線狀問題。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秦朝的行政體系

秦滅漢興之後,漢朝統治者鑑於秦朝的法家治國方式過於嚴密,便將秦朝和周朝融合在了一起。既用秦朝的

“法”

,又用周朝的

“禮”

“禮”

的進一步延伸則是

“儒”

。“

儒”

相對於

“法”

來說,不過分追求效率和獎懲,對人們的各種行為沒有清晰明瞭的約束,更多的是從禮儀道德上面確立了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等,讓皇帝成為道德的至高者,也就是

“君權神授”

人們從思想上去尊崇這個至高者,而思想又是行動的基礎,相當於抓住了源頭,不像法家那般單純透過法律的獎懲來迫使人們去服從。

法家透過嚴密的層級關係和獎懲制度來整合資源,儒家透過思想道德來促成各層級的行為慣性。如此下來,以前的繩子則變成了流體狀,縱使中間斷開了,尾端部分也不會像原來那般跟著一起斷,會和端頭依然保持一定的黏性,這便是

“外聖內王”

的好處。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應運而生的董仲舒

2、羅馬帝國推崇宗教文化

古羅馬最初信奉

“萬物有靈”

論,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均在各種靈魂的監視之下,後來引入了古希臘的宗教信仰,將神靈進行具化,不僅有靈,還有形,甚至還具備人的喜怒哀樂,比如羅馬將希臘宙斯的各種故事安排到羅馬主神

朱庇特

身上,使朱庇特成為眾神之王,象徵羅馬的最高權威。羅馬將神靈與政權形式相結合,大到國家,小到個人,一切行為均可找到對應的神靈。

人既然有了信奉的神,則定然需要與神進行溝通,不然如何讓神來影響人呢?這個時候便需要

祭司

了,祭司可以充當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媒介,可以以神的名義來曉諭他人。對於影響力如此大的祭司,羅馬自然不會等閒視之。絕大部分的祭司都會來自於貴族,甚至還有行政官員會兼職祭司,因為這些人的利益和羅馬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同時,祭司也會分層級,有低階的,也有高階的。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古羅馬神殿

隨著羅馬的擴張,對於新徵服地區的宗教又該如何處理?羅馬統治者以極高的智慧對異地的宗教進行整合,建一個

羅馬萬神殿

,將人家的神請到萬神殿中和自己的神同享祭祀,這種文化輸出的手段確實高明。然而當羅馬擴張到極限時,這種方式又有些不合適了,神太多了,思想太雜亂了。

為此,羅馬便開始透過賦予元首一定的神性來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力,比如

屋大維

接受的

“奧古斯都”

稱號,意為神聖、莊嚴。祭司們幫著一起宣揚羅馬元首的神聖地位,讓人們相信羅馬元首是以神的意志來管理國家的,如有人不服從元首,那便是對神的褻瀆,是大家的敵人。

羅馬的宗教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如同漢朝所採用的儒家思想。

秦朝和羅馬帝國的開局相同,結局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何?

愷撒曾擔任過朱庇特神的祭司

結語

秦朝沒有羅馬帝國那樣好的交通條件,沒有羅馬帝國那樣崇高的宗教,故而未能像羅馬帝國一般國祚綿長。

可秦朝的覆亡卻推動了漢朝的意識形態建設,使得後面不管王朝如何更替,大一統的意識卻永不消亡。

羅馬帝國雖然在寬鬆的條件下得以長久,可卻忽視了意識形態的最佳化,當傳統的羅馬宗教無法發揮作用時,羅馬帝國不得不引入基督教,結果基督教不僅沒能穩定秩序,反而對羅馬帝國的政權產生了威脅,最終導致其分裂成一堆小國。

孰優孰劣,又豈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我們只能循著歷史的軌跡,去思索,去總結,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更好地看清未來。

參考文獻:

《史記》

《羅馬史》

《羅馬帝國興亡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