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武術
  • 2022-11-20
簡介考慮到湯因比在書中不僅記錄沿途見聞,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對文明的命運進行探討,中文版採取意譯,將書名定為《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提子英文怎樣讀

阿姆河和亞穆納河之間,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這片亞洲高原地區,一直是上演人類歷史重大事件的舞臺,永遠需要歷史學家的關注,也一直強烈地吸引著我。

——阿諾德·湯因比

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這片區域,按照當今的政治疆域劃分,被分隔成三個獨立的主體。當我們要談談對它們的印象時,似乎無從提起,因為無論提起哪一個,都能在我們的頭腦中激發起太多畫面。

然而,若把目光放遠,投向遙遠的過去,則可以發現,這種當代的劃分,在漫長曆史中只不過是一瞬,在更多的時間裡,這片土地可以被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忽略國家邊界的劃分框架,改從山川河流這樣的地理座標去限定討論範圍,似乎更能從文明、民族、人類的宏大體系去充分發揮想象,就像馬克·布洛赫在《萊茵河》、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所做過的那樣。

流經中亞陸地的阿姆河與流經印度次大陸的亞穆納河,成為可取的地標。我們可以試著以這兩條河流為限,去想象和討論河流兩岸的歷史與現實。不過在這之前,已經有一位老人已經這麼做了,而且可能比大多數人做得更好。他就是阿諾德·湯因比。他於1960年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進行了四個月多的旅行,憑藉實地考察與歷史想象的結合,寫了一部據說是他“最傑出”的遊記。這就是《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英]阿諾德·湯因比 著

李娟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定價:68。00元

寫作背景和基本內容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為“between oxus and jumna: a journey to india,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於1961年出版。晚年時期的湯因比,仍然不停奔波於世界各地,接受各地邀請講學,藉此機會在世界各地遊歷。本書即創作於這一背景之下。1957年,湯因比曾短暫停留阿富汗,遺憾未能盡情遊覽,後來在1960年獲得在新德里和巴基斯坦演講訪學的機會,並且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三國政府的禮遇,終於得償所願。已經71歲的湯因比,不顧旅程疲勞,遊覽了新德里、白沙瓦、拉瓦爾品第、木爾坦、焦特普爾、坎大哈等多處重要城市,僅在書後列出的行程表中,標記的地名就有147個之多。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本書書名直譯應為“阿姆河與亞穆納河之間:印度、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旅”。這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阿姆河(即奧克蘇斯河,中國古籍裡稱烏滸水、媯水)、亞穆納河(印度北部河流,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是恆河最長的支流)構成了此次旅行的最北和最南邊界。考慮到湯因比在書中不僅記錄沿途見聞,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對文明的命運進行探討,中文版採取意譯,將書名定為《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從阿姆河到亞穆納河:文明興亡的舞臺

為什麼是這兩條河?湯因比說,這是因為,他的遊歷範圍,基本上都是在歷史上貴霜帝國的版圖之內。換句話說,那些歷史上在這片土地縱橫馳騁的諸多文明,才是他心目中的主角。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歷史上的貴霜帝國版圖

這兩條河流之間,按照今天的政治版圖來看,屬於阿、巴、印三個國家,但歷史上在此角逐和興衰的文明和民族,簡直不勝列舉。這裡曾經活躍著多個文明古國,如犍陀羅、貴霜、孔雀王朝、薩珊波斯、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蒙古汗國、莫臥兒帝國;有多個民族在這裡前赴後繼,如雅利安人、薩卡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有許多歷史人物在這裡指點江山,如亞歷山大大帝、阿育王、帖木爾、成吉思汗;有形形色色的人在這裡行走,如遊牧民、軍人、商人、傳教士、朝聖者。以上種種造就了多元燦爛的文明,孕育出一系列人類文明瑰寶。湯因比在這本遊記裡,對歷史悠久的中亞、南亞地區文明進行追溯,堪稱對當地文明的概覽式速寫。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英國畫家筆下的阿富汗

從大博弈到冷戰:地緣政治的洞察

中文版的封面,使用了著名攝影家史蒂夫·麥柯里的作品。在高山、沙漠組成的阿富汗高原土地上,一支駱駝商隊在緩步遠行,蜿蜒向前,整個畫面悠揚,深沉,肅穆,靜謐。這張照片拍攝於1981年,在世界已大步向前的時代,這片土地的畫面似乎依舊定格在過去,歷史長河的流淌,似乎在這裡更加緩慢。然而在這般景象的背後,竟是這片土地紛亂的時局與動盪的歷史,如何不讓人對這裡充滿關注和嘆惋。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對於一個身處20世紀和21世紀初的人來說,這片亞洲高原土地總是伴隨著動盪與紛亂的印象。21世紀初的硝煙仍未完全散盡,冷戰時期的超級大國博弈猶在昨日,19世紀的英俄大博弈依舊為人所津津樂道。而1960年正值冷戰時期,阿、巴、印三國正處於各自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間段,三國彼此之間的糾紛,與外部超級大國的介入,使得即便身處與世隔絕的亞歐大陸腹地的湯因比,也不能不受到對峙氛圍的感染。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分治以來,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兩國因領土問題存在著衝突,而阿富汗內部正在進行自由化改革的努力,外部則與巴基斯坦存在著邊界糾紛。美蘇則幕後展開角力,它們都在極力拉攏各國,而蘇聯似乎暫時佔了上風,這片土地的局勢仍不明朗。

在湯因比這次旅行時,阿富汗正處於現代化、世俗化的發展當中,致力於經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一切似乎向著好的方面前進,那是“追風箏的人”故事所發生的時代。然而,湯因比目睹外部勢力的介入,已經預感到,過多的對外依賴可能會對當地造成危機,他的擔憂不幸成為事實。他批評西方大國插手亞洲事務,透過經濟援助扶持代理人,間接慫恿印、巴、阿彼此對立的做法,將此視為西方民族主義思想在當地帶來的不良影響。他也對三國的內部改革進行了分析,將其歸納為欠發達國家爭取政治經濟獨立的一般過程。一如既往,他對這片土地、對這裡的人,寄予了同情。

閱讀的力量 | 亞洲高原之旅:文明的興亡

《追風箏的人》劇照

因此,這不是一本常見的旅遊、觀光性質的遊記,而是在故作輕鬆中暗藏著深沉,如同中文版譯者李娟的總結:

對於我們,這本寥寥百頁的小書會帶來幾個小時的輕鬆時光,與湯因比一起神遊那未曾去過的古老國度。可是,當你合上這本書,心中隱隱的沉痛會讓人喘不上氣。因為,現在已經是2020年。逝世於1975年的湯因比沒看到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沒看到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沒看到今天還在戰火紛飛的敘利亞,不知道他最不想看到的場面居然一一成真。可是我們看到了,所以這本書讀起來越是輕鬆,讀完就越沉重。

譯完全書已是深夜,走下湯因比的漂流船,回到現實,我的世界安靜得近乎夢幻。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出的景象中,他不過想要告訴我們,大家都在一條船上。都說世事紛亂如棋局,讀歷史就像看他人下棋,既有隔岸觀火的樂趣,又免了提子入局的風險,殊不知人人早在局中矣。

歷史長河在自顧自地流淌,你可以認為它虛幻,也可以認為它現實,究竟是洞若觀火,還是身在局中,一切的一切,只有時間能提供答案。

上觀號作者:世紀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