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古城遺址上的“新農人”

  •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足球
  • 2022-09-28
簡介新華社成都9月23日電(記者童芳 李倩薇)9月23日,秋分,在位於成都新津區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9公里外,有著約4500年曆史的寶墩古城遺址掩映在一片金黃的稻穗之中

公獅子腳下是什麼

新華社成都9月23日電(記者童芳 李倩薇)9月23日,秋分,在位於成都新津區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9公里外,有著約4500年曆史的寶墩古城遺址掩映在一片金黃的稻穗之中。

春種秋收,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自2018年起,中國政府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設在成都新津區。

古城遺址上的“新農人”

這是寶墩遺址展館內陳列的約有4500年曆史的碳化稻穀。新華社記者 李倩薇 攝

新津區位於成都市南郊,公元557年始稱“新津縣”。新津有個比自己名字更古老的遺址,發現於1995年、位於新津區寶墩鎮寶墩村的寶墩古城遺址,可追溯至距今約4500年前。

在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一直髮揮著“糧倉”作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唐淼介紹,寶墩古城發現了中國西南地區最早的水稻田遺址,證實這裡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發源地,奠定了“天府之國”農耕文明的經濟基礎。對於數千年來以稻米為主食之一的中國人來說,這個發現意義重大。

在寶墩遺址展館中,陳列著約4500年前的碳化稻穀、黍、粟以及古代先民使用的陶器等。其中一塊陶器碎片上,清晰地刻畫著稻穗的花紋,這些出土文物“還原”了約4500年前寶墩先民的生活。

“寶墩古城考古發現勾勒了一幅‘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天府田園畫卷。”唐淼說。

古城遺址上的“新農人”

這是寶墩遺址展館內陳列的稻穗紋陶片。新華社記者 李倩薇 攝

遺址附近的田地裡,正迎來一片熱鬧的豐收場景,村民王大姐正在收割稻穀,忙得不亦樂乎,在她家田地旁邊,更大面積的稻穀正被三臺現代化的機器收割。目前,寶墩古城遺址所在的新津區9。04萬畝水稻田的機械化收割率已達99%。

展館500米開外,有一座巨大的烘乾中心,來自周邊的卡車正源源不斷地將今年收穫的稻穀運進來。烘乾中心的負責人、汪氏家庭農場的職業經理人遊靜說,這個烘乾中心每天能處理近800噸稻穀,預計要忙到10月底收割季結束。

古城遺址上的“新農人”

9月20日,豐收的稻穀被運送至烘乾中心。新華社記者 李倩薇 攝

新津區寶墩十萬畝現代糧油產業園是成都市規劃的“天府糧倉”的“十園”之一,這裡已建立了農技中心、烘乾中心、植保中心、質檢中心、培訓中心等。

“我們農場已經實現了水稻的耕種、植保、收割、烘乾全流程機械化。”遊靜說,除了機械化工具,當地農民還有了智慧化“新工具”,透過衛星遙感技術、裝在田裡的智慧終端和後臺的大資料分析,可以實時監測土壤、空氣和病蟲害等情況,指導農民合理進行耕作以及精準施肥,對土壤更友好,讓糧食更安全。

“現在開啟手機App,就能看到農作物長勢和病蟲害情況,以及田裡缺不缺水、土裡缺不缺肥。”寶墩鎮龍馬村村民餘飛是個種糧大戶,種田11年了,他感慨:“現代農業的機械化、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產量也比10年前明顯提升。”

【來源:新華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