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深圳聲音”閃耀世界古典樂界

  •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足球
  • 2022-07-27
簡介“我希望在100年後,有人聽到我的演奏和我的唱片,他們能被我的音樂感動到”,羅維說這是自己的目標

格拉夫曼鋼琴怎麼樣

深圳聲音”閃耀世界古典樂界

青年鋼琴家羅維

日前,從深圳走向世界舞臺的優秀青年鋼琴家羅維在深圳音樂廳連續帶來了兩場高品質的鋼琴獨奏音樂會,站在“黎明之際”以琴聲訴說心聲。13歲圓夢柯蒂斯音樂學院,18歲成為環球唱片公司簽約藝術家,獲得吉莫爾傑出青年藝術家獎,19歲發行第一張專輯……出生於1998年底的深圳女孩羅維正快速成長為古典樂界一顆閃耀的新星。日前,羅維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這位人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回顧了自己的藝術之路,青春洋溢卻也掩蓋不住超乎同齡人的成熟思考。

抓住每一個機遇,擁有不一樣的快樂

從小,羅維就展現出對於音樂的敏感,她將這種最初的喜愛歸結為一種“直覺般的,被藝術氛圍的吸引”。5歲時,羅維跟著媽媽在深圳看了一場俄羅斯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其中一幕,白天鵝們俯身於地面,一層薄紗從天而降,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之中,她第一次被舞臺上這種悲傷而又充滿美感的氣氛所吸引,至今難忘。在親近藝術的幾次嘗試之後,羅維篤定地選擇了鋼琴演奏這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註定要走藝術道路的孩子,成長腳步總是更快一些。5歲學琴,6歲在香港舉辦了自己第一場獨奏音樂會,10歲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小,11歲摘取了波蘭肖邦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魁首,一個月後,羅維又將德國拉赫瑪尼諾夫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一名收入囊中。

將大量精力用來練琴,是羅維快速成長的保證,而她卻並沒有表現出人們想象中的疲態與叛逆,“我小時候是很開心的,尤其是學完一首曲子的時候。”來到上海求學之後,儘管有媽媽在旁陪伴,羅維仍感受到了最初的艱難與壓力。身處異鄉,競爭激烈,羅維坦言“那時有一種隨時準備戰鬥的心態”。

憑著一股定力,羅維在11歲時抓住了一次給時任上海愛樂樂團音樂總監湯沐海試奏的機會,欣喜的湯指當即建議她在短時間內拿下普羅科菲耶夫技術難度要求甚高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初生牛犢的羅維不畏艱難,透過兩個月時間的練習,最終跟湯指執棒下的上海愛樂成功合作上演了這部艱深的鉅作。

年少有為,13歲夢圓柯蒂斯音樂學院

有著“獨奏家的搖籃”之稱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是全世界音樂學子嚮往的地方,郎朗、王羽佳、張昊辰等中國鋼琴家均誕生於此。13歲這一年,羅維從上音附小請假赴美考學,向著這所名校發起衝擊。要知道,柯蒂斯音樂學院每年的招生人數並不確定,名額取決於當年有幾名學生從該校順利畢業。羅維從當時290位實力非凡的資格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取了當時僅有160名在校生的柯蒂斯音樂學院。

更讓羅維激動的是,自己一下子擁有了時任院長加里·格拉夫曼和鋼琴名師羅伯特·麥克唐納德兩位導師,這在柯蒂斯鋼琴系歷史上還是頭一回。然而,兩位藝術風格和教學風格截然不同的頂級導師坐鎮,並不是件輕鬆的事,面對常常截然不同的指導意見,羅維起初有些無所適從。“格拉夫曼更強調大體風格的把握,麥克唐納德就非常詳細,可以花一個小時摳一個樂章的細節。”不僅如此,兩位導師都希望聽到羅維呈現不同的曲目。羅維很快適應了這種學習風格,並漸漸敢於主動提出自己的演繹想法。“他們很高興我能夠擁有自己獨特的對於音樂處理的想法。”

需要羅維適應的還有很多。在每週四的鋼琴大課上,所有鋼琴系的學生都得輪流上臺表演,並互相討論。第一次上課時羅維才13歲,最大的學生已經28歲了,其中不乏許多已經成名的演奏家,這對於膽量和演奏都是一種極大的鍛鍊。不僅如此,羅維還常常報名參加免費向費城市民開放的校內音樂會。憑藉著出色的表現,她還獲得了一次面向學校贊助人展開的獨奏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上,14歲的羅維完整演奏了長達30分鐘的俄羅斯作品《圖畫展覽會》,令觀眾大為震驚。為此,柯蒂斯音樂學院的校長專門為她發來了感謝與鼓勵的郵件。

在柯蒂斯鋼琴系,羅維從小小少年成長為有為青年,進入大學課程後,羅維最喜歡的就是與朋友們放學後,一起排練室內樂,常常直到凌晨。而第二天,她又能起個大早,健身、練琴、上課,併兼顧著各大樂團發來的演出邀約,“在飛機上寫作業,補功課”是她在演出季的常態。“從小我媽就對我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說起這句很“深圳”的口號,羅維用爽朗的笑聲完成了自己對於校園生活的回顧。

“不斷向內心尋找,答案就在我內心深處的某一個地方”

“如果沒有文化,就只能成為一個音樂匠人。我一直認為音樂是從心裡來,到心裡去的。”羅維清楚地知道,在中國從不缺演奏技術好的孩子,因此她對自己有更高的標準。為此,羅維專門找老唱片,研究大師們的音色與敘事方式,也積累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識,摸索著自己辨識度的打造方法。

她談到了自己第一次聽到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曲與賦格》時的場景,從紐約到費城的火車上,這首曲子中的恐懼、絕望與悲涼帶給她的衝擊讓她幾乎哭了出來。後來,她在自己的同名專輯《WEI LUO》中錄製了這首曲目,帶著初次聽到這首旋律時的震撼。聖地亞哥聯合論壇報用整版點評她的琴音:“她的音樂比她的年齡至少成熟二十年。”

羅維喜歡俄羅斯流派的作品,也喜歡貝多芬,吸引她的是音樂背後作曲家強烈的精神品格。“他們的作品都有一種我很喜歡的悲劇特質,但是在這種悲劇中又蘊含著樂觀。比如在痛苦、抑鬱中苦苦掙扎兩年的拉赫瑪尼諾夫,卻寫出了‘拉二’這麼一部充滿力量的曲子。”如何傳遞出這種力量?羅維表示:“不斷向內心尋找。我一直認為,答案就在我內心深處的某一個地方。”為此,羅維試著將自己的經歷與想法揉入音樂,用手上的水平彈出儘可能複雜的感情。“我希望在100年後,有人聽到我的演奏和我的唱片,他們能被我的音樂感動到”,羅維說這是自己的目標。“不斷向自己內心深處想要的音樂靠近,這是一輩子的事業,因為藝無止境。”

編輯 董雯靜

(作者:讀特記者 張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