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媽媽們,寶寶坐飛機小心耳“穿孔”?這些“錦囊”須知!

  • 由 育兒這事 發表于 綜合
  • 2023-02-07
簡介小夥伴們特別要注意飛機起飛和降落這兩個時間,採取正確、有效的措施讓寶寶開啟咽鼓管,防止航空性中耳炎的發生:不要試圖給孩子耳朵裡塞上紙團和棉花

嬰兒坐飛機對耳朵有影響嗎

@媽媽們,寶寶坐飛機小心耳“穿孔”?這些“錦囊”須知!

元旦、新年就要到了

難得放假想出去玩

卻因為家裡有娃

“浪”不起來?

BTW

過年總要回老家“過年”

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爸媽們陷入了糾結:

想帶寶寶回老家給爺爺奶奶抱一抱,

但卻不知道小寶寶到底能不能坐飛機,

應該注意哪些呢?

國家航空公司規定出生14天以上、身體健康的嬰兒,可以搭乘飛機。

但是出生7天內的新生兒不宜乘坐飛機,因為剛出生的新生兒肺部尚未完全張開,毛細血管脆弱,身體對氣壓、重力等因素變化耐受力較弱。最好可以等到寶寶4~6周後再乘坐飛機。一般來說,嬰兒年齡是指出生14天~2週歲,兒童是指2週歲~12週歲(以航班起飛日期為準)。

小提示:購買嬰兒票應提供嬰兒年齡的證件,如《出生醫學證明》、戶口本。

為了寶寶的耳膜,不要制止TA哭鬧!

在飛行途中保護好耳膜十分之重要,因為寶寶的耳膜比成人的薄,可以承受的壓力也小得多。

小夥伴們特別要注意飛機起飛和降落這兩個時間,採取正確、有效的措施讓寶寶開啟咽鼓管,防止航空性中耳炎的發生:

不要試圖給孩子耳朵裡塞上紙團和棉花。

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給寶寶餵奶或吃點零食,以便寶寶做充分的吞嚥動作。

哭鬧是有利於開啟寶寶咽鼓管的,所以不必制止。

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不能讓寶寶睡覺,因為睡眠時耳膜發生氣壓傷的可能性會大為增加。

寶寶患感冒應推遲行程,因為感冒會導致咽鼓管堵塞。在飛機起降時由於氣壓變化,耳內外及鼻竇內外氣壓失衡,易導致鼓膜和鼻竇氣壓傷。

@媽媽們,寶寶坐飛機小心耳“穿孔”?這些“錦囊”須知!

必備:內科、外科兒童藥包

內科包:退燒藥、調節消化道藥品

孩子出門感冒發燒、腸胃不適,是常見的狀況。調節消化道藥品如“媽咪愛、蒙脫石散”等可對拉肚子有幫助,同時媽媽們別忘了帶上口服補液鹽,如果孩子拉肚子比較厲害,還需要補液。

外科包:紗布、碘伏、創口貼、膠帶等

孩子外出活動量大,旅行中有個磕碰,就需要簡單的消毒、包紮。

除了內外科包,你還要讓娃儘量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這要可以防止水土不服,也能防止便秘。萬一出現便秘,一隻開塞露還是很有用的,所以帶上,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針對孩子個體所需必備的一些藥品外,隨身攜帶退燒藥和舒緩感冒症狀,舒緩牙疼的藥物,潤喉糖,退熱貼,消毒紙巾或棉球也可以應對一些簡單身體不適。

@媽媽們,寶寶坐飛機小心耳“穿孔”?這些“錦囊”須知!

這裡有些建議給大家:

坐飛機的當天,休息好是必須的。媽媽也要休息好哦,不然就沒有精力照顧娃了。

寶寶別吃得太飽。如果有點暈機,吃太飽可能會嘔吐。

登機前,過安檢後沖泡奶粉,保溫杯別忘記裝水,還可以換好紙尿褲。

在飛機起降時,可以進行哺乳,或者讓小寶寶吸安撫奶嘴,從而減輕耳鳴等不適症狀;添加了輔食的寶寶,可以吃點零食,用咀嚼來平衡耳壓。

飛機上的氣溫往往會低一些,你可以向空乘要一條毛毯,一來可以給孩子保暖,二來進行哺乳時,可以作為遮擋物。

當然,攜帶一些玩具、繪本也很有用,可以打發飛機上的時光,安撫寶寶的厭煩情緒,以免打擾到其他乘客。

關於帶孩子乘機的規定

1。 多大孩子才能乘坐飛機?

航空公司普遍規定滿2周(14天)的嬰兒可以乘機。但是各大航空公司對早產兒乘機又有不同的規定,如東航規定出生超過14天的早產嬰兒必須出示《病情診斷證明書》;國航對不滿90天的早產兒不提供航空運輸服務。

2。機場值機須知

嬰兒辦理值機需要《出生醫學證明》或戶口本。飛國際需要護照(港澳臺需通行證和入臺證)。

嬰兒推車除了摺疊後能放進20寸行李箱的,其餘都是不能帶上飛機的,需要託運,嬰兒可以免費託運一輛推車。有些情況可以在登機口託運,具體詢問機場工作人員。

一般會先預留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位置給帶嬰兒的旅客,每相連的一排座位最多1個嬰兒。值機事可詢問辦理人員是否還有第一、二排座位,寶寶會更舒適些。

3。 如何安檢?

一些機場會在辦票和安檢處設立“家庭通道”或者“愛心通道”,專門方便帶孩子的家庭。

沒有這些通道的機場,也經常會遇到好心的機場工作人員,開放“外交護照持有通道”或一切特殊通道。另外,帶孩子的旅客可以和頭等艙一起優先登機。

注意事項:

防止走失:候機時要看護好寶寶;

繫好安全帶:飛機上有兒童專用的安全帶,可以喝大人的安全帶接在一起;

抱好:抱著寶寶時,不要讓寶寶的頭朝向過道,以免旅客走動的時候碰傷;登機前,給孩子換一次紙尿褲;

約束好:不要任由寶寶走動跑跳,以免摔倒碰撞受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