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 由 運動分子 發表于 足球
  • 2022-07-15
簡介說說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為何要鍛鍊、國際空間站為宇航員鍛鍊提供的裝置、天宮上的鍛鍊器械、NASA定製的宇航員太空訓練計劃

當太空人要練習什麼

說說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為何要鍛鍊、國際空間站為宇航員鍛鍊提供的裝置、天宮上的鍛鍊器械、NASA定製的宇航員太空訓練計劃。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宇航員必須鍛鍊的三個關鍵詞:肌肉量、骨密度和心血管健康

人在地面時,因為重力的作用,即便你感覺不出,實際骨骼、關節和肌肉都時時刻刻支撐著身體,可以視為它們一直都是在進行著“鍛鍊”的。

到了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骨骼和肌肉對身體的支撐度出現大幅減弱,具體表現就是骨密度降低、肌肉萎縮/肌肉量降低。

另外人的心血管系統也會放緩工作效率,不像在地球時那麼“努力”地抵消重力、把血液泵送到身體每個部位。

——所以宇航員才會被要求進行鍛鍊。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加拿大宇航局給宇航員鍛鍊目的列了五點:

降低骨骼的退化/骨密度流失

保持肌肉(包括心臟肌肉)的力量

為太空行走和空間站工作維持足夠的身體行動能力

確保長期太空生活後,宇航員依然有足夠的行動力,應對著陸期間的緊急程式

保持身體健康,維持體型,這也有助於迴歸地面後的恢復

——這也是宇航員必須在太空進行鍛鍊的原因。後面所有鍛鍊器械、訓練計劃,也都是為實現這五點服務的。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NASA有個全球最頂級的宇航員健身和康復專家,叫馬克·古利亞姆斯(Mark Guilliams),他為超過40+位宇航員量身定製了在太空中的訓練計劃。古利亞姆斯的建議是,

宇航員在空間站每天至少得花兩個小時進行鍛鍊

並且,總體上宇航員們的

鍛鍊強度還是相當高的

,都是類似於HIIT的

高強度間歇訓練

,再結合

抗阻訓練

( resistance training )。

畢竟在微重力環境中,很多動作都要更輕鬆一些,有事倍功半的意思。

國際站的健身器械,也按照上述目的和要求來特別設計。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國際空間站為宇航員鍛鍊提供的「三件套」

載人火箭、太空梭等裝置的空間和重量都很寶貴,不可能給宇航員鍛鍊的空間,相對宇航員執行任務的時間也較短。國際空間站這種「長居寢室」就不一樣了。國際空間站主要配備了三臺健身裝置,讓宇航員得以用它們鍛鍊到全身:

騎行臺

跑步機

ARED

這三臺裝置和地球上的騎行臺、跑步機肯定不太一樣,鍛鍊目的和方式也區別很大。依次說說——

騎行臺

太空騎行臺可以拆卸坐墊——實際上騎行墊的存在也只是讓宇航員貼著而已,無法真正坐在上面。宇航員需要靠腰部的鎖釦+雙手扶住,才能進行蹬踏騎行的動作。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經常看NBA(如今CBA也有)的人可能看到過,比賽間隙,有些球星下場後也不會坐到板凳上,而是繼續在場邊騎行臺騎行——這是一種保持身體熱度、維持肌肉穩定在“運動待機”狀態的方式。

空間站的騎行臺也有類似效果,最主要鍛鍊的部位是心血管。

就運動強度而言,在空間站裡它是相對最低的。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跑步機

空間站的跑步機與地面區別很大,需要一套相當繁瑣的鎖釦將人體固定,確保與跑步機跑帶垂直,從而才能“跑”——與其說跑,倒不如更像是李寧點燃聖火時的那種空中漫步。

因而,鎖釦也有比較高彈性的部分,類似於高空彈跳的彈力繩,將人稍微刻意的拽到跑帶上,

肩膀和臀部會感覺到壓力

,這樣才能感覺到摩擦力,真正的跑起來。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空間站的跑步機負重效果是一個變動值,宇航員剛上天,跑步機設定為宇航員自身體重的60%,而後慢慢增加,最終視身體的接受程度,達到85-100%。

——所以下面放的幾位太空馬拉松,可以理解為他們的真實水準,並沒有最終計時的資料那麼“快”。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2007年,美國女宇航員蘇尼特·威廉斯在國際空間站跑完“波士頓馬拉松”,4小時23分46秒,她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太空跑馬拉松的人 ↓↓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2016年4月25日,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為地球上同時間的倫敦馬拉松“發槍”,然後自己以3小時35分21秒跑完全程,重新整理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插個題外話,上述圖片的宇航員(不知道咱們自己宇航員穿的什麼牌子),儘管諸如蒂姆·皮克旁邊有很明顯的倫敦馬拉松贊助商、adidas Boost的廣告,這些宇航員幾乎清一色都選擇了ASICS亞瑟士的鞋子。不知是否巧合。

ARED

ARED全稱The Advanced Resistive Exercise Device,字面翻譯就是抗阻力訓練裝置。它的“玩法”比較多樣,基本所有肌肉都能鍛鍊到,深蹲、硬拉、腿部肌群訓練、拉伸……等等。

——包括目前不少已經投入商業健身房使用的裝置,有些靈感和專利也是來自ARED。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每次深蹲,ARED實際上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相比地面,對鍛鍊到的肌群更加豐富。

ARED能提供的最大阻力是272公斤,這也是根據重力資料設計出的一個模擬地面的重量。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ARED這一套可以各種拆分組合,也算非常先進了。但如果看得更遠一些,跑步機騎行臺也好,ARED也好,都依然難堪重任,能提供的效果還是太有限。比如人類未來真的去火星,動輒飛行時間以月計算,那就只能考慮「人造重力」了。

當下的思路是透過離心機模擬地球上的重力,這種離心機像一個滾筒,裡面會有一把椅子,離心機帶來的被動重力,可能要比失重狀態下人主動單項鍛鍊,效果更好些。

天宮上的鍛鍊器械

這是我國的天宮內部,2016年陳冬和景海鵬第一次完成太空跑步。天宮的跑步機,履帶更接近傳統跑步機的滾筒式樣 ↓↓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除了跑步機和騎行臺外,天空還有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的拉力器,以及

下體負壓筒

下體負壓筒可以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NASA定製的宇航員太空訓練計劃

前面提到的馬克·古利亞姆斯,為宇航員定製訓練計劃。每個宇航員的體質和工作職能不同,生理資料差異也很大,訓練都是量身定做的。

有一個20分鐘版本的宇航員太空訓練計劃,整個形式接近HIIT——

先進行3分鐘的熱身(跑步機或騎行臺);

透過ARED裝置完成3組不同訓練,而後進行2分鐘的冷身,以及運動後的拉伸。

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是如何鍛鍊的?

俯臥撐(臥推)、硬拉、卷腹和深蹲各100次。當然這些動作在太空和在地面做會有不小的區別。

每小組次鍛鍊45秒,然後休息15秒,而後再進行下一個動作。

邁克爾·霍普金斯原來是美國空軍的一員,身體素質和強度要比科研人員都更好一些。

在地面時,宇航員無論什麼職能,都進行了長期且大量的核心、背部、上肢力量訓練,以及身體柔韌性和靈活度練習,因為在太空,宇航員會有更多翻轉動作,狹小的空間裡也需要身體儘可能靈活。

即便只是太空遊客,也會被要求進行足夠的這方面訓練,確保到了微重力環境,你對自己身體依然有足夠的掌控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