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我為什麼不喜歡這些詞語?

  • 由 小班久 發表于 足球
  • 2022-05-03
簡介我認為,這些詞語有三個共同的問題:一、“逆”、“挫折”、“吃苦”這些詞是負面詞,容易讓人畏縮不前和心力憔悴

挫折是什麼詞性

我不太喜歡“逆生長”、“挫折教育”、“吃苦教育”這些詞語。我認為,這些詞語有三個共同的問題:

一、“逆”、“挫折”、“吃苦”這些詞是負面詞,容易讓人畏縮不前和心力憔悴。對詞語的基本詞性缺乏認識,且無法加以合適地使用,使用負面詞語宣揚“正能量”,這種語言習慣或許有著什麼特殊的心理原因。

有一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源於1973年發生於斯德哥爾摩的一樁銀行搶劫案。兩名搶劫犯被抓後,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對劫持他們長達6天的搶劫犯產生了特殊的感情,拒絕出庭作證。其中一名人質還愛上了其中一名劫匪。

阿德勒說,“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類的共同目標,也是人類為文化發展做出貢獻的源泉”。

用阿德勒的優越理論或可解釋:四人從對罪犯的寬恕和保護中,可以重新獲得一種優越感。以此也可解釋我們為什麼喜歡“負面詞語”的現象,或許是可以從戰勝“負面詞”中找到優越感和成就感。

我為什麼不喜歡這些詞語?

二、這些詞語裡充滿了對抗思維,易被誇大用來與人性對抗。人性的一些特徵(如趨利避害、免疫排毒機制)源於基因進化與生存本能,與人性對抗的思維不會有多少好的結果。

有一個“最小阻力”原理,人們總是選擇那些阻力最小的方向去獲得成就感,正如電影《七宗罪》裡的一句經典臺詞——比起應付生活的困苦,沉迷於藥物要容易得多,就像去偷比去賺要容易得多,就像打孩子要比養育孩子容易得多 。

“與孩子的鬥爭只會失敗,抗爭永遠無法打倒他或贏得他的合作。在這種鬥爭中,最柔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阿德勒這樣認為。

三、這些詞語是主體思維。主體思維通常不分主體、客體,或者可以說客體是被忽視的。主體思維很多時候表現為主體的“單相思”及主體對客體的“強迫症”。

如一個媽媽(主體)說自己的孩子(客體)——整天好吃好喝好玩的,怎麼就不開心呢?她可能沒有切換到客體角度(孩子)去感受情感的能力,缺少同理心。

阿德勒說,一個成年人“喜歡給人挫折,喜歡看輕人,他在幾天的時間裡就把幾個月辛苦努力的成果給毀掉了。”

“逆生長”、“挫折教育”、“吃苦教育”這些詞語,如果不是一個學習者主動的選擇,或者被動強制而沒有轉換為自主行為,“辛苦努力的成果”我相信是真的很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