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 由 李誼之幫 發表于 足球
  • 2022-01-04
簡介阿德勒認為,無法學會與他人合作的人,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阿德勒法是抑鬱症嗎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以下內容首發自——抑鬱症救助公眾號:李誼之幫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神經病病患、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所有的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對社會沒有興趣,缺少歸屬感……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只停留在個人層面:別人無法分享他們完成目標後的收穫,而且他們也只關注自己。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優越感,勝利只對他們自身有意義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名心理學家。

他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被奉為經典已久,是心理學的必讀書目之一。

但我拿到這本書,讀了沒幾頁,就感受到了阿德勒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深深“惡意”。

不僅因為他將包括抑鬱症患者在內的精神疾病患者,和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墮落者、娼妓等並列稱為“失敗者”。

更因為他將精神類疾病的病因,歸根結底為——只關注自己!

這簡直就是在說:得了抑鬱症,說明你就是個“自私的敗類”!

我幾乎要棄書掀桌了……

但是等等!

阿德勒能取得如今的地位和成就,他的理論,也許不應該被這麼倉促地否定。

可能只是翻譯或者文化,甚至是學術認知上的差異,讓我誤會了呢?

於是,我耐著性子看完了整本書,終於理解了他的“自私”之說。

也從其中,領悟到了抑鬱症患者想要自救,真正應該努力的方向。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想要理解阿德勒的理論,首先我們必須要認清和承認三個客觀事實:

人類,地球這個星球的一部分;

個人,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

人分為男女兩種性別。

像三句廢話是嗎?

但阿德勒卻說:

這三個客觀事實,決定了我們每個個體存在的責任和意義,即——

保證人類在地球這個星球上的存續;

保證人類社會的正常執行;

以及人類的正常繁衍。

為此我們都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

“合作”,是阿德勒理論的第一個核心。

阿德勒認為,無法學會與他人合作的人,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要求我們必須彼此合作的世界。

只有關注點在他人,願意為他人付出,願意和他人分享成果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優越感”。

“優越感”,是阿德勒理論的第二個核心。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自卑的。

這種自卑,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會竭盡所能地去尋找和建立自己的“優越感”。

有的人將“優越感”建立在對人類的貢獻,和對他人的關注上;

有的人則將“優越感”建立在個人的得失,和自身的情感上。

前者必然會成為一個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人。

而後者,則通常自私、懦弱、墮落,甚至暴力。

他們的人生,因而也就更容易出現各類問題。

而想要糾正這些問題,就必須糾正他們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阿德勒理論的第三個核心。

阿德勒認為:

關注他人利益,一直為了人類共同福祉而努力的人,其生活方式一定是健康的,沒有傷害性的。

而過度關注自己的人,其生活方式必然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甚至使其走向精神病、犯罪、自殺、墮落等“失敗”的歸宿。

所以,在阿德勒的理論中,想要拯救這些人,必須首先讓他們將注意力從自己放到他人身上。

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學會為了共同利益而生活。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我不知道,你在看完阿德勒的這套理論後,作何感想。

總之,我是無法全盤接受的。

尤其是在對某些“對人類的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卻沒有多少朋友的天才們”的解釋上。

阿德勒僅以一句:“天才們有自己的合作方式”,就匆匆帶過了。

完全沒有指出,應該如何解釋那些雖然為人類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患有精神疾病,或脾氣暴躁,甚至品行卑劣的“天才”們。

但這並不妨礙我承認,他的理論自有其精華。

而這些精華,總會或多或少地被語言文化上的差異,而曲解不少。

比如,我一直不太確信:

阿德勒所說的“合作”,難道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生活上的合作麼?

直到我讀到了他對孤兒院,在培養孩子們“合作精神”上的失敗的批判:

“沒人陪伴他們左右,贏得他們的情感,更沒人進而將這種情感轉移到他人身上。”

我恍然大悟:

相比“合作”的傳統意義,阿德勒所說的“合作”,更需囊括我們的情感連線和共情能力。

即:

如果我們無法學會合理地感受他人的需求、解讀他人的意圖,並做出恰當的反饋,我們的生活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同理,阿德勒理論中的“優越感”和“生活方式”,我覺得更該被理解為:“存在感”和“處事方式”。

如此,那麼阿德勒對於“失敗”人生的原因解釋,就應該是這樣的:

因為這些人沒能擁有良好的情感連線和共情能力,使得他們無法正常感知和獲取自己的存在感。這讓他們的處事方式總是充滿了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

是不是一切都說通了?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繼續,我們不難從阿德勒的理論中,找出抑鬱症自救應該努力的方向。

“自私”的抑鬱症患者

即使不瞭解阿德勒的理論,抑鬱症患者也經常會被許多人指責“自私”。

有人或是由於沒有安全感,於是控制慾超強,從而常被指責“自私”;

有人或是太在乎他人評價,也許滿足了這位,卻惹怒了那位,從而被指責“自私”;

有人或是因為情感麻木、不喜交流,而被指責“自私”;

而因為生病而怠惰、自殘、輕生的人,被指責“自私”的情況,則更多。

無可否認,多數時候,抑鬱症患者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甚至是為了他人著想的。

但整個群體,卻仍舊給人以“自私”的印象。

為什麼?

也許,正如阿德勒所說的:我們都太過關注自己了。

我們也許會因為有的人不遵守秩序而生氣,認為他自私地破壞了規則。

但這其實源自我們內心極強的規則感,和道德標準。

如果我們能將關注點從內心的原則上抽離,到共同利益的層面,也許我們會想的就是:

這個人可能從小都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或者他正有什麼難言之隱。

這時,我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也就不再會是突然的暴怒和衝突。

而會是及時、善意地提醒,也會在平時注意,更多呼籲和提倡文明行為。

同樣地,我們也許會為了某次比賽而感到緊張,怕極了自己無法拿到好成績,就會遭到他人非議。

但這不正是因為,我們過度關心這場比賽中,自己的輸贏,以及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麼?

如果我們從共同利益的層面看待問題,我們也許就會想:

比賽本身就會有輸贏。

如果有人比我優秀,他們拿到更好的名次是正常的,是應該被慶祝的。

我在這場比賽中的角色,絕不是壓制所有人,而是發揮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盡力了,卻因為沒拿到好名次而遭人非議,那是那些非議者的問題,我也無權干涉他們。

同理,當我們為自己在朋友面前說錯的一句話,而不斷自責,擔心會影響我們的友誼時,

我們其實也一樣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過度關注自己是否得體、自己是否能贏得他人的好感。

如果站在共同利益的角度,我們也許就會發現:

一句不經意的話語,永遠不會成為友誼的真正隔閡。

反倒是一個患得患失的朋友,才更容易讓對方感到拘束和退卻……

所以你看,確實如阿德勒的理論所說:

抑鬱症患者的根源問題,其實就在於過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過度關注自己。

退後一步,站高一點,也許我們就會發現,許多讓我們極盡糾結、無奈、絕望、無助、無解的問題,甚至都無法成為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