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在貝爾蘇木草原育“新苗”

  • 由 中青線上 發表于 足球
  • 2022-05-01
簡介愛國主義教育課,也是新苗支教團的特色課,支教老師會給孩子們講國歌的來歷,帶大家看愛國主義電影和節目

怎麼和同學相處一年級

在貝爾蘇木草原育“新苗”

支教團老師與學生演出活動合影。 受訪者供圖

在貝爾蘇木草原育“新苗”

學生送別支教團老師。 受訪者供圖

在貝爾蘇木草原育“新苗”

掃一掃 看影片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203/28/8a188e42-7340-4aea-b446-b1267d882dc3/transcode_b525c7d0-be2a-e4c6-e065-2f324390。mp4/av-g。m3u8

因為出生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蒙古族男孩奧運有了這個響亮的名字。但奧運的童年並不快樂,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8歲時還尿床,小學留級兩次,經常被同學笑話。

奧運的家鄉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的貝爾蘇木,是蒙古族聚居區,地廣人稀,有一望無際的草原。在這裡,有不少孩子和奧運一樣,由於父母外出打工或離異,成為留守兒童或從小寄宿。

每年暑期,東北師範大學新苗支教團都會前往貝爾蘇木,為草原上的孩子們舉辦夏令營,和他們共處半個月。近5年來,這個公益支教團一直在探索短期支教的有效模式,奧運也成了支教團的重點呵護物件。

    帶去開放性思維

第一次來到貝爾蘇木,支教團團員們有點意外,這裡的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並不匱乏,甚至有隊員覺得這裡並不需要支教。

可透過上課和觀察,支教隊員有了新發現:孩子們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狀態令人擔憂。很多孩子和奧運一樣,小學一年級就要到離家100多公里外的學校讀書、住宿,寒暑假才能回家。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或桀驁不馴。

對家長來說,他們期盼孩子透過求學走出草原,但因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他們很少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

在英語課堂上,支教團團長龍安靖發現同齡孩子之間的英語水平差距很大,有人可以簡單地進行英語對話,有人卻還不會寫26個英文字母。

原本支教團準備了很多與主科相關的課程,瞭解實際情況後,團員們重新調整了教學方向。

支教團設定了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朗誦、垃圾分類、科學實驗、地理景觀、手工創作等課程,還為少數參與夏令營的初高中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

曾經沉默寡言的蒙古族男孩吉雅,如今最喜歡上朗誦課。支教團發起人那日蘇記得初見吉雅時,他不喜歡和同學相處,也不愛說話,必須要回應時也只使用蒙語。由於父母在深牧區放牧,當時只有10歲的吉雅被寄養在親戚家。但吉雅擅長騎馬,拿過不少騎馬比賽的冠軍。

在朗誦課上,那日蘇鼓勵吉雅站到教室前面,用普通話做自我介紹,在一次次鼓勵中,吉雅逐漸打開了心門。

愛國主義教育課,也是新苗支教團的特色課,支教老師會給孩子們講國歌的來歷,帶大家看愛國主義電影和節目。每週一次的升國旗儀式上,孩子們會用蒙語高聲唱國歌,響亮的歌聲在草原上回蕩。這個畫面讓很多支教團員記憶猶新。

經過前兩年的支教歷練和經驗總結,團員們對短期支教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那日蘇說,短期支教受時間限制,很難讓孩子在文化課上有明顯提升,與其教文化課,不如給他們帶去開放性的思維,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父母和未來。

現在,新苗支教團形成一個共識:支教的“教”,不僅在於教書,更要幫助不發達地區的留守兒童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認知體系。

    照亮心靈的光

“孩子們看上去陽光燦爛的笑容背後,都有自己的心事。”龍安靖說,我們需要更瞭解孩子,才能知道如何幫助他們。

課餘時間,家訪就成了支教團成員的另一個任務。家訪後,老師們才明白奧運為什麼上課時喜歡看向窗外,他一直期待著許久不見的媽媽能突然出現。

蒙古族女孩哈拉木吉在繪畫和音樂方面都很有天賦,可母親再婚,又生了一個孩子,沒有精力培養她……

“這些孩子平時都不善於表達。”支教團成員姚嘉欣說,走進他們內心,陪伴他們成長,哪怕只有一點點幫助,都很值得。

透過家訪進行深入瞭解後,支教團對症下藥,重點開設了心理健康和親子課。第一次心理課上,支教老師自編自演了一個情景劇,設計了孩子們在兒童期、成長期和父母之間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形象的表演,讓孩子們產生了共鳴。

支教團還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上親子課,有的是父母來,有的是爺爺奶奶來,都來不了的,支教團老師就陪著孩子一起上課。課堂上,老師教同學們學會了用手語表達“我愛你”,幫助親子之間邁出情感表達的第一步。他們還以孩子的口吻寫了一封給父母的信,配樂朗讀出來時,很多孩子都哭了。

為了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新苗支教團實行“導師制”。每次夏令營中,一個老師負責多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況。“導師制”不只在半個月的支教期間有效,支教團成員會成為孩子們可以長期聯絡的遠方朋友。

每次前往貝爾蘇木的,不僅有新苗支教團的支教老師,還有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的攝影團隊。在東北師範大學團委的支援下,他們拍攝了支教題材紀錄片《詩和遠方的青春》,記錄下新苗支教團和孩子們相處的點滴和彼此的成長。

    一直牽掛的遠方

每年暑期,會有10多名支教老師來到貝爾蘇木,幾個核心成員每次都會參與貝爾蘇木的支教活動,他們往往成為當地孩子暑期最盼望見到的人。

得知支教老師快到時,孩子們會早早來到支教團駐地,等著幫老師搬行李。每次支教團離開時,年齡大些的孩子甚至會騎著摩托車追著送行。

孩子們不善言辭,但情感很豐富。看到支教老師辛苦,下課會衝上去抱住老師,或者給老師遞上一個棒棒糖,也會為老師偷偷準備離別禮物。

“每一次去,都能看到孩子們明顯的進步。”姚嘉欣說。她負責的學生那木薩來蘇榮這幾年越來越開朗,上課積極回答問題,還主動報名要當閉營文藝匯演的主持人。

哈拉木吉也讓姚嘉欣十分驚喜。第一次去支教時,這個小姑娘都沒跟她說過話。臨別時,姚嘉欣和她說再見,小姑娘也沒有迴應。第二年暑期再去支教時,哈拉木吉會主動找她學電子琴、吉他和非洲鼓,還在文藝匯演上表演了舞蹈。

貝爾蘇木對那日蘇而言,有著熟悉的家鄉味道。2006年,那日蘇作為蒙古族考生考入東北師範大學,現在已是東北師大的博士生。看到貝爾蘇木的孩子們,讓他想到了兒時的自己。

和他的家鄉科爾沁草原一樣,夜晚的貝爾蘇木能看到星空,聽到狗、牛和馬的叫聲。睡不著時,他會想這些參加夏令營的孩子,有多少會走出草原,以後反哺家鄉。

第一次從貝爾蘇木回到東北師大後,新苗支教團就聯合長春當地媒體,共同建立了愛心救助微信群。救助群裡有支教團成員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大家每個月自願捐款,善款用於資助貝爾蘇木家庭貧困的孩子。

奧運是被資助的孩子之一。他每個月會收到1000元捐款,用作生活費和課外輔導費。龍安靖還經常跟奧運的班主任溝通,瞭解他的狀況。

這兩年,有些孩子進入青春期,加上在外寄宿,沒有家長及時監護,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龍安靖和姚嘉欣就建了一個溝通微信群,隨時關心孩子們的心理狀況。平時,那日蘇也經常收到家長們的資訊,諮詢如何教育孩子。

貝爾蘇木的孩子們,早已成為新苗支教團一直牽掛的遠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