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這堂課四個老師一起上 備課3個月,師生實地瞭解河長制

  • 由 江蘇大小事兒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10
簡介以河長製為生態文明教育的落腳點,江蘇省中學災害地理教育研究所、無錫市勞模創新工作室、無錫市名師工作室開展以“多學科視角下的河長制認知”為主題的教學研修活動

四個自我是什麼內容

日前,無錫市市北高階中學地理老師廖苗、化學老師殷蔚宇,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政治老師劉章鳳和生物老師尹基峻以“河長制認知”為主題上了一堂融合課。該堂融合課透過雲直播方式對外分享和展示。

以河長製為生態文明教育的落腳點,江蘇省中學災害地理教育研究所、無錫市勞模創新工作室、無錫市名師工作室開展以“多學科視角下的河長制認知”為主題的教學研修活動。從校內到校外,從課本到生活,他們準備了3個月。

這堂課四個老師一起上 備課3個月,師生實地瞭解河長制

圍繞河長制,四門學科“有話說”

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從3月22日到28日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市北高中和一女中的這堂融合課恰逢其時。4個學科、4位老師、4種教學風格,如何融為一體?選取不同側重點,精心設計課堂環節,4個學科在一堂課中做到了環環相扣。

從河長製出發,地理、化學、生物和政治老師分別講解了水治理、生物治理、化學修復和政治認同,將學科素養有機融入。市北高中地理老師廖苗介紹,她從“中華生態保護第一碑”引入,講解無錫太湖流域水汙染的源頭,引導學生思考城市化發展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滲透人地協調觀念。政治透過知識競賽、模擬協商議事會和擬定班會宣傳主題等3項課堂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我第一次參與到融合課中,當天授課班級是個理科班,為了讓政治課堂更鮮活,我就以活動串聯起各項知識點。”劉章鳳說。

生物和化學學科更重實踐。在課堂現場,學生親眼看到了東塘河生態浮床培養的水生植物,直觀觀察植物根莖,生物教學變得具象。化學老師殷蔚宇將複雜的化學原理用實驗的方式解讀,講解酸鹼中和、氧化還原等河道治理方法,帶領學生把知識應用到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河長制的融合課給我帶來了不同以往的全新體驗,1小時的課堂裡新鮮感滿滿。”高二(8)班學生李雨軒說。同班的陳彥言也表示,自己全程注意力都很集中,對河長制和生態保護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備課三個月,師生在實踐中進步

去年12月底,市北高中和一女中從學科育人的角度出發,發揮高中教學綜合優勢,融合地理、生物、化學、政治的學科特點,開始準備此次多學科視角的研修活動。

確定生態文明教育的大主題後,勞模工作室領銜人李樹民和王薦帶領團隊不斷思考一個問題:生態文明教育講什麼?在不斷翻看和研讀課本的過程中,李樹民抓到了河長制這一落腳點。“融合課程最重要的前提是基於高中教材。在地理課本的流域內部治理內容中,曾提到河長制,此外還有一章節為走向生態文明,但內容比較寬泛,包括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現代文明。”李樹民表示,如今高中教學要到情境中,基於事實說明道理。學生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無錫則是魚米之鄉,河網密佈。無錫在太湖水汙染防治過程中率先推行了河長制,這就是貼近生活的素材。經過課程團隊的討論和認可,課程落腳點定了:講河長制。

為期三個月的走訪和備課,讓學生和老師都獲得了成長。“大家好,我們現位於錫山區八士鎮斗山南麓的水墩庵……”融合課堂中,一則學生介紹“中華生態保護第一碑”的影片引起熱烈討論。今年寒假,李雨軒和陳彥言就跟隨備課組前往斗山水墩庵,作為講解員闡述了自己所瞭解的關於“中華生態保護第一碑”的知識。“我們閱讀了碑文,有的碑雖然已經年歲已久,字跡不清,但我仍然能透過它看到古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所做的努力。”李雨軒說。

為了深入瞭解河長制的建立、職責和成效等多方面問題,工作室備課組前往多地考察,聽取多方指導意見,把握無錫市生態文明建設脈絡。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無錫市水利局、梁溪區水利局和東塘河負責社群、梁鴻國家溼地公園、斗山水墩庵……三個多月來,在市北李樹民老師和一女中王薦老師的統籌下,備課組的實地探究取材過程很紮實。“這一過程也是我們老師自我提升的階段。要帶領學生在做中學,老師自己首先要開闊眼界,清楚學科和生活如何緊密聯絡,選好落腳點。”廖苗說。

聚焦生態文明:學科融合,綜合育人

從去年的“三師一課”,到本次“四師一課”,融合的學科增多了。河長制只是切入口,學生收穫的是從多學科視角探索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採訪中,4門學科老師都表示,他們教學目標清晰,將學科素養融入課堂。劉章鳳表示,學生透過課堂認識河長制,看到這一制度的成效和不足,明確自己作為公民能做什麼、該做什麼,體現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在內的政治素養。“從東塘河、太湖流域講到長江流域,三者層層遞進,範圍由小到大,培養了學生從時空角度思考地理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廖苗說。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李樹民的思考一直沒停下,他見證了東塘河從河面佈滿水葫蘆到如今治理有方、河面潔淨的過程,“在前往東塘河實地拍攝和了解情況的過程中,當地居民也在感嘆,河的變化很大,治理有效果了。”他表示,最好的學習資源就在身邊。

河長制是生態文明教育的落腳點和突破口。今後,李樹民和王薦還將帶領工作室成員從教材中找到與生活緊密相連的突破點,開展融合課堂的研修活動。“生態文明教育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之一,融合課則是一種教育形式,反映了高中教學方式的變革。”李樹民說,此次融合課做到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專業教育和公共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課堂的豐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極大提升,“挖掘更多無錫本土的社會資源,實現學校和社會的聯絡和融合,高中教育教學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楊涵)

【來源:江南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