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世界是如何被確認的?知性的本質是什麼?感性知性理性的真正關係

  • 由 波羅蜜文化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04
簡介但從認識的本質內涵上,以及人的綜合認識實際過程來看,必定是先有知性的自我意識,有了主體的”我″後,才有感性我的直觀感覺,最後才有理性我的聯想綜合

貝克萊是如何闡述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超越而來,圓滿感知論,全新哲學思想。

上篇講了當下的我們,要找到本源瞭解終極真相,只有哲學實踐這一條途徑。而過去的哲學研究,僅僅依靠理性思維邏輯推導來認識世界及自我,是片面的遠離真相的。感性、知性、理性在認識過程中同樣重要,三性缺一不可。此篇就來講一下知性。

世界是如何被確認的?知性的本質是什麼?感性知性理性的真正關係

在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知性″概念的是柏拉圖,他將知識分為想象、常識、科學、哲學四種,相對應這四種知識,人具有想象、信念、知性、理性四種心理狀態或認識能力。亞里士多德則將知性稱為”被動理性″。他認為整個認識可以分為感性、被動理性、主動理性。知性賦有處理感性資訊的職能,不能離開感性而自存。感性、知性、理性的概念由康德提出,他認為感性就是直觀的感覺,對一件事物的感覺是多方位的博雜的。知性就是對獲得的博雜感覺資訊,進行綜合判斷,形成一個統一綜合的認知。理性則是在這個綜合認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抽象聯想推導,尋找到各種聯絡與解釋。所以後來的很多人就認為,感性是直觀經驗,知性是經驗的知識,理性是知識的知識。

以上的哲學家們都是從人的認識過程,從成年人認識外部世界,來闡述解釋知性的內涵,但卻忽視了人的自我認識的部分,所以並未涉及到知性這一概念的實質。

知性的本質是在處理博雜的感覺資訊時,產生對自我對外部資訊區分判斷的前提基礎上,在產生主體客體之分後,產生的對自我及外部世界的認識總和。

自我意識才是知性的根本,才是認識之始,才是知識之源,才是智慧之基。只有有了自我意識,有了主體客體之分後,才能在此基礎上談論“認識″,討論”存在″等一切哲學問題。因為只要有“認知″,就會首先涉及到誰知?知誰?知什麼?這三個問題。所以一個沒有”完全自我意識″的物品或物種,其就算能感覺到現象,對感覺到的現象能夠做出適當反應,但只能稱為條件反射,並不能稱為認識,更談不上知識,智慧了。

世界是如何被確認的?知性的本質是什麼?感性知性理性的真正關係

而對於自我的認識認知,當今學術界卻將其歸類於現代心理學的範疇來專門研究討論。雖然在自我意識自我認識的動物實驗中,針對主體自我與客體自我分化覺醒的映象實驗,有黑猩猩、隆頭魚、海豚、螞蟻通過了這一實驗。也就是說它們擁有簡單的自我意識,在照鏡子時,它們可以意識到鏡中的影像是它自己。而十八個月大的人類,就可以順利透過這一科學實驗,同時人的完全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四歲左右形成,才開啟了“認識與認知″的真正歷程。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有完全的自我意識,只有人有知性,只有人有明確的主體與客體之分,只有人能認識世界與自我。所以普羅泰格拉才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貝克萊才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海德格爾才說:存在先於本質。

在許多哲學家的觀點裡,感性、知性、理性三者是遞進的關係。他們認為先有感性的直觀感覺,後有知性的理解判斷,最後有理性的聯想總結,這樣的一整個認識過程,理性高於知性,知性又高於感性,感性是認識過程的始基。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很多,這一認識過程,是絕大多數人所認為的認識一般過程。但從認識的本質內涵上,以及人的綜合認識實際過程來看,必定是先有知性的自我意識,有了主體的”我″後,才有感性我的直觀感覺,最後才有理性我的聯想綜合。

三性的關係實際是理性高於感性,感性又高於知性,知性是整個認識過程的始基。

既然真實的認識過程是從知性到感性到理性這樣一個過程,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認為是從感性到知性到理性呢?是因為我們在三四歲左右,形成完全自我意識以後,就把這個“我″早已作為潛在預設,理所當然時刻存在著的。在感覺產生感性認識之前,知性的自我意識早已預設預設。見、聞、覺、實際早已是我見、我聞、我覺。

世界是如何被確認的?知性的本質是什麼?感性知性理性的真正關係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

人的認識實際包括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兩大部分,也就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

自我與世界都是本源靈動而來,徹底認識了自我,就會徹底明白了世界。徹底認識了世界,也就會徹底明白了自我,此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印證的關係。這就是在前面文章中,本人提出找到終極真相,有兩條途徑的原因。同時這兩部分認識,並不能割裂開來,因為對外部客體的認識,都是建立在主體完全自我意識基礎之上的。同時我們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都是因為我們自我主體對自我客體認知確認不究竟,未達終極真相所造成的,這就是”我是誰″哲學終極追問的意義所在,這就是我們要找到實證本源的根本目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