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碰到不認識的字咋辦?

  • 由 南山豆亂談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28
簡介”讀若法,就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給被注字注音

這個字怎麼讀甫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碰到不認識的字咋辦?

眾所周知,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如果直接根據聲旁去讀,很可能讀錯。尤其在今天。

那麼,怎麼辦呢?

古人的辦法是,雖然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但可以透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

於是,為了便於學習漢字,古人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其中,有這樣幾種: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或反切法。

譬況法

,就是採用的描述性的語言說出字音的特徵。

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誘注:“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讀若法

,就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給被注字注音。這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需要讓讀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確讀音來。

比如,《說文解字》:唉,應也。從口矣聲,讀若埃。儡,相敗也,……讀若雷。

直音法

,就是選用一個與被注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即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

比如,《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單父人呂公善沛令”,其注引孟康的話說:“單,音善;父,音甫。”

比如:“肇”注“兆” 。(《爾雅》)

如果知道“善”“甫”“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單”“父”“肇”字了。

反切法

,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

這是一種傳統的注音方式,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聲母;第二個字為反切下字,表示韻母和讀音的聲調。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碰到不認識的字咋辦?

^

民國初期有學者著書將“反切法”為“擊木知音法”

比如:緩,胡管切。(《廣韻》)“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三聲),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比如:王,萬方切。哀,烏開切。敖,五勞切。收,式州切。器,去冀切。矣,於紀切。

這裡有一個常識,要知道,反切是按照反切產生的當時的語音制定的,而不是現在的語音。讀出來的音也是古音,而不是今音。

比如,江是古雙切。但讀成“guang”也不對的。因為雙的古音接近於“sang”,所以“江”的古音是“gang”。

江的這個古音,在今天的閩南語裡還保留著。

而我們今天所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確立的。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批准透過這個方案:採用26個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分為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五部分。

從1958年秋季開始,有著拼寫規範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這個方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從此一直使用至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