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韓國人盯上活字印刷,底氣何在?

  • 由 百年潮流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01
簡介學者錢存訓在《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中指出,朝鮮選擇用銅合金為鑄造活字的基本金屬,主要是因朝鮮銅產量豐富,質地精純

王選發明了什麼

韓國人盯上活字印刷,底氣何在?

首爾發掘出的1600多枚朝鮮李朝前期的金屬活字

韓國首爾出土的一批金屬活字,近來引發了中韓網友的熱議。據韓聯社援引韓國文化財廳發言稱,6月29日,該廳在首爾發掘出1600多枚朝鮮李朝前期的金屬活字、天文時鐘部件、銅鐘、火器等文物。

這是韓國首次在同一個區域發現瞭如此大量、多種的金屬活字。不少韓國人認為,這是韓國“發明”活字印刷的“鐵證”。這已經不是韓國人第一次為活字印刷沸騰了—早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閉幕式展示下屆舉辦地韓國平昌的短片中,活字印刷就曾上鏡。

從現存史料和文物來看,這次熱議並不難釐清,因為發明活字印刷與發明金屬活字是兩碼事:前者是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印刷技術,後者只是對前者在選材上進行了最佳化和微調。

按照學界普遍觀點,活字印刷術由中國人發明毫無爭議。因此韓國一直在爭的,只是金屬活字的發明權罷了,這對“活字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固有認知並不能產生有力衝擊。以銅為主要材料的金屬活字,並非對原有活字的全面提升或最佳化,最多不過是給予印刷者一個不同選擇罷了。

韓國人盯上活字印刷,底氣何在?

2021年6月29日,媒體公開會上,工作人員對發掘的金屬活字進行說明

事實上,即便是金屬活字,韓國人依然不是最早的發明者。早在韓國首次鑄造銅活字前的至少一個世紀,中國人就已經用錫製成了金屬活字。若有人企圖將發明銅活字與發明金屬活字甚至發明活字印刷相混淆,那不僅是邏輯的混亂,更是對歷史的無知。

“世宗夢想”

與韓國將端午申遺、意欲搶注祭孔子儀式等毫無依據的行為不同,韓國確實在活字印刷發展史上有一些建樹。

據報道,此次從首爾鍾路區仁寺洞一帶出土的1600枚金屬活字中,有1000多件為漢字金屬活字,餘下600多件均為韓文金屬活字。這600枚韓文活字多為15世紀40年代製作而成,其中還有用於韓國首本韻書《東國正韻》印刷的金屬活字,這也被認為是朝鮮世宗在位期間(1418—1450年)製造的金屬活字最早實物。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製品,問世於高麗禑王三年,即1377年,是在韓國清州興德寺印成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以下簡稱《直指》),這比古騰堡在德國使用金屬活字要早了70年。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書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尷尬的是,除《直指》外,韓國並未有其他文物,能證明確實是韓國發明瞭銅活字。《直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只是孤證,直到最近這批金屬活字出土。韓國《朝鮮日報》因此也稱本次是“找到刻有世宗夢想的最古老韓文金屬活字”。

銅活字在古朝鮮的發展,與新王朝積極開展民眾教育及文化建設有關。就在李朝建立首年,李成桂便下令“置書籍院,掌鑄字印書籍”,計劃鑄字興文教。但真正開始鑄字,得等到11年後。彼時的李朝已建立了十餘年,原本動盪的國內局勢已經基本安定,經濟和文化亟待發展。

韓國人盯上活字印刷,底氣何在?

《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

“中國發明,朝鮮改進,歐洲仿造,最終發展為現代活字印刷術。”

當政的朝鮮太宗李芳遠認為,中國的書籍難以傳到朝鮮,而木製雕版容易損毀,很難“盡刊天下之書”,於是起了“範銅為字”製作銅活字的念頭。為了顯示鑄字的決心,太宗主動拿出了皇家內府的銅鐵,並命令大小臣僚交出銅鐵以供鑄字之用。這次鑄字以《詩》《左傳》為字本,數月之間共鑄成數十萬字。

1418年,朝鮮世宗即位。與朝鮮其他統治者相比,世宗最大的貢獻在於為韓語創造與之相對應的文字。在此之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漢字是古朝鮮唯一的官方文字。創制和推廣韓文,成為世宗最為關心的事項之一,這也在客觀上推動金屬活字在古朝鮮的發展。

韓國人盯上活字印刷,底氣何在?

活字印刷步驟

朝鮮第二次大規模鑄造金屬活字是在1420年。這次鑄造的活字不僅字型極為精細纖密,而且質量比之前更好,一日所印可以多達20餘紙。但世宗對此仍不滿意,於是在1434年又命令重鑄字型較大的新活字,鑄得20餘萬字,一日所印可至40餘紙。

因該年為甲寅年,故該批字也被稱為“甲寅”字。此次出土的600多枚漢字金屬活字中,就有部分被推測是“甲寅”字。此後,朝鮮仍多次鑄字,並最終於1484年鑄成規模極宏的印刷裝置。

銅活字提供新選材

朝鮮對金屬活字尤其是銅活字的發展確有貢獻,但這與“發明”活字的觀點相去甚遠。要梳理金屬活字與活字印刷的關係,分析韓國銅活字的意義,還得從活字印刷的發明和傳播說起。

活字印刷開始於中國11世紀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在元代,木活字的發展有了重大進步。至15世紀,朝鮮于1403年開始鑄造金屬活字,廣為採用。但金屬活字在商業上始終沒有成功,到19世紀幾乎完全為更古老的雕版印刷所代替。到了近代,在較大的城市中,雕版印刷又逐漸讓位給歐洲式的活字印刷。

“中國發明,朝鮮改進,歐洲仿造,最終發展為現代活字印刷術。”該觀點自1925年提出後,在此後的近百年裡,基本成為了中外學界共識。

畢昇的泥活字發明,無疑是人類印刷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夢溪筆談》稱活字印刷“極為神速”,與傳統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效率高,不易損毀,為北宋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技術支撐。

朝鮮選擇用銅合金為鑄造活字的基本金屬,主要是因朝鮮銅產量豐富,質地精純。

這項偉大的技術革新向西沿著絲綢之路、向東順著海洋貿易的商路向四方傳播。此後,各材質的活字逐漸登上印刷史舞臺。與宋同時期的西夏曾用木製活字,後世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三代相照言文集》等,便是例證。

而到了宋元交替階段,中國已經誕生了錫制金屬活字,說明韓國的銅活字,只是為金屬活字提供新選材。與其說韓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毋寧說韓國是“發展”了金屬活字印刷術。

對於這一觀點,那個年代的朝鮮學者並無異議。《白氏文集》印製於1485年,朝鮮學者金宗直在該書序文中稱:“活板之法,始於沈括(誤將《夢溪筆談》作者沈括當成了活字發明者),而盛於楊惟中……範銅為字,以貽永世者,其權輿我朝乎?”

銅錫孰優孰劣?

儘管沒有“發明”活字印刷,但客觀來說,韓國單一的銅活字鑄造水平確實很高。中國學者辛德勇認為,古朝鮮的銅活字印書,長時間大大領先於中國,而且直到清朝初年,中國的銅活字印書還一直處於空白狀態。

銅活字在朝鮮的發展與特殊的國情有關。而它自身的侷限性,也註定了其在中國難以大規模應用。學者錢存訓在《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中指出,朝鮮選擇用銅合金為鑄造活字的基本金屬,主要是因朝鮮銅產量豐富,質地精純;明代曾出使朝鮮的董越,在記述見聞的《朝鮮賦》中也稱,朝鮮產銅多,色紅且質地堅硬。彼時的朝鮮人已經掌握熟練的鑄銅技術,匙、碗等各類銅製品比比皆是。

韓國人盯上活字印刷,底氣何在?

15世紀中葉開始用活字印刷術印刷《聖經》

而銅的匱乏,長期困擾著古代中國。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頒佈“一切廢銅,並聽官收,毋令私藏”的規定,嚴禁民間使用銅器。直至嘉靖年間,官方依然將“銅造像制器者”與私鑄銀錢同罪。即便拋開禁令不談,不低的銅價也足以讓書商望而卻步,畢竟印書歸根結底也是商業行為。

更何況,在材質方面,銅活字也不是最佳選擇。辛德勇在《中國印刷史研究》中指出,適合製作活字的金屬必須硬度適中、耐腐蝕。太硬難於雕刻,將提升刀具和僱工的成本;太軟容易破損,且不耐腐蝕,活字也失去了重複利用降低成本的優勢。

按照上述觀點,鐵因為不耐腐蝕而被排除,“質柔易損”的鉛也被認為是“費日損工”,常見且價格低廉的錫,自然成為了中國工匠鑄造金屬活字的首選。辛德勇認為,從宋末元初最早出現金屬活字印書時起,迄至有明一代,中國用於書籍印刷的金屬活字,只有錫字;中國在世界上領先的金屬活字印書技術,應當也是指錫活字。

可惜的是,無論是木活字、銅活字還是錫活字,都只是對活字印刷術的有限補充。在發明活字印刷後的1000年裡,中國及受其影響下的東亞文化圈,都未能在印刷技術上更進一步。

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騰堡受東亞活字印刷術的啟發,開始用活字印刷術印刷《聖經》,而這也被認為是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的重要標誌。自此,西方得到了批次生產圖書的技術,機械、化學和數學等一系列最終啟蒙了近代的科學知識,隨著印刷能力的提升,在歐洲快速傳播,同時也不斷反哺著印刷技術。

19世紀中葉,隨著英法的堅船利炮襲來,手搖石印機等先進裝置也一同進入中國,中國人才發現自己早已落後於世界潮流。所幸的是,1980年,王選院士團隊成功發明了漢字鐳射照排系統,讓中國印刷技術重回世界之巔。而這樣堪稱“當代畢昇”的壯舉,對世界印刷和文化史的影響,不是首爾仁寺洞裡的1600枚銅字可以比擬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