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 由 逍遙遊遍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22
簡介境內水系除了淳河、滾河,還有東大溝,東大溝上游有兩條大溝,一支北來接肖坡水庫的水經唐莊村,一支東來接戎崗壩水庫的水經付寨村、營口村、呂寨村、肖營村,兩條大溝會於周寨村,向南經大方崗、上營村開發區、朱家崗、彭家崗、後崗村、一社村、前崗村至王寨

中崗是什麼意思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鑑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名稱、稱謂、地理方位和路標,同時也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沿革和傳承,是一個地方群眾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對於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具有重要作用。要了解東津,不可不熟悉東津的地名和歷史。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東津老街

東津,據晉代襄陽史學家習鑿齒的《襄陽耆舊記》一書記載,“襄陽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為楚國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謂從襄陽渡沔。自南陽界出方城關是也,通周、鄭、晉、衛之道;其東,則從漢津渡漢,經江夏出平皋關是也,通陳、蔡、齊、宋之道。”從習鑿齒著作之記載可看出:襄陽城為楚之北津,而東為楚之東津渡口,楚後,北津之名被襄陽取而代之,而東津之名自楚自今未變。可見東津在楚時已為重要津樑渡口,歷史悠久。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東津閘口

東津的稱謂除此外,大致有四:西北津、櫃門關、東津灣、徐家埠口。稱西北津,據今《東津鎮志》載:“東津,春秋歸屬於鄧,楚滅鄧後,秦統一天下,被擬為三十六郡重鎮——-西北津。”此外,清同治《襄陽縣誌》和光緒《襄陽府志》均載有東津為西北津。

稱櫃門關,據史料記載,宋末,元軍設司令部於鹿門山圍攻襄陽二城時,東津稱櫃門關(又稱鬼門關,其名可能是拜這次戰爭所賜,張弘範在其所著《淮陽集》之“戰襄陽”中以鬼門關稱之)。明末清初史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五》中如是記載:“《大明一統志》雲:(襄陽)府東舊有櫃門關,蒙古圍襄樊,置關於此。宋將張貴被執,見阿術於櫃門關,不屈,見殺處也。”

稱東津灣,因位於襄陽地段的漢水東岸,地處江灣,並有埠口(即碼頭)。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東津江灣

稱徐家埠口,因東津老街上有徐姓,漢江水運興盛時,渡口在現東津四組過去叫徐家臺(磯)的地方,過往船家便稱東津為“徐家埠口”了;亦有說隨著漢江水位的下降,渡口逐漸南移,移至現在東津閘口北邊的祁巷五組過去叫徐家巷的地方故名;

還有說過去東津灣被稱頌為“襄陽的酒鄉”,在東津灣沿江巷一帶有很多私人釀酒作坊,專門生產小曲酒。尤以徐家酒坊最負盛名,過往船家都喜到東津灣沽酒解乏,久而久之,便把東津稱為徐家埠口了,但不管怎麼說,此清同治《襄陽縣誌》津樑卷有載,東津渡口為徐家埠口,老營渡口為蔡村渡。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鹿門寺

東津的人文歷史頗為豐厚。其中,位於東津南部的鹿門山起著關鍵作用。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又稱朱山。《後漢書》載:建武五年(29年)六月,漢大將朱祐攻黎丘,秦豐窮困已極,出降,至洛陽被斬。清同治本《襄陽縣誌》記載:漢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劉秀)與習鬱(巡遊蘇嶺山)夢見山神(梅花鹿),命鬱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稱朱山,當是因朱祐擒秦豐故。改名當是因光武帝夢神鹿,令習鬱立祠故。

通常說的鹿門山實際是指鹿門山、霸王山、獅子山、香爐山及李家大山五座山峰的統稱。這五峰奇秀,其中獅子山秀、香爐山幽、霸王山雄、鹿門山峭、李家山曠。名稱也有故事,獅子山,山形似獅子,故名。香爐山,據傳說,鹿門寺昌盛,此山曾設過香爐,人們常在此燒香祭神,故名。

霸王山,相傳,楚霸王項羽在此屯兵而得名。山上至今還有古山寨遺址。更為奇妙的是五座山峰依次逶迤,形成一南北長2500米,東西寬100米的山衝,呈龍椅狀,鹿門古寺雄居其中,可謂“世上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霸王山寨門

鹿門山綿延至靠漢江的部分稱印山(位於今三合村17組孔家營),1969年建有印山石場,過去曾有印山渡口,據說孟浩然就是從此渡口過漢江從山間小道到鹿門寺的,現在人們把從東津鎮三合村14組(劉溝小學往南150米左右)到鹿門寺的山間小道稱為“浩然小道”,文雅的稱“翠微小道”。小道上有一個地方叫沖茶園,這裡原來曾是一片林園,並有一小茶店。前往鹿門寺的遊客在此沖茶就飲,故得名沖茶園。

東津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過去與襄陽城西的柳子關,城南的鳳林關齊名,此《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五》亦有記載。據《宋史》和清乾隆版《襄陽府志》記載,鹿門山“宋呂文德受元賄,許元開榷樊城,遂築土牆於鹿門山,又築堡白鶴山。” 《宋史》、《元史》多次提及元軍築堡鹿門山,今鹿門堡已不知確切位置,有認為就是現在的霸王山寨的,也有認為在今三合村3、4、5組後面靠近淳河的山上的,因為附近有很多遺物,如箭簇、銅錢、大青磚,甚至古地名如臺子坡、跑馬道、擂鼓臺等,並據此推斷鹿門堡就是後來被稱為“十二連城”之一的3淳河堡。

此外,蒙古軍為封鎖襄陽,在襄陽周邊修築了諸多寨堡,後遺留成為古蹟,被宋元后志書統稱為“十二連城”,築在淳河、滾河等要津的城堡均被載為十二連城。滾河,古稱白水,劉秀“龍飛白水”以及白水寺都與此有關。

清同治《襄陽縣誌》載:“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泌陽入棗陽東北境,曰滾河。至東門外與沙河會,西折歷張家集入襄境。西至唐家店又東旋至王家河,西南入唐白河。今王家河塞,水由唐家店西里許入唐白河。此河雖淺,時有貨船往來。府志雲與白河同源誤。”發源於隨州市,流經棗陽、襄州,在東津鎮唐店村匯入唐白河。淳河,古稱瀴水,明朝《天下一統志》載:“在棗陽縣東,西流入漢江。西魏置瀴源縣以此名。” 清同治《襄陽縣誌》載:“在縣東,西流入漢水。熙寶四年,知襄州史炤請開古淳河一百六里,灌田六千六百頃。”發源於棗陽市,流經襄州區黃龍鎮和峪山鎮,於東津鎮三合村匯入漢江。

境內水系除了淳河、滾河,還有東大溝,東大溝上游有兩條大溝,一支北來接肖坡水庫的水經唐莊村,一支東來接戎崗壩水庫的水經付寨村、營口村、呂寨村、肖營村,兩條大溝會於周寨村,向南經大方崗、上營村開發區、朱家崗、彭家崗、後崗村、一社村、前崗村至王寨村入淳河,人們把東大溝的這條流經線路稱為“老東大溝”,1951年對東大溝進行了清疏,1954年從周寨村改道至上營村和祁巷村交界入漢,1956年至1957年擴寬取直,此段長3公里,人們稱之為“新東大溝”,並於1965年在其入漢處修建了東津閘口。此外,鎮內還有不少中小型水庫,如東南有秦嘴水庫、東北有興隆壩水庫、東部有戎崗壩水庫、中部有肖坡水庫和團結壩水庫。

湖北襄陽 東津地名拾趣

東大溝

東津作為中心集鎮,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一個“五方雜處,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東津老街為漢江東岸歷史上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重鎮,呈十字形分佈,分南街、北街、東街、西街,其格局一直保持至今不變。在鎮內還有不少小集鎮,主要是過去總支所在地,名稱也有來歷。

院崗,據傳明代洪武年間,襄陽人任亨泰考中狀元,後任禮部尚書,在此設過督察院,因地處平崗,人們稱為院崗,含前崗、中崗、後崗。亦有說宋元襄陽大戰時,元軍統帥阿術和劉整設帥府——行樞密院於鹿門山北面靠漢江的崗地上,故名。

大埠街,該地形集市多年,因街小,人們稱為“大步街”,後訛傳為大埠街。大埠街在過去曾叫“中和鎮”,在今營口村原老大埠街上原有一口井,井旁曾立有一“中和鎮”碑,講述了當年中和鎮當年建集鎮的情形。1969年集市遷至新大埠街。218省道從集市中穿過,為隔日集。

淳河店,因位於淳河南岸得名,為隔日集。

打夥店,從前,曾由幾戶群眾搭夥捐錢在這裡籌辦了一個日雜店,故稱搭夥店,現訛為打夥店。打夥官田,是因為清朝時有一位將軍在此屯兵,他把大片田地劃為官有,故稱官田。東津王河胡家樓,胡姓居住,村內原有一更樓,稱胡家樓。包括西樓、中樓、東樓(已消失)。

一些大的村莊或營盤也頗有來歷。

馬崗,傳說,曾有一個叫馬銀林的人,常在此騎馬練武,故稱跑馬崗。

合力村原來叫東津大教庵。公元一、二世紀流行的佛教派別,認為可以普渡眾生,起名“大乘教”,為此教而興建一寺,人們稱“大教庵”,村因其得名,含上灣、中灣、下灣。六兩河,

東津鎮有一個六兩河村,此地渡口原有一撐船老闆,每頓飲酒六兩。所以人們稱此渡口為“六兩河”渡口。村名由此而來,北臨唐白河。唐店因唐姓曾在此開設店鋪得名。該村北傍滾河,地處河流沖積地,土地肥沃,宜種小麥、棉花。並有一農用渡口與張集梁嘴相通。

孫王營以孫、王二姓住此得名。該村人口集中,村莊較大。地處唐白河沖積地。土地肥沃,宜種小麥、棉花。北臨漢丹鐵路。

老營,古稱蔡洲,蔡村營,據《襄陽縣誌》記載:“老營,即蔡村營,古蔡洲也。漢,長水校尉,襄陽人蔡瑁居住於此。”相傳三國魏兵大部分是北方人,不適水性。曹操令水軍都督蔡瑁在此安營紮寨,訓練水兵,得名蔡村營。後來人們在此興集,取名老營。《元史》亦曾載,宋元襄陽之戰時,炮水手元帥張君佐戍守蔡洲。

畜牧場有個地方叫橋上,傳說晉太傅羊祜兵經此處,聚石為橋,因名為羊橋。因此村建在羊橋遺址處上首,故名橋上。

田衝村有個地方叫望城崗,站在此崗可見襄陽城的輪廓,故名。

還有一些古地名,現在已不大用了。

抱母雞洲,因村處洲地,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形如母雞“抱窩”(方言),故名抱母雞洲。抱母雞洲大致在現在李灣村一組附近的地方。

大旺洲,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大沙洲,為漁戶曬網之地,故稱打網洲。後由於漢水淤積成地,人們在此建村,發展較快,故稱大旺洲。泛指現在洲老營一帶,包括現在的上洲、中洲、下洲以及王寨等村。漢江未改道時,經其東而過;改道後才從其西流過。

清虛庵,又名甘耳衝,為徐庶故里,清乾隆《襄陽府志》、同治《襄陽縣誌》均載,在城東五十里。疑在現畜牧場羊橋附近,今不可考。

梧桐廟,位於東津肖營村羅營營盤,是羅氏家族後人為紀念初唐時期羅藝、羅成、羅通等前輩豐功偉績,特在東津羅營修建寺廟——-梧桐廟,惜在解放後被毀,據當地人說,當年頗盛,今廟址尚存,佔地近2畝,原廟前嘗立有石碑,後被拉去修橋,疑今內環東線5號下穿附近,惜修下穿時被毀不存。

蔡家溝,指今三合村王嘴和劉溝交界(三合村9組和10組交界,原三合村大禮堂南,淳河在其南邊拐彎處入漢江)的一條溝,因元朝時有個蔡姓領頭人帶領窮苦人民在此起義而得名。人們尊其為蔡侯,為紀念蔡侯,人們在此立碑稱其為“蔡家溝”。

東津過去有些地名因時代原因而改名,但猶如曇花一現,最後不得不改回原名。如東津鎮有段時間曾叫五星人民公社,上營村曾叫光明,祁巷村曾叫東光,東津村曾叫同心,樊營村曾叫同意。

東津這個地方雖然不是很大,但其每個村或者是營盤的命名卻很有代表性。

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姓冠名,聚族而居。有叫崗的,如院崗、西崗、朱家崗、彭家崗、楊崗、崔胡崗、肖崗、嶽崗、前崗、後崗、大方崗、小方崗、前王崗、后王崗、張崗、馬崗等等。有叫營的,如老營、上營、朱營、羅營、江營、肖營、樊營、侯營、孫王營、沈營、營口等等。

有叫坡的,如李坡、劉坡、堰坡、樊坡、龔坡、簡坡、陳坡、唐坡、姚坡等等。

有叫灣的,如汪家灣、魏灣、李灣、覃灣、趙灣、邱灣、鄭灣、劉灣、吳灣、王灣等等。

有叫衝的,如莊衝、田衝、王衝、唐衝等等。

有叫嘴的,如秦嘴、雷嘴、王嘴、張嘴等等。

有叫店的,如淳河店、劉店、湯店、唐店等等。

有叫寨的,如王寨、付寨、呂寨、周寨、田寨等等。

有叫莊的,如唐莊、姚莊等等。

有叫溝的,如劉溝、柳溝等等。

有叫洲的,如上洲、中洲、下洲等等。

有叫巷的,如祁巷、徐家巷、彭家巷、王家巷、韓家巷、李家巷、楊家巷等等。

(朱家紅 楊立武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