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八十三:龍門奪錦

  • 由 劉育章 發表于 足球
  • 2021-07-16
簡介作為文學侍臣,宋之問為武則天做了許多應制詩,所謂應制詩,是大臣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詩

什麼什麼賦詩的成語

作者按:

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運河中心”“絲路的東方起點”四張靚麗的名片。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歷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動很多,因此蘊藉於河洛文化中的成語典故俯拾皆是。這裡擷取100個與洛陽相關的成語典故予以介紹。今天推出之八十三:龍門奪錦

龍門奪錦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八十三:龍門奪錦

“龍門奪錦”的典故,發生在武則天時期的神都洛陽。這個歷史上詩文盛事的主角,就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淸,汾州(現今汾陽市)人,生出生的時間不詳,死的時間大概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初年,即公元712年左右,根據宋之問死的時候的年齡,他大概出生在公元655年左右。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八十三:龍門奪錦

宋之問的家世並不顯赫。父親宋令文只是鄉間學士,但多才多藝,“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官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東臺詳正學士的官職,這兩個官職,一文一武,說明他確實有才學。宋之問有兩個弟弟宋之悌、宋之遜,都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兄弟三人,才有所專,一時傳為佳話。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20歲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上“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進入仕途的時候,正是武則天臨朝稱制,掌握朝政的時間。在提拔人才方面,承應“貞觀之治”的傳統,選官不講出身,宋之問雖出身不是士族,但他以才名受到了朝廷的重視。他先是與楊炯同入崇文館,擔任學士。楊炯是著名的“初唐四傑”之一,其詩才為時人稱道。

唐朝時期,學士這個職位,是用自己的文學才能做天子的顧問,在皇帝出入的時候擔任侍從,特別受到優待。家世低微的宋之問,自然認為受到了格外的寵信。據說宋之問不僅有才,且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曾經擔任考功員外郎,當時有個叫韋維的人擔任戶部郎中。韋維善於裁決案件,而宋之問的詩文寫得好,被人稱為“一臺二妙”。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下旨召宋之問與楊炯入閣伴駕。15年間,宋之問就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於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宋之問的才學,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他和沈佺期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對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影響很大。尤其是,他使五言律詩的創作體制更加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有人說,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詩歌名篇如《題大庾嶺北驛》、《陸渾山莊》等作品,雖不能說象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家喻戶曉,但在當時名聲很大。

作為文學侍臣,宋之問為武則天做了許多應制詩,所謂應制詩,是大臣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詩。唐代的應制詩,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大多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應制詩包括兩類:宮廷遊宴和科舉的省試詩。前者多為應景之作,後者則由皇帝出題,是很考驗人的應變能力和語言才能的。

“龍門奪錦”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地點是在龍門山對面的香山寺。香山寺是建於北魏時期的佛寺,天授元年(690),武三思奏請重新修建,並起名香山寺。武則天經常到香山寺坐朝,接受文武百官朝拜。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八十三:龍門奪錦

在南宋人計有功所編的《唐詩紀事》中,詳細記載了這次活動:在一年春天遊香山時,武則天忽然心血來潮,要來一場詩會。她別出心裁,命群臣賦詩,勝者賜予錦袍一領。這個獎品不見得貴重,但皇帝所賜,是難得的榮譽,群臣各不相讓,冥思苦想要奪錦袍。

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他的詩云:“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虯文思敏捷,詩作頗佳,把錦袍賜給了他。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評判不一。但宋之問的《龍門應制》奉上後,“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則天認為更在東方虯之上,遂從東方虯手裡收回錦袍,轉賜宋之問,眾臣為之一笑。“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史料記載,這段故事發生的地點名叫石樓,就位於現在的香山寺內。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八十三:龍門奪錦

宋之問奪得錦袍,不是偶然的原因。這首應制詩,採用七言長律的形式,除了前四句五言外,七言的詩句共三十八句。詩寫得氣勢酣暢淋漓,文句精簡凝練;既渲染了龍門山沿途的綺麗風光,又描寫了皇帝儀仗的華麗;聲韻圓潤,畫面旖旎,意境雋永。當然,作為應制詩,逢迎之詞是不可少的,這種詩作很符合宋之問喜歡的創作風格,也與他文學侍臣的身份很符合。

“龍門奪錦”讓宋之問大出風頭。從此,他成為武則天喜愛的文士。後人稱:“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從此以後,他不僅跟隨武后本人參加朝會,各處巡遊,而且對武則天的近幸和外戚,如張易之、張宗昌和武三思等人刻意獻媚,並洋洋自得地稱,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

也這樣的追求和生活環境,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靈魂蒙塵,人格墮落。可以說,正是宋之問在龍門上奪錦袍之後,使逐漸他成為一個飽受後人詬病的詩人。

關於宋之問品行低下的惡事,史書記載的有幾則。一是他為取悅武則天,不惜寫“豔詩”呈獻,為女皇寫這種詩,曖昧和獻媚的心態可想而知。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他企圖象張易之兄弟那樣成為武則天的“面首”,即在內宮受武則天寵幸的男人,但因為武后不喜歡他作罷。

事實上,武則天對宋之問這樣的人,僅僅是用他的文采,讓他做文學侍臣。對他和張易之等人還是區別對待的。另一件事,是他曾經出賣曾經收留過他的朋友張伸之,換得了一個鴻臚主簿的官位,被正直之士所不齒。

在宋之問所做的惡事中,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他為詩殺親的故事。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叫劉希夷,字廷芝,汝州人。與宋之問年齡相仿,在詩歌方面造詣很深。劉希夷善寫從軍詩和閨情詩。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代悲白頭翁》的詩,這是一首樂府體裁的詩,開頭幾句:“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詩很長,但寫得哀而不傷,語言溫婉清麗。宋之問看到這首詩後,非常喜愛,讚不絕口,尤其對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特別喜愛。由於當時這首詩沒有公諸於眾,他就請求劉希夷將這首詩讓給自己,這等於公開地強取別人的作品。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當宋之問拿這首詩給人看的時候,他又反悔了,不願意把詩讓給舅舅。

受到羞辱的宋之問惱羞成怒,為將詩據為己有,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竟然指使家奴迫害劉希夷。用裝上泥土的袋子壓在劉希夷身上,將外甥活活壓死!才華橫溢的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在《全唐詩》中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而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這件事,使宋之問在人前人後,成了一個徹頭徹尾“文人中的惡霸”。

歷史上,文章奇才與品行低賤並行的例子從來就不乏其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從潘岳到英國的培根;從元稹到德國的歌德。複雜的人性告訴我們:要寫好文章,先做好人的說法,並不適合所有的人。宋之問的詩和他的人品,也僅僅是給人另一面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