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TPACK: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一種框架

  • 由 王子微課極簡空間 發表于 足球
  • 2022-12-16
簡介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TPACK的幾個組成部分,首先TPACK框架包括TK(技術知識),PK(教學知識)和CK(內容知識)三個最基本的維度,也就是說,一個資訊科技時代的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如製作PPT,使用PPT進行教學,製作簡單的

pck是什麼意思舒爾曼

小編推薦:這篇文章是從“兩點IT”公眾號中轉載的,文章中簡單而生動了詮釋了“TPACK”的理論,讓人覺得理論並不是那麼晦澀難懂,大家不妨看看。

今天我們聊一個之前就提出過的框架:TPACK框架,如果讓我用一句話形象的展現出這個框架,我會問你一個問題,您知道光的三原色嗎?

什麼是TPACK框架?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TPACK框架,下面我引用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

TPACK是Technological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縮寫,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是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於 2005 年在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基礎上提出的。從2005年開始,國內外學者對TPACK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透過研究,大家一致認為對於TPACK的研究將有利於提高教師掌握和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教師的TPACK能力是未來教師必備的能力。

可能細心的讀者已經發現了,一般來說像這樣全部大寫的短語都是英文首字母的縮寫,但是上面提到的內容只有Technological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這個A是從哪裡來的?

由於“TPCK”均由子音字母組成,不利於拼讀和記憶,AACTE創新與技術委員會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後,決定將原來的縮寫“TPCK”改為便於拼讀和記憶的“TPACK”(即在原來名稱中增加一個詞“And”,使原來的英文名稱變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該名稱的原意不變;但可讀成“T-Pack”意為教師知識的Total PACKage)

可以看到,為了讓大家方便記憶這些東西,我們的研究人員也是萌萌噠~

TPACK的具體內容及其案例分析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總結出,TPACK的能力對於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師來說是很重要的,當今教師具備TPACK能力是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TPACK究竟包括什麼,怎麼又和光的三原色聯絡起來了呢?

TPACK: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一種框架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TPACK的幾個組成部分,首先TPACK框架包括TK(技術知識),PK(教學知識)和CK(內容知識)三個最基本的維度,也就是說,一個資訊科技時代的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如製作PPT,使用PPT進行教學,製作簡單的Flash,製作簡單的多媒體課件,會使用投影儀、電子白板等裝置),同時還要具備教學知識(如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等,這些也就是如何教學)和內容知識(如學科內容,一個老師如果是教授數學內容的,那麼最少,這個老師應該對所教授的內容算是學科專家)這三方面內容,而這三方面內容又可以疊加出TPK(技術和教學整合,如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PPT課件等),TCK(技術和內容整合,如使用PPT呈現教學內容)和PCK(教學和內容整合,就是把課程內容講出來)。

上面的圖是不是像紅綠藍色光三原色的混合呀~

看完上面的內容,估計各位讀者已經懵了,如果用簡單的語言來說,怎麼解釋TPACK框架和上面的內容呢?

哈哈,不要著急,下面的過程我相信你會喜歡的,不過下面的過程是我根據研究的個人想法,請大家注意,是未經實踐證明的個人想法!

小王是一名老師,今天他在上課的時候,使用了教室裡面的電子白板講解歐姆定律。在上課的前一天,小王已經將做好的微課發給了每位學習者,並在課前透過平臺看到了每位學習者觀看影片的情況,如次數、時間等。在課上,小王老師組織學習者們進行討論、並使用模擬實驗室軟體在計算機上模擬歐姆定律的過程,之後每位學習者都完成了課堂上的測試。上完課後,小王觀看自己的課程錄影,分析和總結學習者的情況,並改進下一次課程的教學。

讀者看到這裡,這不是翻轉課堂嘛,怎麼和TPACK有關了?

且聽分析如下:

(1)小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使用了電子白板——首先說明,小王老師有TK(技術知識)和PK(教學知識)的儲備,並在課堂上將技術知識和教學知識的整合(也就是TPK);

(2)在上課前一天,小王老師將微課發給學習者——說明小王老師製作了微課,進一步說明小王老師有CK(掌握了要講解的內容),並且將內容和製作微課這個技術聯絡在了一起,也就是TCK;

(3)在課堂上,小王老師組織學習者討論,並使用軟體模擬實驗——說明小王老師將PK和CK融合在了一起,也就是會講課。

怎麼樣?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吧?不過還是要說明一下,上面的這個案例和理解是我自己根據文獻和研究經驗總結出來的,未經實驗驗證!

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教師、學習者、硬體環境、領導支援等多方面的融合

筆者認為,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不單單只是一個TPACK框架的事情,而是教師、學習者、硬體環境、領導力等多方面,多維度的融合。

如果僅僅是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習者的資訊科技能力較弱,那麼開展數字化學習或者混合學習也是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和培養學習者自己提高自己的資訊科技能力。

硬體環境,如果三通兩平臺,網路等環境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或者應用不夠順暢,教師和學習者都會因為這些因素而不應用技術,比如看影片比較卡,電腦比較卡等等,真正的技術應該讓學習者感受不到,這樣才能專注於學習而不是技術的競賽。

領導支援是推行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的促進劑,也是從上到下的一個重要的催化劑,我們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除了教師和學習者自底向上的應用和探索以外,高層領導自頂向下的支援也會推動資訊科技的應用。以一個學校來說,高層領導的支援能夠讓整個學校颳起”資訊化“之風,那麼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也就相對容易了一些。

後記

最近在網路上不斷的看到教育和技術兩面在”撕逼大戰“,一方面說應該注重技術,提高裝置的先程序度;另一方面說應該注重教育,技術僅僅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

其實教育和技術是不衝突的,有一句話,在我的文字中出現了很多次,就是:真正的技術是讓使用者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教育資訊化也應如此。

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想發自內心的說一句:

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教育的初心,不要因為教育資訊化走了很長時間,大家卻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資訊科技和教育是不矛盾的,我相信他們在一起是對的,一定會有新的發展,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習者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一起祝福我們的教育資訊化事業越來越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