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孔子說,三十而立,究竟立的是什麼?誤解很久了

  • 由 老碗哥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2
簡介再看我們的通用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行事,而不越出規矩

無的反義詞是什麼呢

孔子說,三十而立,究竟立的是什麼?誤解很久了

三十而立,這句被說了上千年的口頭話,卻被理解的偏差也有千年了。從我們接觸的第一種認識,三十而立,就是說人的年齡到了30歲,應該能自立了。就是經濟上生活上,不再依賴家庭父母了。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說法。後來在糾正版中,是這樣認為的,說三十而立,不是指經濟獨立,生活自立,而是說,人到了30歲,才開始立志。志向,就是明白了自己想幹什麼,奮鬥目標是什麼。

遺憾的是,老胡今天重讀這句話,堅定地認為,前面兩種解釋都是錯誤的。這一錯,就把說這句話的聖人,孔子的用心給辜負了。

我們看這句話完整的語境是什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再看我們的通用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行事,而不越出規矩。

說實話,對於這個通用解釋,我認為連及格都沒有,嚴重地偏移了孔子要表達的意思。

我們看這句話是孔子一口氣說完的。就是說他要表達的意思,至少是邏輯上連貫的,中心意思卻只能有一個,這是常識。

他第一句起步說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可見他接下來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圍繞這個學習展開的,那就不能把後面的意思,脫離學習這個中心意思,跑到別的意思上去。因此他接下來的一句,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只能是跟學習有關的內容。而我們老掉牙的解釋是經濟獨立,生活自立了,不依賴父母了。這顯然是跑題了。孔子也不可能剛起頭說做學問呢,馬上就說到經濟生活上去了,驢頭不對馬嘴吧。

就好比我說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吃了個美食,這個電影特別精彩。前一句剛說美食,後一句跑到電影上去了,意思根本對不上。那麼第二種解釋是立志,30歲了,要立志了,也不對。古人壽命短,40歲算老頭了,你30歲才立志,不符合基本規律,再說,孔子都說了,他15歲志於學,就立志做學問了,不可能再到30歲又立志別的目標。

再看接下來,說“四十而不惑”,我們的通用解釋是,人到了40歲,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所犯之錯,仍然是脫離了做學問這個中心意思。後面基本都是這樣的邏輯錯誤,“五十而知天命”,說成是五十歲懂得了天命,按照我們很多人理解的,就是50歲就知道了自己能活多久,這就是天命,仍然錯誤。“六十而耳順”,通用解釋是,60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對於這個解釋,我認為粘上邊了,但不準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通用解釋是,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行事,而不越出規矩,也是粘上邊了,卻也不準確。

那麼孔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是這樣的:我15歲就立志做學問了,注意,這裡是立志做學問,而不是開始學習。古人15歲,並不是一個孩子了。不可能這個年齡才開始學習。因此,是立志開始做學問,做他認為的能流傳千年的大學問了,就是要奔著著書立說這個目標開始了。到了30歲,就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有了自己獨立的價值觀。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尤其是對於教育這個話題,意義巨大。也就是說,30歲之前,由於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加上本身社會閱歷少,還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普世價值觀。到30歲前後,這方面有了質的飛躍,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價值觀了。

而孔子一生所著之書,所立之論,無不都是圍繞著他的獨立普世價值觀展開的。理解到這裡,我們才會明白,這句話的實質,是孔子在說他自己的一生歷程。這個時候,他已經70歲出頭了,而72歲,他就去世了。這就是他臨死前,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報告。

接下來我們看“四十而不惑”,也並非是通用解釋那樣,人到了40歲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而是說,他做學問到了40歲,已經沒有疑難問題了,學通透了。核心思想指的仍然是學問上的事情,跟外界事物有一絲聯絡,但不是這個意思。再看“五十而知天命”,也並非是說人到了50歲,就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了。而是說,做學問做到50歲,已經悟透了宇宙萬物的規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把這個世界才看明白了。天命,天地萬物的命運,包括人,就是一切看透悟透了。

而“六十而耳順”,通用解釋是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我說是粘上邊了,但仍然不準確。準確地說,是對待各種言論,孔子都能理解和接受了。這裡的“耳順”,我們有個反義詞,叫做“耳逆”,就是逆耳。我們常說忠言逆耳,就是這個逆耳。表示對別人的觀點,言論,有順耳的,也有逆耳的,逆耳的肯定是感受不舒服的。不舒服就會痛苦,尤其是對做學問的人來說,這很要命。

而孔子呢,做學問到了60歲,已經能夠對各種言論觀點,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就不覺得有什麼逆耳的了,人就不會感到痛苦了。這個說法,與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仍然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前年輕,總喜歡跟人爭辯,現在呢,對很多言辭和事情,都能理解了。

再看最後一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通用解釋是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行事,而不越出規矩。我說也是沾邊了,卻也不準確。並非是可以隨心所欲行事,做事了,還不會出現僭越規矩的事。而是說,他做學問做到了70歲,完全可以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完全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隨性地看待世間任何事物,給出的結論,都不會僭越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凡事只要我一說,那都特別準,出不了框框。

這就是孔子整句話的準確解釋。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第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第二個,三十而立,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獨立價值觀,不要去人云亦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