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 由 牧海科學館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14
簡介長壽湖的“黑水魚”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當時湖區的水質已惡化到中到富營養狀態,周邊居民的生活備受困擾,“生態賬”和“經濟賬”這兩大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水庫花鰱多少錢一斤

長壽湖是我國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三峽水庫的上游,其水源來自於長江的一級支流龍溪河。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在長江流域興建水利工程,龍溪河因落差大、水流湍急而被選中,獅子灘河段的地勢最佳,建成的水庫稱為獅子灘水庫,別名長壽湖。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說起長壽湖,就不得不提獅子灘水電站。該電站總裝機4。8萬千瓦,論資歷稱得上是中國的“元老級水電站”,足以和北方的豐滿水電站相媲美。執行近70年,獅子灘大壩依然固若金湯,在梯級發電、防洪上仍佔據龍頭位置,堪稱我國水利界的一大奇蹟。

長壽湖蓄水65年,為何會養出“垃圾魚”?

長壽湖於1957年正式建成,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m,蓄水量達10億m。作為重慶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地,長壽湖的水質和生態備受關注,近年來的檢測顯示,湖水已達到地表III類水的標準,部分水域已達到II類水。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如今的長壽湖,已發展成為長江上游的天然漁業基地,出產的鰱鱅、翹嘴鮊等水庫魚暢銷重慶、貴州等地。盤溪市場是重慶水產品的集散地,長壽湖的生態魚在多年前就已成為市場招牌,以純天然、風味好、營養高而著稱,常年處於搶貨、斷貨狀態。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然而,長壽湖生態魚的路子並非一帆風順,在過去曾經歷過“瘋狂”的10年,一度變成了“黑水湖”、“臭水湖”。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據資料記載,長壽湖水質惡化的轉折點是在1991~1992年。1991年之前,長壽湖的鳥多魚歡,水體清澈,傳統捕撈業是漁民增收的主要營生。1992年,庫區開始出現網箱養殖,跟風者趨之若鶩,參與人數急劇增多。在高峰期,湖區主要的養殖戶有108家,當地人稱“長壽湖一百單八將”,各家各戶之間存在競爭、抬價現象。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網箱養魚示意圖

要命的是,多數養殖戶以獲利為唯一訴求,不惜往水中投放大量的雞糞、化肥,導致湖水呈現出富營養化的態勢。僅在1999年,湖區共投放雞糞2000噸,化肥5000噸,與1998年相比施肥量增加了1000噸。養魚的產量雖然高了,但品質卻大打折扣,生態危機初步顯現。

2002年前後,長壽湖的水質已經非常糟糕,湖面發黑發臭,被媒體扣上了“黑水湖”的帽子。長壽區某電視臺的記者也表示:“人還沒走到湖邊的時候,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腥味”!

當然,湖水的惡化也直接影響到了魚的品質:剖開魚腹後,腹腔內壁可見一層黑膜,土腥味特別重,嚴重影響食慾,消費者避之不及。價格最低的時候,“一斤魚只能賣八毛錢,賣到一元都沒人要”,養魚戶對此叫苦不迭。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長壽湖的“黑水魚”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當時湖區的水質已惡化到中到富營養狀態,周邊居民的生活備受困擾,“生態賬”和“經濟賬”這兩大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長壽湖的救贖:養魚保水

長壽湖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在2004年開始拆除湖區的網箱、攔網養殖,從源頭上減輕了內源汙染,但和90年代之前相比,水質依然更肥。

為改善長壽湖的生態,重慶市“下狠手”關閉了多家重汙染企業,對龍溪河、小河、響塘村河等9條入湖河流進行了水質監測,嚴管外源汙染。

對於湖區的內源汙染,“淨水魚”發揮了重要作用:透過投放花鰱和白鰱以養護水體,投放密度從原先的40~50公斤/畝下降到12~13公斤/畝,提高了湖水透明度,pH、溶解氧等水質指標逐漸改善。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長壽湖生態魚捕撈/黃磊攝

2002年7月,長壽湖湖面出現大面積漂浮植物,主要分佈在長壽與墊江交界處,此時湖區總氮最高為0。4mg/L,總磷最高為3。58mg/L,按標準可歸為V類和劣V類標準。

2016~2017年,研究人員對長壽湖各取樣點進行水質監測,結果顯示:總氮的年際變化範圍為0。58~1。05mg/L,總磷為0。034~0。082mg/L。與之前相比,總氮有所升高,總磷明顯降低。

2020~2021年,湖區總氮、總磷得到進一步控制,按標準已穩定達到III類水,部分水域的水質甚至優於III類水,達到了II類標準。

那麼,放養鰱鱅為什麼能起到降低氮、磷的效果呢?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鰱、鱅均位於四大家魚之列,其濾食器官主要由

鰓耙、鰓耙管、鰓耙網、下顎褶、咽上器官

五個部分組成。其中,鱅的鰓耙間距更大,約為

23.4~72.0微米

,鰱的鰓耙間距僅為

8~20微米

。因此,鰱魚能濾食更小的浮游植物,鱅魚則主要濾食個體更大的浮游動物,在控制有害藍藻、水華這一方面,鰱的貢獻要大於鱅。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國外學者Kitty發現,在湖泊生態系統中,大約有3/4的磷都集中在魚類群體中;Carpenter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他還進一步提出:當濾食性魚類成為優勢物種時,水中有超過2/3的磷都來源於中上層魚類。

所以,透過投放鰱鱅並定期捕撈,實際上就相當於轉移、清除了水中的氮磷。據粗略估計,從長壽湖中捕撈的鰱鱅每年能協助帶走約227噸的氮以及87噸的磷,淨水效果顯著。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有一點需要注意,鱅魚的頭部比例更大,味道更鮮美,因此更受消費者歡迎。所以很多漁場都更偏愛投放鱅魚,而把

鰱魚

置於輔助地位,鰱鱅比例控制為3:7或者2:8。但對於水質治理來說,這種比例組合還有改善和最佳化的空間。

鰱鱅的糞便會汙染水質?非經典生物操縱可行嗎?

有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質疑:鰱鱅也是魚,同樣會產生大量的糞便,其排洩物難道就不會汙染環境了?放養鰱鱅真的能淨水嗎?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隨著密度增高,鰱鱅的排洩物確實也會隨之增加,但糞便中的有機殘留與吸收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研究表明,魚類排洩物中的磷只佔消費者磷迴圈的6%左右,並不是主要支路。因此在不超過生態負荷的情況下,鰱鱅仍是氮磷的淨吸收者。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利用鰱鱅來改善水質的技術,被稱為非經典的生物操縱技術,最初源於劉建康等學者在武漢東湖展開的圍欄試驗。試驗內容很簡單:在出現微囊藻水華的圍隔中,放養一定數量的鰱鱅,一段時間後發現圍欄內的水華逐漸消失,並且不再出現;而在沒有投放鰱鱅的圍隔中,水華卻一直未消退,並且持續瘋長。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在此後的試驗中,鰱鱅的淨水功能被多次證實。比如在2004年,金春華等學者在寧波月湖投放鰱鱅,驚喜地發現水中的氮磷含量分別同比下降了26%和70%,水華基本得到控制。另一方面,也有些專家持否定態度,認為鰱鱅在高度富營養化的湖泊中控藻效果並不理想,在應用上有其侷限性,治水方案仍需進一步研究。

長壽湖的罰單:108戶漁民養出“黑水湖”,誰才是“淨水功臣”?

未來,我們期待更加有效、普適的治水新模式出現。就當前而言,鰱鱅依然是國內首選的“淨水魚”,個性化的保水方案仍存在最佳化空間,在這裡也祝願專家們能在理論研究上早日取得新突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