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 由 開屏客戶端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08
簡介透過《清明上河圖》瞭解古代社會下圖中的這個場景是在汴河的一個碼頭上,碼頭上有幾位搬運工,他們手裡拿著像木棍一樣的東西

風匣是什麼意思

17:52

影片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史曉雷。

大家都知道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描繪了900年前開封地區,也是當時的首都,各階層人們的社會生活場景。它為我們瞭解當時的社會生產方式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自此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摹本和仿本,合起來有幾十個。

另外,還有兩幅比較著名的、與《清明上河圖》同名的作品。一幅是明代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圖》,現藏於遼寧博物館;另一幅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它們都延續了宋代寫實的風格,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提供了極佳的視窗。

透過《清明上河圖》瞭解古代社會

下圖中的這個場景是在汴河的一個碼頭上,碼頭上有幾位搬運工,他們手裡拿著像木棍一樣的東西。實際上,他們手裡拿的東西不是木棍,而是竹籤。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這是古代計件工資的一種形式。搬運工從碼頭上把糧食卸下來之後運到糧倉裡,在這裡領一根竹籤,可以換一份工錢。這是經濟史學家關心的問題。

作為一個科學史研究者,我關心什麼呢?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在這個場景中,獨輪車上面蒙了一層布。但是,這個布不是一般的布,仔細看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個布上有文字。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先生認為它是草書。當時北宋宋徽宗登基之後,重用權臣蔡京。蔡京搞了一場政治鬥爭,相當於當權派把反動派抄家之後,用獨輪車把抄家的東西運到郊外,來進行焚燒。這個想法目前還沒被證實,只是他的個人看法。

上面的例子是一些政治史學的研究,我本人做古代技術史研究,關注的點會有些不同。

這個場景中的獨輪車非常奇特。一般情況下,獨輪車是人在前面拉,後邊有個人在推。但是,畫中在前轅位置還有一個人在拉,有兩個轅,所以獨輪車有一定的平衡功能。他手裡還拿著一根鞭子,前面有一頭驢。這種駕駛方式,我們只能在這種類似《清明上河圖》的繪畫中看到,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下面左側這幅畫展現的是當時大街上的一個修車鋪,箭頭所指的方向是一個框架鋸。框架鋸是一種工字形鋸,在古代非常關鍵。比如要加工一個大型板材,如果沒有這種框架鋸,就要靠木楔子打進去再劈開,這樣劈裂開的木板非常不平整。我們需要用錛,或其一些工具來進行加工,非常費勁。但是,有了框架鋸就方便很多。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清明上河圖》裡面出現的是中國最早的框架鋸形象,為考證古代的物質文化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上圖中右側是汴河上的航船,即內河的船隻。船隻上箭頭所指的是當時一種非常先進的高科技——可升降式的平衡舵。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懸掛的舵鏈,這樣可以升降。汴河水淺的時候,舵要提升上去,否則舵就會改變航向,插到下面的話,會妨礙航行。

平衡舵是什麼意思?舵就是改變航向。舵軸往中心移一點,力矩轉就非常方便了,這是當時古人蠻有智慧的一個設計。

以上都是前輩們研究過的,下面談一談我和《清明上河圖》之間的兩個故事。

《清明上河圖》與轆轤

下圖所展示的是轆轤,我小的時候看到大人經常用它,現在很難見到了。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三十多年前有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轆轤·女人和井》,其中有一句歌詞是:“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運不是那轆轤,要把那井繩纏在自己身上。”這很形象,因為轆轤是曲柄的,搖動曲柄可以把水提上來。

因為這種轆轤帶一個曲柄,我們就可以先叫它曲柄轆轤。這是中國古代很常用的,而且是古代很省力的一個提水機械,那麼它產生於什麼時候呢?轆轤這個詞產生的比較早。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這是漢代的三幅轆轤圖。但是這和剛才我說的還不一樣,它基本是定滑輪式的,只改變力的方向,並不省力。

從漢代到北宋期間有很多轆轤的詞出現,但是我們搞不清到底是這種轆轤,還是我剛才說的曲柄轆轤。

舉一個例子,南朝的劉義慶寫了一本書,叫《世說新語》。他講了大畫家顧愷之和三個朋友做遊戲、開玩笑的一個故事。顧愷之說:“每個人說一句話,看誰說的最危險,誰就獲勝。”

第一個人說“矛頭淅米劍為炊”,就是說用長矛的尖淘米,用寶劍來做飯。第二個人說“百歲老翁攀枯枝”,在古代七十古來稀,百歲還要攀枯枝,那不是找死嗎?第三個就是顧愷之說的,他說“井上轆轤臥嬰兒”,這個詞很危險,但是在這裡我們搞不清楚,這個轆轤是前面那兩種轆轤中的哪一種。第四個人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當然是最危險的了。

所以,從漢代到北宋期間,我們找不到曲柄轆轤出現的朝代。

有一次我在欣賞《清明上河圖》的時候,看到有一支隊伍在踏青。下圖中畫方框的地方是一塊菜園子,菜園子裡面就有口井。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清明上河圖》整幅圖只有兩口井,這是個圓口井,方框部分放大後就是右上方這幅圖。在圓口井的上方,有很小的一個東西,如果不是做轆轤的話就沒法兒解釋。旁邊有個人似乎是要提水,而且在他左側的一方,有一個人挑著一個擔子,應該是已經汲水而去了。

這是我國關於這種單曲柄、省力轆轤的最早形象之一。為了找更多的證據,後來在北宋墓葬裡的一些磚雕和繪畫中又找到一些,下圖是其中一個。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圖片中應該是一個兒童,長得比較矮,可以看到他在用力地搖轆轤,一個人在艱苦地搖曲柄提水。

透過這幾個證據,結合《清明上河圖》,證明在900年前在中原地區,轆轤已經在普遍使用了。

《清明上河圖》與風箱

下面再講第二個故事,這個故事和明代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圖》有關。

我還小的時候,奶奶讓我燒火做飯,用的是風箱。其實我們老家不叫風箱,而叫風匣,匣就是小木盒子。風箱非常好用,它的特點是什麼?當時經常聽到呱噠呱噠的聲音,是風門在響,推和拉的時候會產生風。

它在古代不僅僅是燒火做飯的作用,古代中國發達的冶金也要全靠它來達到鍊鐵的溫度。中國有個歇後語叫“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這就和它的原理有關。風箱和《清明上河圖》就有關係。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那風箱最早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英國學者李約瑟,早年在北宋書籍《演禽鬥術三世相》中發現了兩幅圖,左面是一個打鐵圖,右面是一個打銀圖。後面有一個非常小的木柄,因為打鐵需要的溫度比較高,所以他斷定宋代就有了風箱這樣一個工具。

但是幾年前我在國家圖書館文津古籍部看這個本子的時候,發現有疑點,這個書不是宋代的,是後來的。

我找到了三個證據,以下三個證據的左面是從這本書上截下來的圖,右面是一個參考年代圖。

第一個證據,左圖中的男子頭上戴了烏紗帽,這個烏紗帽有長翅,但這個長翅不是很長,而且有圓角。這是明代官服的一個特徵,宋代的長翅是很長的。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基本符合事實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大臣在朝上交頭接耳,就把烏紗帽上的翅做得那麼長,這樣的話就不方便說話了。一些歷史的繪畫中也的確是這樣。

另外,他的官服前面有個像補丁一樣的東西,專業術語叫補子。實際上前胸、後背各有一個補子,這是明清官服,也是官員等級身份的象徵。文官飾飛禽,武官飾走獸。所以衣冠禽獸早期就是指他們的,但是現在已經變成貶義詞了。

右邊的圖是明代繪畫,顯示出明顯的明代特徵。

第二個證據是一個承差,承差就是過去傳送文書的一種小官吏。他戴的帽子頂部平坦,四角皆方,它叫“四方平定巾”。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這種小官吏戴的帽子是明代朱元璋之後流行起來的。朱元璋上臺之後,他認為“天下平定,四方平定”,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服飾。

右圖是明代的一個版畫,叫《琴心記》,講的就是漢代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為了愛情私奔的故事。中間站著的這位老者,他戴的帽子和左圖承差的一樣,所以這是明代風格的服飾。

第三個證據是左圖坐著的男子頭上戴的帽子,專業術語叫“六合一統帽”,是用六瓣布做起來的,像半個西瓜,所以實際叫瓜皮帽。我們一般會看到地主老財戴這種瓜皮帽,流傳到近代。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六合”就是東西南北上下,也就是六個方向,這仍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右邊的圖也是參考年代的一本書——明刻本《紅梨花記》,可以看到左邊第二人戴的也是這種瓜皮帽。

綜合這三個證據,我認為李約瑟關於《三世相》的結論是很值得懷疑的,而且我提供的證據是比較充分的。

有一次翻看一個關於仇英本《清明上河圖》的書,原本在遼寧博物館。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看到有一個鐵匠鋪,裡面有三個光著上身的男子在揮錘打鐵,他們打的是一些日用器具,剪子、刀、斧頭等。在他們後面是一個爐子,爐子的後面有一位男子正在拉扯風箱,而且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火門。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明代仇英的畫作年代應該是1543年,即16世紀中葉左右。仇英是南方人,生活在長三角一帶,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這樣就證明在16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應該普遍使用這種風箱了。因為不普遍使用的話,入畫應該會有一個過程。這就把這個年代的風箱和《清明上河圖》結合起來了。

那些《清明上河圖》中的古代黑科技

當然,在《清明上河圖》中類似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再舉幾個有趣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提水灌溉工具,特別是在南方常用的一種器具,叫做龍骨水車,也叫翻車。現在應該很難看到了。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再看一個例子,仍然是在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圖》中,在汴河的一側,也就是田地的一邊,有一個草棚一樣的東西,下面像個輪子,這是幹什麼用的?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這個很難猜,估計很少有人見到過,或者說很難了解到。這其實就是1637年宋應星《天工開物》中介紹的牛轉翻車一類的東西,但是與它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牛轉翻車沒有棚子。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大家可以看到下面需要一頭牛,人坐在木盤上趕牛,牛拉著圓盤,透過兩個齒輪結構帶動水車。這是當時很常見的一種用來提水灌溉的高科技。

下面仍然是在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圖》中,裡面有一個染坊,中間可以看到有一個人託著一個像木架的東西,腳好像踩著什麼,這就是踹布匠。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讓《清明上河圖》告訴你

因為古代的生活也不那麼單調,有花花綠綠的衣服,有各種植物染料、礦物染料來染色。染色之後棉布太皺,需要捲到布軸上,放在石板上面。踹布匠踩的是一顆像元寶似的石頭,有幾百斤重,叫元寶石,把它壓到布軸上。他上去踩住,踩的時候不可能像耍雜技一樣,肯定是要托住一個框架,然後再踩,這樣布就平整光滑了。

在《清明上河圖》中,無論是宋本還是明本,都可以找出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攝影、攝像技術產生的很晚,大概在19世紀的上半葉。我們要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科學技術,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這些繪畫或壁畫資料。

幸運的是,我們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寶貴資源,使我們可以穿越到過去和古人對話,帶著好奇心來領略那個陌生而神奇的世界。

編審 張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