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

  • 由 漢周讀書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08
簡介就連陳壽也在《三國志》為譙周說話:“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肇建是什麼意思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

01

公元256年,在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相繼去世後,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由衛將軍晉升為大將軍,正式成為蜀漢軍界的第一強人。

其實,從238年開始,姜維便以各種身份領兵北伐魏國,各有勝負。

此時,姜維終於擺脫了費禕的壓制,開始正式大規模進攻魏國。

然而出師北伐第一站並不順利。

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兵分兩路約定會師上邽,但是胡濟沒有按時到達,姜維死傷很大,導致朝廷內外和隴西出現躁動。

257年,魏國的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認為這是千載良機,準備再次出兵。

但有了上一次的慘敗,蜀國不少大臣都堅決反對再次北伐。

首先跳出來的是中散大夫譙周,理由很簡單:蜀國國力大不如諸葛亮時期,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再也無法承受大規模的戰爭。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

姜維的鐵桿嫡系侍中兼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陳祗對此強烈反對。

更關鍵的是劉禪的近身太監黃皓支援陳祗,最終以主戰派勝利而告終。

然而,譙周並不服氣,回家做了一篇足可以將其釘在十字架上的文章《仇國論》。

大致意思給各位展示一下:

譙周虛構 “因餘”和“肇建”兩個國家,因餘是小國,肇建是大國,餘國人高賢卿與伏愚子進行辯論,最終得出結論:

“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

意思是:大國的能力強,就可以討伐別的國家;小國的國力弱,就應該體恤人民的疾苦,苟延殘喘的活著·····

這麼明顯地賣國文章,卻被公開發行,也絲毫沒影響譙周升遷,不久他升任為光祿大夫。

就連陳壽也在《三國志》為譙周說話: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意思就是:譙周有道理,但說不過陳祗。

轉眼到了263年,鄧艾從陰平偷渡長驅直入逼近成都。

成都城內百姓倉皇逃跑,躲入山林之中,官府無法禁止。

後主劉禪立即組織群臣開會,絞盡腦汁討論得出幾個方案:

(1)與吳國是盟國,可以逃奔東吳;

(2)南中七郡可以另行偏安。

此時陳祗已死,姜維正在前線禦敵,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已經戰死綿竹。

譙周關鍵時刻大義凜然說道:自古沒有寄身他國的天子,而且魏國將來以大滅小早晚吞併吳國,屆時還要受辱。當初早早跑到南方可以,今天大敵當前恐怕跑不了。

所以結果只有一個:投降。

陳壽記載:當譙周主張投降後,大臣們都“刁難”譙周,問他:投降之後你讓陛下怎麼辦?

譙周理直氣壯地說道:“如果不給陛下列土封疆,我到京城跟他們理論!”

劉禪相信了譙周的話,下令投降,季漢滅亡,至於後來譙周有沒有到京城去理論,就不知道了。

不過司馬昭卻表揚了譙周同志:“你有保全國家的大功勞!給你封個侯爵吧!”

後來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

“····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

譙周的賣國賊嘴臉,在陳壽筆下成為了投降有理。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

02

陳壽為何如此偏愛譙周呢?

事情緣由要從譙周和陳壽的身份說起。

譙周是巴西郡西充國縣人,陳壽是巴西郡安漢縣,兩人不僅是同鄉,譙周還是陳壽的老師。

由於蜀漢政權分為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所以譙周和陳壽兩人作為益州人,對第三等的益州集團有著天然的好感。

220年,曹丕稱帝,在漢中的劉備也開始張羅著稱帝,作為本土地主階級的代表譙周主動上表勸說劉備稱帝。

隨後,譙周被劉備和諸葛亮任命為勸學從事。

但是諸葛亮對益州本土勢力的壓制還是很明顯的,所以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小周同志一直沒有升遷。

12年後,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劉禪命令所有人不許去漢中弔唁。

但是譙周卻行動迅疾連夜就溜了,最終第一個到達諸葛亮靈前,這充分贏得了諸葛亮親信蔣琬和費禕的好感。

之後,蔣琬提拔譙周為典學從事,成為益州學者的領袖,不久又晉升為中散大夫。

《仇國論》出來之後,譙周升為光祿大夫,很多學者前去拜見和求教,公開宣傳其投降思想。

《三國志》記載: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大將軍蔣琬領刺史,徙為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後遷光祿大夫,位亞九列。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輒據經以對,而後生好事者亦諮問所疑焉。”

陳壽是譙周的得意弟子,在譙周飛黃騰達後,他也跟著升了官,先後擔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務。

譙周曾經對陳壽說:“你將來會憑藉才學名揚天下,但是也會遭到詆譭,應該謹慎謹慎再謹慎。”

果不其然,由於黃皓和陳祗互相扶持,所以在譙周和陳祗辯論之後,陳壽也被一再貶黜和打擊。

但是陳壽不能直接記載自己參與黨爭,只能默默記載:“大臣們都逢迎黃皓,只有陳壽自己與太監黃皓不對付”。

有了同鄉、師徒、同黨這三層關係,陳壽幫譙周洗白也就合情合理了。

03

有了譙周這麼一層關係,蜀漢滅亡後,陳壽混得也不錯,晉國大臣張華對其非常器重,任命其為官佐著作郎,不久出任陽平縣令。

陳壽為了博取眼球,獻上自己寫的著作《諸葛亮集》。

朝廷收到之後,立即對其表示讚揚,升職為著作郎兼巴西郡中正。

之後,陳壽開始編寫《三國志》。

陳壽父親曾經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街亭失守,也受到處分,從此仕途跌落。

陳壽便在記載諸葛亮的時候高度評價了其理政能力,卻也加了一句非議的話: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曾嫌棄陳壽,所以諸葛瞻執政的時候沒有啟用陳壽。

陳壽便在書中這樣評價諸葛瞻: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意思是:諸葛瞻只會寫詩作畫,讚譽的聲音言過其實!

之後,陳壽還把寫史當作賺錢的手段。

丁氏在魏國是大族,丁儀、丁訥也是當時有名的人物。

陳壽在魏國見到了丁儀、丁訥的後人,便對其說道:“給我送千斤好米,我就給你們先祖立傳。”

但是丁氏兄弟沒有答應。

最終,丁氏在《三國志》中沒有專門的記載。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