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江陰璜土一對父子工匠破解青銅鏡透光之謎 受到專家稱讚

  • 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20
簡介璜土鎮西貫村顧健民、顧振信父子二人,堅守鑄銅技藝,研習古銅器鑄造方法,成功地守住了這門藝術

耐火泥是怎麼做的

高手在民間,江陰璜土一對父子破解澆注古青銅明鏡,受到專家稱讚。

民間冶銅雖各地都有,但大多裝置簡易,冶煉技術落後,往往只能鑄造一些簡單的日常用具,比如鍋碗瓢鏟、釘鉤掛飾之類的傢什器具。由於生活用品的更新升級,原先人們慣用的一些銅製品慢慢消失,曾經以銅製品為營生的手藝人或改行或歇業。

璜土鎮西貫村顧健民、顧振信父子二人,堅守鑄銅技藝,研習古銅器鑄造方法,成功地守住了這門藝術。上世紀70年代初,顧健民到常州有色金屬鑄造廠工作,後回到璜土老家,支起窯爐自主謀生。起初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銅勺、鏟、香爐之類的家用銅器,好學上進的顧健民不滿足於此,在雕塑高人的指導下,在自己家裡悄悄建起了窯爐,開始琢磨和澆鑄一些難度高、工藝複雜的銅製品。

顧振信技校畢業後,到常州學開模,又到上海拜師學青銅器紋飾,浮雕製作。他將所學的鑄銅本領與父親的家傳手藝相結合,肩負起家庭鑄銅技藝的傳承與探索重擔。原先父親不敢也不能做的一些複雜青銅器,顧振信敢想敢做了。來自各地的青銅器訂單也慢慢多了起來,不僅如此,連上海博物館的專家都親自來到顧家,實地考察青銅技藝。

青銅器的冶煉與鑄造是一項十分繁雜的工作,整個過程有十幾道工序。首先是描樣,根據實物圖樣或客戶要求,雕刻立體石膏,這道工序對繪畫能力要求極高,要按照原樣分毫不差繪製到石膏模上。接著開始制模和翻模,根據翻好的陽模再製出陰模。同樣是石膏,將器型的陰模分成幾塊,中間漏空,用以灌蠟。蠟灌好分開外模,就得到了一個和真實器型一樣的蠟模。青銅器的好壞從蠟模上就能判斷出來。再將蠟模進行精細的修補、焊接。

顧振信這次要做的是銅鏡,他將焊接好的蠟模進行掛漿翻模,放入耐火泥和水玻璃混合的漿料中,利用水玻璃的黏性來撒上細沙,再沾入固化劑,再黏沙,這樣反覆直到耐火泥模完全成型。接著就是烘乾,放入專門砌制的烘爐,十多小時的烘製,完全乾透並帶著溫度,被安置在木箱中,圍上石砂固定後才可以澆鑄銅水。地爐中的火溫在鼓風機的作用下已經燒得極高,銅液完全融化在石墨陶罐中,照著顧振信的判斷:火候已到,是時候澆鑄了。顧振信迅速而從容地開始起爐,濾去陶罐中的雜質,三人協作一同灌漿,這一套灌漿動作必須配合嫻熟,否則前功盡棄。按照不同金屬配比的沸騰銅液迅速灌入胎模內,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冷卻了。等胎體完全冷卻後敲去銅坯外殼,露出銅件,此時的銅件與預想中的器物還有很大差別,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切割和打磨,每道工序不可或缺。把銅鏡從焊接的銅棒上切割下來,刀銼,接著手工磨銼,然後是水皮砂紙研磨,這道研磨工藝不僅耗時,而且耗力,但是這一環節恰恰是制好銅鏡的關鍵步驟。最後再上機打磨、拋光。一面面飽浸顧氏父子心血的銅鏡就這樣被澆鑄、打磨成型。

由於顧健民父子二人的悉心揣摩,他們現在已經能成功恢復失傳幾百年的透光鏡工藝。透光鏡其實是鏡背的花紋圖案凹凸處厚薄不同,經凝固收縮而產生鑄造應力,後經研磨使得鏡面與鏡背花紋之間產生相應的曲率,當強光照射到鏡面後就產生了透光折射效果。這是對先人技術的傳承,更是對傳統技藝與文化的致敬與沿襲。

民間有高人。顧氏父子一家,怡然自得地在農村鄉下,琢磨和淬鍊著自家的鑄銅技藝,在青銅器的仿製上可以說是以假亂真。其鑄造技藝贏得了多家知名博物館專家的青睞和定件。

(宋超、周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