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FAAG”崛起的秘密:平臺資本主義是如何製造壟斷的?

  • 由 36氪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04
簡介community的一篇文章分析了5種平臺型別,指出在以資料為中心的經濟裡,制定出收集和分析儘可能多的資料的辦法變得至關重要

秘密平臺是什麼

編者按:平臺資本主義是當今經濟形勢的高畫質快照。但平臺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它的影響又如何呢?u。community的一篇文章分析了5種平臺型別,指出在以資料為中心的經濟裡,制定出收集和分析儘可能多的資料的辦法變得至關重要。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建立數字化平臺。這個平臺對平臺資本主義的意義,就像是工廠之於工業資本主義。

“FAAG”崛起的秘密:平臺資本主義是如何製造壟斷的?

在雲端工作讓辦公室變得可有可無,而流媒體服務讓你的整個音樂庫隨時都唾手可得,有了Uber你隨時都可以當計程車司機,社交媒體讓我們可以扁平直接的方式相互溝通。如果你是技術樂觀主義者的話,新的數字革命將與自由與幸福伴隨。

但事實上數字化並沒有帶來技術樂觀主義者預測中的烏托邦。你對智慧手機至少像對解放一樣上癮,像Uber或者Airbnb這樣的網站對影響深遠的動盪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此外,社交媒體並沒有帶來自由的烏托邦或者平等溝通,而是讓我們面對充斥的假新聞以及隱私大面積的被侵犯。

儘管如此,令人震驚的是,仍然沒有幾個人嘗試去理解所謂的數字化的真正經濟意義。Brit Nick Snricek是少數做出這番努力者之一。在《平臺資本主義》這本書裡,他分析了數字經濟以及數字經濟對我們目前經濟的啟示。

Snricek的核心觀點是所謂的數字化其實預示著資本主義新階段的來臨。我們目前經歷的是平臺資本主義的崛起。這是一種建立在新技術、新型利潤最大化以及新型勞動力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實際上,這是一次根本性的經濟重組,其意義堪比工廠或者鐵路的引入:這會導致一種全新的經濟和社會現實。而這種現實是目前難以理解的。

新的黃金

平臺資本主義是這樣一種資本主義,在這種資本主義裡,資料就是新的黃金。經濟越來越多的部分正在把焦點集中在獲取和解鎖新資料,然後開發技術來分析這一資料上面。獲得更多的資料讓公司得以改進現有的演算法,讓生產過程變得的更高效,把利潤低的服務變成有利可圖的服務。尤其是:訪問到的資料越多,處理資料的技術就可以變得越好,就會有更多的有用資料被釋放出去。

比方說,Facebook上臭名卓著的演算法可以確定你的性格型別如何,你可能的購買行為是什麼,以及你跟其他人的關係如何。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對未來行為作出預測。這一切只需要200個點贊就能做到……一個數據集從而打開了大批其他資料集的大門。

在以資料為中心的經濟裡,制定出收集和分析儘可能多的資料的辦法變得至關重要。要想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建立數字化平臺。這個平臺對平臺資本主義的意義,就像是工廠之於工業資本主義。正因為有了這個,價值才被創造出來,原材料(原始資料)被收集過來然後處理成有用的、有利可圖的產品(分析過的資料)。

從最基本的意義來看,平臺是2個或以上群體產生互動的數字場所。所有那些互動也都是在這個地方被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的。

平臺不是中立的地方,平臺的目的是要產生特定型別的互動,然後產生特定型別的資料。權力掌握在設計平臺,然後管理和壟斷所產生的資料的人手裡。新的佔據主導地位的是那些大體上知道如何收集海量資料的人。

外包

Twitter和Facebook這樣的平臺我們都知道。但這些社交媒體只是平臺資本主義很小的、無關緊要的一部分。大體而言有5種不同型別的平臺。Facebook和Twitter可以被視為廣告平臺。這些建立在收集到的資料基礎上的平臺,希望將合適的使用者與合適的廣告主連線起來,然後從廣告中獲得最多的收入。

然後還有所謂的“產品平臺”與“精益平臺”。最知名的“精益平臺”是Uber和Airbnb。稱之為“精益平臺”的原因是它們本身不生產或者提供任何東西,而是促進供需之間或者建立起合同訂立關係。比方說,Uber自己沒有計程車,就像Airbnb沒有一張床或者一件房一樣。這也是“產品平臺”與“精益平臺”之間的主要區別。跟“精益平臺”不一樣,“產品平臺”提供產品。最好的例子是Spotify這樣的流媒體服務。

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平臺其實是那些幾乎看不見的。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它們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所以跟消費者沒有直接聯絡。在此背景下,所謂的“雲平臺”就非常有趣了。“雲平臺”源自公司內部的需求。比方說,Amazon開發了一個內部平臺,Amazon Web Service(AWS),來儘可能高效地組織自身的物流運營,由這個平臺來跟蹤、分析和最佳化有關客戶、路線、產品等東西的資料。

當這個內部平臺被開發出來後,Amazon很快意識到這種開發出來的技術也能應用到其他公司上。畢竟嘛,分析資料、儲存空間或者跟蹤客戶資料,這些都是大多數公司自身不具備相應知識去做的事情。

實際上,這屬於資訊科技的一種外包。當然,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些公司仍然是他們提供的雲平臺的所有者。這樣一來,他們就在不同的板塊獲取了甚至更大的權力。

工業平臺跟雲平臺有很多相似之處。工業平臺也是因為公司內部需求而產生的,但隨後擴充套件到所在的行業板塊。就像在其他的板塊一樣,數字化革命也是發生在工業化過程之中。給機器配備感測器和晶片,連線上“物聯網”之後就能產生大量資料。比方說,通用電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資料就比Facebook還要多。

為了收集和處理所有這些資料,也需要使用這些平臺。這些平臺是公司內部(比如通用電氣和西門子)開發和使用的,但是在本行業不活躍的外部公司(比如微軟和英特爾)也有涉足。

這些機制同樣適用於雲平臺。開發行業平臺的公司將自己開發的技術和專業知識出租給其他公司,從而捕獲了新的資料。

壟斷和權力

今天,一股真正的資料熱正在興起。在平臺資本主義範疇內活躍的公司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攫取儘可能多的資料。因此也就誕生出一種新型的競爭,這種競爭的焦點不是最優價格或者最高效的生產,而是累積的資料。隨之而來的,則是私有化政策以及新的依賴關係的產生。

比方說,Facebook正在試驗開發一種聊天機器人來跟Google競爭,目的是對網際網路的大部分進行私有化。你可以向這個聊天機器人提出任何問題。它會馬上提供答案。這樣一來你基本上就不用離開Facebook的介面了。這跟使用者日益被鎖定在特定環境的趨勢也是一致的。

在平臺資本主義裡往往會有壟斷的傾向。這跟平臺的執行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說到平臺就得提到網路效應,也就是說互動和資料越多,平臺就會變得越高效,別人與之競爭的可能性就會越低。

我們都瞭解這種效應。比方說,可以看看Facebook:這個社交網路已經變得如此之大,並因此變得如此之強,以至於別人很難跟它競爭了。不是沒人試過,但好幾個嘗試都失敗了。但這種效應不僅適用Facebook,對其他平臺型別公司也是一樣適用的。其結果是非常有限的玩家正在越來越多的板塊獲得權力。

泡沫

但平臺資本主義也有自己的弱點。一些平臺是建立在“先發展再賺錢”模式基礎上的。這意味著增長要比利潤更加重要。比方說,Uber、Twitter或者Snapchat根本就不盈利,但的確發展很快,從而吸引到了投資者的關注。如果遠期也無法獲利的話,這類平臺威脅最終會變成泡沫。這種情況跟2000年代初的網路泡沫十分相似。

用於生產的平臺壽命可能會持久一點,並且重要性只會越來越強。當然不是沒有危險。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社會的基本基礎設施——通訊、能源、工業、分銷等——正日益落入到一小群強大的公司手裡。透過各種平臺,這些公司正在逐步掌握不同的板塊,慢慢地就會導致重大的社會挑戰。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因此變成一場現有平臺的大眾化與新的、讓資料可用開放的大眾化平臺之戰。

原文連結:https://u。community/posts/4149

編譯組出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