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如何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 由 益家齊達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04
簡介所以宣旨的太監也就分為兩種,一種是透過門下省擬旨透過門下省稽核加蓋印章的聖旨,得到皇帝的批准後,皇帝就會讓自己信任的太監宣旨

不識字怎麼辦咋學識字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如何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近年來,《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等清宮劇頻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這些電視劇為我們提供了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和精彩絕倫的故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電視中的主角之間的勾心鬥角,主角身邊的配角也讓人不可忽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不是皇帝身邊的太監總管,一個離帝王最近的人,也是最讓人感到好奇的人。

一說到太監,大家一般會腦補出一個尖聲細語的人手持著明黃的聖旨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底下的官員無一不是誠心跪拜,面帶感激之情。這樣看來,宣旨太監做的事情十分簡單卻又享受著無上的光榮,但宣旨真的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如何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首先要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國自秦始皇開始便實行了封建君主制。中國曆代皇帝都居住在龐大的宮城之中,為了維持這個龐大的宮城的正常秩序,就需要大量的人為之服務,這些人就是宮奴。這個龐大的宮城除了皇帝之外還有眾多的妃嬪和公主,每個人身邊都有眾多的宮奴服侍他們,為了避嫌,服侍妃嬪和公主的男宮奴被帝王要求被“閹割”。帝王害怕這些宮奴“閹割”的不夠徹底,每年都被要求檢查一次,這一行為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看是極不人道的。但是在封建君主制度的時代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些宮奴都是皇帝的私有物品,是可以隨意支配的奴才。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如何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那這些太監的來源是什麼呢?除了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頭誰又會賣身為奴呢?這些太監大致分為兩類:第一種是從小時候被閹割送入宮主為奴為婢,從小學習宮中的各類技能然後再被分配到不同的崗位,這一類是從小培養的讓皇帝放心的宮奴。第二種就是青少年被送入宮中,這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家境貧寒自願進入宮中為奴但因為他們從小沒怎麼上過學沒有文化只能做一些粗重的活,第二類就是罪奴,即因為家中為官的人犯錯後被連坐成為罪人為奴,他們雖然有文化有知識但是因為不受皇帝信任一般也沒有什麼美好的前程。

但宮中的男性官奴並不都是太監,太監最早出現在明朝,在明朝之前並不是男性官奴的都叫太監的。而在明朝,太監這一詞最開始是一種官職,當時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們是一群擁有政治權力但數量不多的人。但到了清朝,就演變為只要是被閹割的宮奴都稱為太監,而現今清宮劇比較盛行,所以才會讓大家有一種只要是男性宮奴就叫太監的認知。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如何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前文中提到了影視劇常出現的太監形象是一個宣旨的太監,說完了太監現在說說聖旨。聖旨一般有五種品級,根據不同等級的官員有與之相配的情況。常見的聖旨是詔曰、制曰、敕曰三種,詔曰顧名思義就是要昭告天下,一般詔曰宣佈的都是重大的事情;制曰是給王公大臣的,普通百姓的身份是不能與之相配的;敕曰大多數用在官員晉升的時候,普通百姓的身份也是不能相配的。而聖旨指的是經過中書省擬定,門下省稽核透過加蓋印章之後的,並不是皇帝下的命令就是聖旨,宣佈聖旨旨意也需要專門的官員。

所以宣旨的太監也就分為兩種,一種是透過門下省擬旨透過門下省稽核加蓋印章的聖旨,得到皇帝的批准後,皇帝就會讓自己信任的太監宣旨;另一種就是皇帝的私人命令,不透過門下省和中書省,比較私人。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他們是如何宣讀聖旨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宣旨太監也並不是人人可以當的,想當宣旨太監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最基本的——識字,第二,必須是皇帝信任親近的人,這樣也是為了防止資訊的洩露,第三,就是宣旨的太監必須瞭解皇帝的意圖。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看似簡單的宣旨並沒有我們想的如此簡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