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洩瀉,胡翹武初投健脾化溼消食藥,不效,再投健脾養陰藥,洩止

  • 由 古今醫案研讀 發表于 垂釣
  • 2022-04-18
簡介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

語文洩和瀉有什麼區別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胡翹武(1915~),男,主任醫師,漢族,安徽歙縣人。幼承庭訓,誦習醫經,稍長從歙縣名醫汪澤民先生學醫,5年卒業,懸壺皖南郎溪縣城。由於既稟家傳,又得師承,更兼力學,旋即名噪鄉里。1946年參加南京中央考試院國醫考試,成績合格並獲中醫師證書。1979年首膺薦舉至安徽中醫學院執教,曾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宣城地區中醫學會會長,省中醫內科學會理事,新安醫學會顧問,《中醫臨床與保健》雜誌顧問,省中醫高階職稱評委會委員,全國中醫老年病學會委員等職。著作有《中醫臨證三字訣》、《老中醫經驗集·胡翹武專輯》等,並在國內中醫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30餘篇。

洩瀉,胡翹武初投健脾化溼消食藥,不效,再投健脾養陰藥,洩止

【醫案】

曾某,男,40歲,腹痛便洩2年,常以健脾化溼消積導滯頻投罔效。轉診胡老時,大便濟,日2次,氣味頗臭,小腹微痛,納差噯氣,口乾不喜飲,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略數。

初投健脾和胃、清化溼熱半月少驗。

三診時胡老細察詳審,見其面頻紅潮熱,手心灼熱,飢而不欲食,小便淡黃,少神乏力,四肢倦怠,淡紅之舌質可見細細裂紋,薄白之苔也乏津潤等一派脾陰虧虛之證,遂擬養脾陰佐益脾氣之法訊息之:

懷山藥,太子參,扁豆,黃精,地骨皮,茯苓,蓮子,芡實,黃連,炙甘草,山楂,生谷芽。

7劑後大便成形,納谷也增。後以此法出入調治1月竣功。

本案引自(《江蘇中醫》1991年第11期)

【評析】

脾居中焦,主升清降濁,斡旋上下之職。唐容川所言:“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也不熟也”,是故脾陰不足亦可致洩。本案初投健脾和胃、清化溼熱之方而罔效,三診改滋陰而效體現了中醫治病重在辨證。

【洩瀉簡介】

洩瀉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以排便次數增加和糞便有量與質的改變為特點,其病因較多,外感寒熱溼邪、內傷飲食及情志、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洩瀉,且病機複雜多變,常有兼夾或轉化,但脾病溼盛是洩瀉發生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首先辨其虛實緩急。急性者多為實證,以寒溼、溼熱、傷食洩瀉多見;久兩者以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見,以虛證為主。治療上總以運脾祛溼為主。暴瀉應治以祛邪,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飲食積滯宜消導,水溼內盛宜分利。暴瀉切忌驟用補澀,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徵、吸收不良綜合徵、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常可引起腹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梅小護科普 ,如需瞭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