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 由 漢字探源 發表于 垂釣
  • 2022-04-04
簡介“止”字的甲骨文字形是金文字形是小篆字形是從字形演變來看,“止”的本義是“腳”,引申為腳趾,後來這個含義被“趾”所取代

之的古意是什麼意思

嶧山碑字解138之

之: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有一天,在眾臣簇擁之下,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一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大字,趙匡胤不覺眉頭一皺,問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慌忙解釋:“這是把‘之’字作為語氣助詞用的。” 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這是“之乎者也”這個成語的由來。作為文言文裡普普通通常用的語氣助詞,後來竟然成了嘲笑人的代名詞,甚至用來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有點古文常說的人都知道,“之”字不僅僅是語氣助詞,也是一個“內涵很豐富”字。當年學古文,最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之”明明是個語氣助詞,是個虛詞,為什麼還又是個動詞,表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如《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其實,這個疑問,正是“之”字的本義所在。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看看“之”字的字形演變。

“之”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金文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小篆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其隸書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之”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足”,下面一橫表示地面,或者說是出發的地方,整個字形是一幅腳離開地面的示意圖,這當然就是一個動詞了。“之”的本義是“往”,由這個行動的主體——人,又引申產生了“這個人”的含義。後來其詞義不斷引申,又虛化為助詞、副詞、介詞、連詞等。

從“之”字字形演變可以看出,如果說起甲骨文字形還是一副畫的話,到金文則線條化,到小篆則整齊化,隸變有了較大變化,到楷書後則進一步規範化,併成為如今常用的字形。

有趣的是,“之”字的金文字形,以及到小篆後,其字形和如今的“止”很相似。“之”和“止”有何關係呢?我們再看看“止”字的字形演變。

“止”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金文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小篆字形是

“之”字探源:一隻腳的傳奇故事

從字形演變來看,“止”的本義是“腳”,引申為腳趾,後來這個含義被“趾”所取代。人走路當然依靠腳,透過腳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為“至”的含義,進一步引申為“停留”、“停止”。當然,如今最常用的就是“停止”的含義,與最初的含義已經相差甚遠了。

“之”字在金文和小篆時,還是和“止”字形比較接近的。隸變後“之”來了個“大變活人”,一下子改變了原來的字形,“之”和“止”從此分道揚鑣,各走各的陽關道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