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24
簡介今天,讓我們跟著清代詩人袁枚一起,到山間林蔭道上與牧童聆聽蟬鳴

捕鳴蟬是什麼季節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如果說,有什麼樣的聲音最能夠代表夏天,蟬鳴一定可以榜上有名。

酷暑難耐,無休無止的蟬鳴顯得十分聒噪。但在孩子的耳中,卻是大自然演奏出的最動聽的交響樂。

調皮的孩子總會循著聲音找過去,觀察它嘶鳴時腹部的運動,或在它身上綁上線,看著它在頭上盤旋。

悠長的蟬鳴裝飾了每個孩子的童年,點綴了燥熱的夏天。今天,讓我們跟著清代詩人袁枚一起,到山間林蔭道上與牧童聆聽蟬鳴。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這首詩的題目直截了當地點明,它來源於詩人的親眼所見。

1749年,擔任江寧縣令的袁枚,受到兩江總督尹繼善的賞識,被舉薦為高郵知州。

但袁枚早已厭倦了官場的浮華,不僅沒有接受舉薦,乾脆託病辭官。

他在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西的小倉山上,找了一塊地方隱居了起來,寄情山水,這個牧童就是他在旅途中所遇到的。

林間小道上,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前行。不知道他想起了什麼開心事,隨口唱了起來,清脆的歌聲振動了這片樹林。

不遠處的樹上,一隻蟬也隨聲附和。牧童一時玩心大發,想捉到這隻膽大妄為的傢伙。

他跳下牛背,在樹林中仔細尋找。忽然間,歌聲停了,牧童也止住了腳步。

不遠處的袁枚路過,饒有興致地看著牧童,記錄下了這個有趣的瞬間。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他高坐在牛背上,歌聲穿越林海,這是多麼逍遙。後面寫牧童的靜態,他屏住呼吸,站立尋蟬的神情是那麼專注。

這個從動到靜的變化,既突然又自然,從“振林樾”到“閉口立”,詩歌就這樣收尾了。

雖然戛然而止,但並不讓人覺得突兀,反而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在這樣一個懸殊的跌宕起伏中,獲得巨大的藝術效果。

至於牧童怎樣捕蟬,有沒有捕到,捕到又會怎麼做,詩人都沒有著墨,而是留給我們一片遐想的空間。

在上面的古詩中,我們與牧童一起,在鄉村林蔭中領略了夏日童趣。那麼遠離自然山水的兒童怎麼度過他們的夏天呢?

《蕉陰擊球圖》就描繪了兩個貴族子弟在自家庭院裡嬉戲的場景。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蕉陰擊球圖》宋 蘇漢臣(傳)

絹本設色 25cm×2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庭院中心聳立著一塊奇巧的湖石,後面幾叢盛開的芭蕉遮天蔽日,在地上投出了一片陰涼。

怪石前擺設著一張深木主材嵌淺色面板的桌子,還有一把方便摺疊移動的交椅,這應該是為乘涼的人準備的。

一位衣著光鮮的女子躬身撐在桌子上,滿臉慈愛地看著兩個孩子游戲。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兩個小孩玩的這個遊戲叫捶丸,有點類似現在的高爾夫,也就是在平地上畫個圈,或者挖一個洞,把球擊進洞裡就算勝利。

畫面左側的綠衣男孩單膝跪地,右手拿著球板,全神貫注地盯著地上的小球,像是在計算力量和角度,要把球一擊進圈。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畫面右側的紅衣男孩站在地上,他的球已經進入了腳下的球圈。他右手拿拍,伸出左手指著同伴,臉上已經笑開了花。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四個人神情不一,但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雖然兩個孩子對遊戲還抱有求勝心,但我們還是能從中感受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融洽氣氛,孩童精神抖擻、活潑可愛的形象也躍然紙上。

這幅畫構圖上體現出畫家的別出心裁,他把玲瓏剔透的湖石立在畫面正中,以它自身的完整性起到鎮住畫面的作用。

嶙峋的湖石孔洞中露出背後的蕉葉,這樣就把層疊張揚的芭蕉葉和分散的人物聚攏到了一起,避免了畫面因為景物繁雜造成的輕浮。

同時,湖石拉開了人物和芭蕉的距離,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這幅畫是相傳是宋代畫家蘇漢臣所作,蘇漢臣以善於觀察兒童和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在“嬰戲圖”題材中獨佔鰲頭,以至於古人看見嬰戲圖必提蘇漢臣。

但也有專家對這幅《蕉陰擊球圖》的作者持不同意見,認為這幅畫可能是畫風相近的其他畫家所作,只是在畫上題了蘇漢臣的名。

對於這個爭論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幅畫面的內容足以打動每一個欣賞它的人。

高山幽林和豪宅庭院雖然大相徑庭,但在孩子的心中相差無幾。只要他們願意,天地之間隨處都是他們的遊樂場,哪裡都能留下他們童真的印記。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原標題:《夏日蟬鳴:意欲捕鳴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