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由 鳴鶴書苑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23
簡介接下來,就讓我們邁入畫中的世界,跟著小鶴一起感受千年前的風吧~▲ 《水圖》(區域性) 宋 馬遠 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洞庭風細”,表現的是微風輕撫之下波光粼粼的洞庭湖面

風級示意圖怎麼畫

昨日,北京市氣象臺釋出大風黃色預警

部分地區陣風可達9級

今天走在上班的路上

小鶴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咆哮的風

忍不住開始擔心自己的“噸位”能否頂住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早上出門前髮型還十分淑女的披散著

半路就變成了大背頭

再走兩步,只看臉

連正反面都分不出了

什麼形象啊、氣質啊。。。

在大風面前統統都蕩然無存

但好在,還是跨越重重阻力

成功在遲到前抵達了公司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其實,為了更好地生產勞作、預防惡劣天氣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

風力大小的測定就已出現

(生活不易)

雖然初唐還沒有測定風速的精確儀器

但那時已能根據風對物徵狀

計算出風的移動速度並定出風力等級

李淳風的《現象玩佔》裡就有這樣的記載:

“動葉十里,鳴條百里,搖枝二百里,落葉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

這就是根據風對樹產生的作用來估計風的速度,“動葉十里”——樹葉微微飄動,風的速度就是日行十里;“鳴條”——樹葉沙沙作響,這時的風速是日行百里。

《乙巳佔》中則說道:

“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大樹及根”。

這些風的等級與國外傳入的等級相比較,相差不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風力等級。

接下來,就讓我們邁入畫中的世界,跟著小鶴一起感受千年前的風吧~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水圖》(區域性) 宋 馬遠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洞庭風細”,表現的是微風輕撫之下波光粼粼的洞庭湖面。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秋江漁隱圖》 宋代 馬遠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伴著輕柔的微風,漁人在湖中央靜靜的小憩。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明 唐寅《秋風紈扇圖軸》

《秋風紈扇圖》描繪了一名手持紈扇佇立在秋風裡的美人。畫中立有湖石庭院,一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織女圖軸》 明代 1504年 張靈 紙本設色 立軸

縱135。4釐米 橫56。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織女圖軸》是唐伯虎的鄰居張靈的寫意人物畫。明代畫家鄒之麟題詩:七夕相見一笑過,無情天地老銀河。箇中還有支機否?乞與齋頭作研磨。風中相思之意可見一斑。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巨然的《萬壑松風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裡清泉奔湧,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感受到陣陣溼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裡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裡留下人間煙火。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風竹圖》軸 明 唐寅繪 紙本墨筆

縱83。4cm,橫44。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滿窗瀟灑五更風,怪是無端攪夢中。

夢見故人忙起望,白煙寒竹路西東。

南塘鄒蠡溪過餘學圃堂,因言及。

南沙知己,故寫此為寄。

唐寅。

風中之竹向右側傾斜,體現出不見風葉搖擺的動感場景。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窠石平遠圖》郭熙 北宋 絹本設色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窠石平遠圖》區域性

《窠石平遠圖》是北宋畫家郭熙描寫深秋之際,山水清曠的一件佳作。

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岩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明戴進風雨歸舟圖》 明代 戴進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這幅畫描繪暴雨降臨的瞬間,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顛簸擺盪,行人迎風而行的情景。為了捕捉這大自然戲劇性的一刻,戴進運用寬闊的溼筆,快速斜掃過畫面,表現大雨滂沱如潑、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同時他也畫出翻折的樹葉、蘆葦,和逆風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種垂直逆向,加強整幅畫的動勢。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 明 吳偉 灞橋風雪圖 故宮博物院藏

灞橋,在陝西西安東,唐人多於此送別,因謂之削魂橋。此圖繪一老儒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二僕攜行囊緊隨其後。陡壑溪泉,林木蕭疏,風雪瀰漫,寒氣逼人。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風雨歸牧圖》 宋 李迪 絹本設色

縱120。7釐米 橫102。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兩牧童沿柳岸歸牧,風雨大作,柳枝、叢蘆在風雨中搖盪。牧童策牛逆風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緊拉住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風吹落。這是江南鄉村常見的景象,牛的憨態也都描繪得很真切,富有生活氣息。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風雨歸牧圖(區域性)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這幅來自葛飾北齋《富士山三十六景》中的《駿州江尻克量內》裡,一群行人行走在富士山下草地間的小道中,忽然暴風襲來,位於頭排的行人衣物被吹起遮住了面龐,隨身的文稿被吹到了空中,隨著被吹落的樹葉和其他行前旁卻人掉落的帽子一起四處飄散。其他行人也都在風中艱難的前行著,而遠處的富士山巍峨屹立河待,佁然不動,體現著大自然的威嚴。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駿州江尻(區域性)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讀碑窠石圖》 北宋 李成軸 絹本

縱126。3cm 橫104。9cm

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這幅署款李成、王曉

《讀碑窠石圖》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石碑旁那幾株交錯在一起的巨大樹木。樹幹與樹枝的變化極多,並且墨色變幻也隨著枝幹的走勢多種多樣。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這樣的形狀用來描繪枯枝,體現出了強烈的凜冽狂風之感。

從古畫看大風等級!

▲馬遠 雪灘雙鷺 絹本淺設色畫

59×37。6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四隻白鷺,均做瑟縮之狀,令人身臨其境。畫中不見風,卻能透出徹骨的冬風寒意。

圖片來源:中國書畫網、網路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