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散文:脫土坯

  • 由 風笛文苑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07
簡介蘸了水的雙手順勢握拳,交叉懟向模子四角,眨眼間兩個極為連貫動作便將四個內角的泥料擠壓填實,然後張開手掌左右用力一邊一抹,旋即,將坯模子往起一提,一塊表面光滑且稍有凹陷、稜角分明的土坯就脫出來了,那沙楞勁兒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大穆稜什麼意思

作者 高佔和 插圖 網路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蓋房壘牆用的都是土坯。在那個生活窘迫的年代,土坯不用花錢買,可以就地取材,自給自足。

散文:脫土坯

脫土坯俗稱“脫坯”。那時候每個村子邊上都會有個大坑,就是水泡子,周圍地勢平坦,誰家要蓋房子,那就是脫坯的地方。其實那地方原來可能並沒有坑或只是個小水窪子,脫坯的人多了,不斷取土積水,也便逐漸成了大坑。

蓋房子脫坯一般四五個人一組,蓋房子用坯量大,所以生產隊會出工幫忙,一般都會派三四組幫工。若是平時砌個豬圈壘個雞窩啥的,用量不大,自家一兩個人鼓搗就成了。

脫坯主要分三個環節:和泥、上泥、抹模子、碼垛。

散文:脫土坯

圖為抹模子

和泥,首先要在大坑邊緣挖黃土,黃土有黏性,是脫坯的上好料土。挖黃土要先開掉地表的黑土皮子,露出下面的黃土後,挖一層黃土撒一層“揚膠(jiao輕聲)”,這樣交替鋪上幾層,將大坑裡的水足足實實地潑到土堆上。“揚膠”是東北方言,就是將麥秸鍘成兩三寸長的碎麥草,將其攪拌在黃泥中,可有效增加土坯的結實度。由於新挖的黃土溼度大,水潑上去一洇就透,所以潑完水的料堆就可以和泥了。和泥的人要穿水靴子,用二齒子將浸透了的土堆掐邊兒扒開,一邊扒一邊將土坷垃懟碎,將黃泥和揚膠充分攪拌均勻,這樣一檔一檔地扒,一檔一檔地拌,拌好一檔,用鐵鍬往一邊咵唧咵唧地斂一檔,斂的過程中鐵鍬要甩得有力,一鍬一鍬地把大泥摔在一起,利於泥料增加黏度。和泥可以一組的幾個人相互配合,交替有個歇息,但不管怎樣,一堆大泥和完都會大汗淋漓。這時上到岸上,各自卷根兒旱菸,在明晃晃的太陽下點著,坐在揚膠堆上一邊抽菸一邊葷葷素素地扯上幾句“大欄兒”,這功夫兒叫悶泥。悶泥也叫囚泥,道理跟蒸饅頭醒面類似,泥囚上一根兒煙的功夫,再如此這般地往回倒一遍堆,再悶一會兒,泥也便囚得差不多了。囚好的泥揚膠軟了,泥也黏了,接下來就是上泥脫坯。

散文:脫土坯

圖為和泥用的二齒子

上泥就是用洋叉或鐵鍬將和好的泥甩到岸上的泥兜子裡。泥兜子是用一米見方結實的水凌布或麻袋做成,四角用指頭粗的麻繩綁了,一端一根繩,綁完後兩端就是兩個繩套。將泥兜平展鋪開,裝滿一兜泥,倆人哈腰抓起各自一端的繩套,將槓子往裡一穿,一百幾十斤的大泥抬起來呼呼就走。大坑周邊開闊的地方都是坯場,由近及遠,隔幾步倒一兜泥,間隔度也就是一兜泥能脫出幾塊坯的距離。這樣一兜一兜地抬過去,碼完一趟,留出一塊坯的距離,再碼另一趟。坑下面的泥料上完就再和下一堆。

散文:脫土坯

圖為上泥用的洋叉

隨著第一兜泥料落地,抹模子的人就大顯身手了。脫坯的模具叫坯模子,用兩公分厚的木板做框,模子內長一尺二、寬六寸、高二寸,兩端堵頭外各鑲插一根竹筷或木條,作為起模子時的提樑。抹模子跟插秧類似,模子手倒退著幹活,而且為了提高效率,通常都是兩個人配合,一個供泥,一個抹模子。模子手身子往下一蹲,右手邊放一水盆,先將坯模子裡外淋溼,這樣黃泥不粘模子。待坯模子周正地往地上一撂,供泥的就要一叉子泥不偏不倚地甩進模子裡,泥量不多不少,恰好是一塊坯的用量。模子手特別麻利,雙手嘩啦一下在水盆裡蘸些水帶到泥料上,這樣也是為了手不粘泥,抹起模子來爽滑利落。蘸了水的雙手順勢握拳,交叉懟向模子四角,眨眼間兩個極為連貫動作便將四個內角的泥料擠壓填實,然後張開手掌左右用力一邊一抹,旋即,將坯模子往起一提,一塊表面光滑且稍有凹陷、稜角分明的土坯就脫出來了,那沙楞勁兒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之所以要表面稍有凹陷,是因為砌牆時土坯要面朝下使用,如果坯面飽滿凸起,會影響四角的穩定性。一塊坯脫完,身子往後一退,坯模子挨著向下一挪,同時往後帶一下水盆,一叉子泥就又甩進來,如此這般,週而復始。每脫幾塊坯,模子就要重新蘸一下水,以保持四框溼滑。這樣一會兒功夫,長長的一趟土坯就整整齊齊鋪排在眼前,如果是幾盤模子一塊幹,一會兒就是一大片。

抹模子雖不像和大泥那樣大汗淋漓,但更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和泥是站著幹活,四肢都能協調活動;而抹模子是蹲著幹活,而且總是一個姿勢,腿和腰同時受力,一般人一會兒腿就會支援不住,腰也會疼得受不了。所以抹模子的人平時都是幹活的好把式,一人一盤模子,還常常相互較勁,看誰手快出活多。我大哥就是抹模子的一把好手,一天能抹五六百塊大坯,誰家脫坯,都願意請他幫忙。

和泥和脫坯是東北出名的力氣活兒,東北民諺有四大累,“和大泥、脫大坯”首當其衝。如此辛苦,東家自然要酒菜犒勞,雖然生活拮据,也要買上幾斤酒,炒幾個菜,再蒸上幾鍋平時難得一見的暄騰騰的白麵饅頭。

散文:脫土坯

圖為 立坯

脫坯一般選擇種完地下鋤前的那段日子,那段時間天氣大多晴好少雨,利於土坯乾燥。一般曬上兩個晴天,就把平臥的土坯立起來,這叫“立坯”。此時土坯已半乾定型,一塊一塊地搬著長邊的側面原地立起,這樣多面透風見光,會加快乾燥速度,再曬上兩天就八九成幹了,為避免雨淋,要及時碼垛。

碼垛,就是在坯場選擇地勢高不宜存水的地方把土坯集中碼起來。碼垛可以碼單垛也可以碼雙垛,單垛就是打底時將坯一塊接一塊並排橫著擺放在地面上,每塊間隔一兩寸的距離,底長兩米半左右為宜,底打得越長坯垛就會碼得越高,既費勁也不安全。從第二層開始,兩端逐層向內收回半塊坯,這樣一層一層地碼上來,碼到頂就形成了一米半左右高的三角狀坯垛,最後將兩側的斜坡從上到下並排用兩塊順坯碼到底,如遇下雨,利於順水,且只能澆到最上面的一層,可以減少損失。在那個連塑膠布都沒有的年代裡,這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所在。雙垛就是並列碼出兩個單垛,可以節省一點坯場上的空間,給再脫坯的人創造方便。這樣碼成的坯垛(也叫坯碼子)因為坯塊之間留有空隙,便於通風,利於繼續幹燥。

以上碼垛都是短期行為,待土坯乾透就可以拉回去蓋房了。還有一種是碼大垛。那年月人們不只是缺錢,物資也相當匱乏,或錢款不足或房料不足的原因,有的人家往往提前一年備下土坯,存到下一年才蓋房子,這樣就把所有的小坯碼子歸成一個大垛。大垛碼成長方狀,這時的土坯已經乾透,坯塊之間不必刻意再留間隙,只是打底用立坯擺出花洞,便於通風防水,即便雨大也只能泡到打底的一層。碼到最後,垛頂也要斜坡起尖,跟起脊的屋頂一樣,目的還是利於順水。我家一九七二年蓋新房時,就因為木料不足,父親提前一年備好了土坯。碼大垛時我虛齡六歲,打小就愛幹活,大人一次搬四塊甚至更多,我則一次一塊,雙手搬著土坯抵在肚子前,屁顛屁顛地穿梭在大人群兒裡,踩著顫巍巍的跳板上上下下,大人越誇幹得越起勁兒。

散文:脫土坯

圖為 碼垛

隨著歲月變遷,人們的住房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即便鄉下,磚房也早已成為主流,有些村鎮樓房化住宅也已漸成規模,土坯房實在已是難得一見了。土坯雖不如古建築中的青磚可以經久存世,但在人類生存史尤其在東北人的生活中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忘不了曾給我們遮風擋雨的土坯房,忘不了曾經的艱苦歲月。記下脫土坯的工序,既可讓人感悟今昔生活的變化,也可讓這門老手藝彌存泛香於我們溫暖的記憶之中。

散文:脫土坯

作者:高佔和

作者簡介:高佔和:供職於穆稜市文化館,系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黑龍江省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穆稜市音樂文學學會會長、作家協會副主席。有小說、散文、詩歌、歌詞等數百篇(首)散見各級報刊,在各級賽事中多次獲獎,出版個人作品集《夢在他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