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考語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出師表、隆中對考點整理

  • 由 象山易學堂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04
簡介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計的古義是什麼

《岳陽樓記》

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一、古今異義詞

1、屬予作文以記之 作文:古義:寫文章 今義:語文課裡寫文章的練習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模。制,規模。 2、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3、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變化。 暉,日光。 4、大觀:雄偉景象。

5、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6、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

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8、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9、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

10、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11、何極:哪有窮盡。

12、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斷折。 13、鬱郁:形容香氣很濃。

14、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即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15、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16、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三、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誰與歸?反問句、倒裝句

四、朗讀節奏

1、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五、理解性默寫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麼?答: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麼? 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麼? 答:靜影沉璧。

4、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麼?(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 是什麼?)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麼?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 (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麼?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讚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麼?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是怎樣“述”的?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3、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用《岳陽樓記》中原句答)

15、在文中,“進”是指“居廟堂之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譯: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開,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 批評指責。(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不同。

(求,探求。為,指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譯: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

朝庭

裡作高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主擔憂。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醉翁亭記》

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重點詞語解釋

1、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 2、林霏開:樹林裡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3、負者:揹著東西的人。負,背。 4、臨於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 6、山餚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8、觥籌光錯:觥,酒杯。籌,酒籌。 9、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10、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11、醉翁之意 意:情趣。

12、深秀者:秀麗。

13、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14、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15、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裡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裡指老人。 16、雲歸而巖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17、輒:就 18、弈:下棋

二、朗讀節奏

1、佳木/秀而繁陰, 2、山行/六七里

三、理解性默寫

1、“醉翁”的由來是什麼?請用文中原話回答。

答: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徵。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麼?

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4、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5、請寫出歸後情景的句子。 答: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7、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0、為後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七個字的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繪琅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12、表達作者複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3、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5、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環境特徵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醉了能和他們一塊快樂,醉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呀!

2、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3、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迴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5、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於心並寄託於酒。

6、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7、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譯: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8、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蒼老的容顏,雪白的頭髮,醉醺醺地坐在人們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9、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呀!

10、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遊人們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呀。

11、翻譯描寫四時之景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

1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醉能同其樂”這句話把“醉”與“樂”聯絡起來,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把“醉”與“樂”聯絡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與民同樂。

2、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遊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答:由遠到近。

4、“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麼? 答:製造懸念,引出下文。

5、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8、本文主旨是“與民同樂”,寫“滁人遊”與本文的主旨有什麼聯絡?

*“滁人”如此興高采烈地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是分不開的。

9、第三段寫了四種情況,從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種情況的短句。

*(1)滁人遊(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喝酒醉了”,另一層意思是陶醉於山水之中了,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寫了哪些人?請用一個字概括他們共同的心情。

*寫了滁人(遊人)、太守、眾賓。他們共同的心情是“樂”。

十四、開放性試題

1、請舉出本課的兩個成語,並說說現在人們常用它表達什麼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2、依據文章內容,請對出下聯。

上聯: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聯:

3、本文語言形式優美,尤其是對偶句充分體現了漢語言的美感。請以“歐陽修與百姓同樂命”為上聯,聯絡《岳陽樓記》一文,擬一個下聯。

上聯: 下聯:

*寬對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或“范仲淹先天下而憂”等。

《出師表》

二、一詞多義:

1。益:有所廣益 (好處) 斟酌損益(增加)

2。遺:以光先帝遺德(遺留)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

3。效:恐託付不效(奏效) 討賊興復之效 (任務) 不效則治臣之罪(實現)

三、基本要點:

1、《出師表》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文體。文中諸葛亮給後主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2、文中回顧了三顧茅廬和臨崩託孤兩件事。表達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諸葛亮,“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古代一種向帝王上書言事的文體,即臣子給皇帝的書信,內容大多是陳述自己的願望,請求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常用議論、記敘和抒情。

5、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劉禪提了三條建議,都是治國之大計,這三條依次是:廣開言路(開張聖聽)、嚴明賞罰(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親賢遠佞,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親賢臣,遠小人”這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項建議的核心。

6、《出師表》中的成語:

開張聖聽、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顧茅廬、優劣得所、引喻失義。

7、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劉備,他的用意是激勵後主劉禪深追先帝遺詔,“以光先帝遺德”完成“先帝劉備未競的統一大業。”

四、理解性背誦: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最重要】

(3)寫盡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4)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政治願望):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5)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7)在中國男子足球隊衝擊世界盃屢遭失敗的情況下,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這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8)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9)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

(10)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有利的主觀條件是: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11)表達了作者對劉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2)簡述“三顧茅廬”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13)第七段中“大事”具體指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

“北定中原,庶竟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4)《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15)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16)“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條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7)“深追先帝遺昭”中“遺昭”指的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隆中對》

一、字詞

(一)通假字

1、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通伸,伸張。 2、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以。

(二)其它

1、隆中對 對:回答、應對。 2、時人莫之許 許:承認、同意。

3、謂為信然 謂:說 信然:確實這樣。 4、先主器之 器:器重、重視。 5、謂先主曰 謂:告訴、對……說。

6、此人可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裡去拜訪。 就:接近、趨向。 7、不可屈致也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 致:招致、引來。 8、將軍宜枉駕顧之 枉:委屈 枉駕:屈尊 顧:拜訪。 9、由是先主遂詣亮 詣:拜訪。

10、凡三往,乃見 凡:總共。 乃見:才見到。

11、因屏人曰: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 因:於是、就此 屏:命人退避。 12、漢室傾頹 傾頹:崩潰、衰敗。

13、度德量力 度:估計 量:衡量。

14、遂用猖獗 遂:於是、就 用:因此 猖獗:失敗 15、然志猶未已 猶:仍、還 已:止。

16、君謂計將安出: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計:計策 出:產生。 17、則名微而眾寡 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18、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非惟:不僅 抑:而且。 19、挾天子而令諸侯 挾:挾持、控制。 20、此誠不可與爭鋒 爭鋒:爭強、爭勝。 21、利盡南海 利:物資 盡:全部取得。 2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殆:大概 資:資助、給予 23、帝室之胄 胄:後代 24、總攬英雄 總攬:廣泛的羅致。 攬:招致 25、將軍身率 身:親自 27、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28、民殷國富 殷:興旺富裕

二、重點句子

1、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老百姓誰敢不用簞盛著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將軍您呢?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這大概是上天所用來資助將軍的。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我沒有正確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計自己的能力,想要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是我的智謀有限,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4、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兵力,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我們)的確不能與之爭強爭勝。 5、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這個人值得您去登門拜訪,不應該委屈他,招他前來。將軍您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三、理解發揮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

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2.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根據是什麼?

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先論述了佔據荊州的必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再論述佔據荊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論述了佔據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最後論述佔據益州的可能性,“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3.在諸葛亮的對策裡,對不同的物件所採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物件所採取的對策分別是什麼?原因是什麼?(2分)

①曹操:此誠不可與爭鋒

原因: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軍事優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和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因而作出“不可與爭鋒”的結論

②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原因:孫權不僅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國險”),而且內部團結緊密(“民附”和“賢能為之用”),其地位也比較鞏固。他跟曹操集團之間的矛盾很大,據此,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結論。

③荊州、益州:奪取、佔領荊州、益州

原因:“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益州也是個險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個天然的糧倉,在經濟上具有重要價值。能夠佔領這樣的戰略要地,並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霸業”自然就有了根基。與此同時,他又看到劉表、劉璋這兩個集團的弱點,指出劉表必然“不能守”住荊州,而劉璋的內部也極不穩固(“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恰恰給劉備提供了可乘之機。劉備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號召力。

④諸戎、夷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原因: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

4.“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結合選段內容,說說隆中對策中哪些策略對治國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簡要概括三點即可。(3分)

示例:選用賢能 體恤百姓 加強民族團結 改善睦鄰關係 對內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點即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