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 由 漁人劉文俊 發表于 垂釣
  • 2021-05-28
簡介白鰱擁有四大家魚中數量最多的肌間刺——足足123枚,比鯉魚要多出20多枚

白蓮子魚為什麼是黃色的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資訊!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中國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鱅魚(花鰱)以及本文要說的白鰱。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白鰱。圖片: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緣何它們是四大家魚

之所以選擇這四種鯉科魚類作為四大家魚,通常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它們的苗種在長江裡的

天然產量大,易獲得

,可以大量推廣。

二、它們生長迅速,抗病力強,且生長拐點年齡均比各自的性成熟年齡大2~3齡,即

性成熟後仍會繼續生長

,所以食用價值較高。

三、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這四種魚的

食性及所處水層互不衝突

白鰱

通常在水域上層,以矽藻、綠藻等浮游植物為主食,也吃浮游動物。

鱅魚

棲息在水域的中上層,以水蚤等浮游動物為主食。

青魚

棲息於水域中下層,主要以螺獅、河蚌等底棲動物為食。

草魚

則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層和水草多的近岸邊,主要以水草、蘆葦等為食。四大家魚恰好互補,十分適合池塘混養。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四大家魚。圖片:Leo Nico & Dezidor & Harka Akos

在適應長期濾食和上層生活的過程中,白鰱的形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它的

下頜延長

,嘴也變得更加寬闊,張開時好似一個簸箕。白鰱時常會一邊遊動,一邊張合大口來進食,水流裹挾著大顆粒的藻類和浮游動物順著流入口中,經過螺旋型的鰓上器後,

食物被細密特化為頁狀的鰓耙攔截

,進入腹中。

為了更好觀察水下環境,白鰱的

眼睛位置也變低了不少

,看起來又呆又憨。這也是鰱屬 Hypophthalmichthys 名字的由來——希臘語中意為“眼睛在下的魚”。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你說誰是憨憨?”圖片:NOAA 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

大嘴如何淨化水質

作為四大家魚之一,白鰱更多還是出現在餐桌上。除此之外,它其實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本領——淨化水質。

由於池塘湖泊等水域往往較為封閉,一旦

水體出現富營養化

後,便會立刻爆發嚴重的水華,這不僅會產生難聞的味道,還會導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20世紀70年代,武漢東湖每年夏季都會出現嚴重的藍藻水華。然而自1985起,令人頭疼的水華卻突然銷聲匿跡,時至今日也再未爆發。中科院水生所的劉建康院士等人透過對照實驗研究發現,這與當年湖中加大了白鰱等濾食性魚類的投放有著密切的聯絡。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水體富營養化。圖片:Felix Andrews / wikimedia

國外一些水華爆發常常與小型藻類有關。理論上,濾食性魚類特別是花鰱

吃掉以小型藻類等為食的浮游動物

,會進一步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華現象。這是因為,將控制小型藻類的浮游動物吃掉後,任由藻類水生植物瘋長會進一步加劇水體富營養化。所以,

濾食浮游動物性的花鰱魚一般不能多放

然而東湖裡的實驗發現,同樣的水體中,投放了白鰱等濾食性魚類後的淨水效果,要遠遠好於僅依靠浮游動物的淨水效果。原因在於,

東湖中氾濫成災的恰恰是能被白鰱濾食的藍藻等大型藻類

,自1985年後,湖中白鰱等濾食性魚類的數量和密度反而越來越大,故藍藻水華至今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這一淨水方法也得到了大範圍的推廣。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真的不再搶救一下麼?”圖片:MN DNR

肌間刺是它的法寶

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開始陸續

從中國引入“亞洲鯉魚”

,即“青、鰱、草、鱅”四大家魚。它們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大陸,擔負起環境大使的使命。這些“亞洲鯉魚”主要濾食河流湖泊中過多的浮游植物,並

控制水草、淡水螺類和危害魚類的寄生蟲的數量

初衷雖好,但美國人民卻忽視了這是

四把“雙刃劍”

。一方面,美國各河流的自然環境與白鰱等魚類的原產地環境相仿,十分適合它們生存;另一方面,這幾種鯉科魚類的繁殖能力很強,而且其成體往往體型龐大,北美的淡水環境中缺乏足夠的大型掠食性魚類來控制它們的數量,本土魚類又很難與其競爭。

於是在短短几年間,這些外來戶迅速氾濫於美國大小河道之中,成功佔領大部分的淡水自然水域,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甚至開始直逼美國動植物的庇護所——五大湖區。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道理我都懂,但白鰱為什麼這麼大?圖片:U。S。 Geological Service

如臨大敵的美國人民採取了

攔網

等各種措施,試圖阻止白鰱等魚類擴散,可惜

收效甚微

。為何對本土魚類百試不爽的攔網,在白鰱面前卻成了擺設呢?原因或許就在於那令人討厭的

肌間刺

在中國,白鰱或許是

最廉價的食用魚

了,不僅是因為其產量很大,雖然有令人頭疼的肌間刺,更多是因為其生存能力很強很好養殖。

白鰱擁有四大家魚中數量最多的肌間刺——

足足123枚

,比鯉魚要多出20多枚。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幾種魚的肌間刺。圖片:呂耀平等 / 水產學報(2007)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肌間刺的作用一般是支撐肌肉輔助運動。

白鰱不僅多刺,其刺更是分叉多且複雜

,這

為其出色的跳躍能力提供了基礎

。由於生活在水域上層,加之白鰱生性膽小,一有風吹草動便會迅速躍起,甚至懟到人臉上,以致於圍網捕魚時工人們需要戴上頭盔等一系列防護工具。架設在河道中的攔網通常不過一米多高,對白鰱而言簡直是小意思,它們甚至可以輕鬆越過一些小型的壩體。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在美國,有人曾被受驚的白鰱撞傷面部和頸椎,甚至在美國一些地方人們發起比賽,用弓箭射躍起的白鰱。圖片:U。S。 Geological Service

白鰱的受威脅程度定位為NT,即“近危”級別

雖然白鰱在美國過得“滋潤瀟灑”,但其在原產地中國的種群卻受到了不小的威脅。IUCN將白鰱的受威脅程度定位為NT,即

“近危”

級別,比大熊貓的“易危”只低一級。或許有人會問,白鰱的數量還有很多呀,市場上也隨處可見,這麼大的種群數量危在哪裡?

首先,IUCN的評估是

基於野生種群

做出的,人工種群不涉及在內。其次,評估

並非以數量作為單一標準

,而是綜合了種群健康程度、受威脅程度、長期發展趨勢等得出的。

以白鰱為例,“近危”意味著眼下其野生種群已受到威脅,若長此以往不採取措施,會產生更糟的後果。對白鰱評估結果的解釋中,IUCN官方給出了

三個關鍵詞:水壩、汙染、過度捕撈

這裡的水壩,是指整個

長江流域大大小小四萬座水壩

的共同作用。水壩改變了水流、水溫等一系列與魚類繁殖相關的水文條件,使得

白鰱種群和其產卵場分隔甚至破碎化

。縱然白鰱能越過少數低矮的小壩體,面對更大的水壩還是無能為力,這極大影響了白鰱的繁殖效率。

此外,

環境汙染和人工種群帶來的基因汙染

同樣不容忽視,同樣受此影響的鯉魚甚至被評估為“易危”。而過度捕撈的壓力更是雪上加霜,

魚苗們往往來不及長大

,便被迷魂網等一系列違法網具和捕撈活動一網打盡,短短几十年間種群規模嚴重縮水,十不存一。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未成年的白鰱。圖片:Mirko Barthel / wikimedia

所以,

凡是肌間刺少的魚大多不善跳躍。

(本文來源:物種日曆 原標題:討厭的肌間刺,是它“躍龍門”的終極武器 修改:西南漁業網)

白鰱:擁有最多的肌間刺其分叉多且複雜,卻是善跳躍的根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

@漁人劉文俊,

或請登入:西南漁業網。本文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