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把功夫放在課外書上——家長們應該如何應對“雙減”大環境之續一

  • 由 爾爾居·士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16
簡介在我接觸過的孩子中,凡是達到或超過前面擬定的課外書閱讀量的、在初高中階段基本上會保持著遊刃有餘的學習狀態

爾爾如何造句

許多能力的掌握、往往不是在學校得到的(三)

大家知道,中國文字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象形文字。她雖然是從古人畫的影象開始長期演變過來的,我們卻不能說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圖畫;我們好像只能說、文字可以引發我們頭腦中的影象感。

當孩子們捧起自己心儀的課外讀物時,他們會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書籍描繪的世中。頭腦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其獨有的畫面。課外書讀的越來越多、讀書的速度也就越來越快,頭腦中的畫面一定是越來越豐富多彩,他對文字的理解也就越來越深刻;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也就越來越熟練。到達一定程度以後,對漢民族遣詞造句習慣的理解、對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各種含義、以至於對古文和古詩詞的理解,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嶄新的高度。

我認為,這種高度是現在的應試教育所不能全面企及的。因為應試教育的目的性太過強烈,幾乎一切都在圍繞考試和升學在轉動。這種不得不如此的規範化操作多半會扼殺孩子們豐富多彩的個性展現。考慮到中國人學習知識的傳統辦法一直是靠死記硬背知識點,然後透過考試進行各種淘汰;對不符合當時社會主流認識的知識多半斥之為旁門左道。二千多年了,改也難!

尤其是如何讓孩子們對中國文字的影象化理解成為常態、應該一直是學校應試教育方法的弱項所在。即使現代優秀的教師會有意無意地教過孩子這些內容,其績效比還是十分令人懷疑的。

另外,讀萬卷書應該可以稍稍彌補一下不能行萬里路的缺憾。

現代社會旅遊風氣大盛,只要是長假、國內的各個景點無不是人頭湧湧。孩子們一定是當然的參與者。問題是旅遊看起來行了萬里路,這種蜻蜓點水的形式與古人心目中的做法往往大相徑庭。

即使是同樣面對這樣變味的旅遊,能夠做到海量閱讀的孩子之收穫無論如何都會好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孩子。起碼這些孩子到達目的地的景點時、知道自己需要看一些什麼東西。

大家知道,作為年輕人、最缺乏的就是閱歷。一般來說閱歷會決定人生。而在特定角度上,閱讀是可以代替閱歷的,起碼是部分代替。只要它的量足夠大。

被公認的名著中,有無數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前輩大師們的如椽大筆,讓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我們深深地被打動。這時,我們恍如把書中人物的經歷移植成了自己的經歷。我們會和大師們一起,與書中人物同悲同喜、同樂同愁。

我們看上幾百本古今中外的名著,不就移植了最少幾百個人的人生體驗嗎?一個人的閱歷再豐富、再深刻,也不如幾十本書疊加起來那麼豐富多彩吧。

在我接觸過的孩子中,凡是達到或超過前面擬定的課外書閱讀量的、在初高中階段基本上會保持著遊刃有餘的學習狀態;而基本沒有課外書閱讀習慣的孩子,其在校的課本學習多半會比較吃力。據我觀察,凡是養成了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孩子、甚少出現電子遊戲成癮的狀態;從而有效避免了家長在此事上的焦慮感。這也算“堵不如疏”一詞的具體操作吧。

(提請各位讀者注意:本文將在每週的二、四、六、日早九點定時釋出續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