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 由 去愛去瘋承諾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01
簡介”韓信後悔的事情,是在楚漢之爭時期、韓信帶領大軍、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特別是當韓信打敗項羽手下頭號大將龍且、平定齊國、擁兵四十萬雄踞膠濟之後,楚漢雙雄都意識到了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劉邦趕緊封韓信為齊王想要穩住他,而

劉邦的佩劍叫什麼

漢十年(前197年),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的兵仙韓信、被呂后與蕭何合謀, 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臨死之時,韓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後悔的事情,是在楚漢之爭時期、韓信帶領大軍、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特別是當韓信打敗項羽手下頭號大將龍且、平定齊國、擁兵四十萬雄踞膠濟之後,楚漢雙雄都意識到了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劉邦趕緊封韓信為齊王想要穩住他,而項羽也派來了武涉作為說客,想要韓信背叛漢王劉邦,與楚聯合。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司馬遷《史記》上對韓信拒絕武涉的理由說的是、“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意思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當韓信感念漢王的知遇之恩,竟婉言拒絕了武涉後,韓信的謀士蒯通站了出來,鼓動唇舌,給韓信的未來增添了一種神奇的可能。

蒯通其人,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可以算是戰國縱橫家在秦漢時期最後的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繼承人,他長於審時度勢,精於往來遊說,是活躍於秦楚漢間的一位傳奇人物,韓信攻略北方時,他成為了韓信最得力的謀士、為韓信貢獻過滅齊之策。

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雖然以韓信的實力可以左右天下格局,即幫助漢則漢勝,幫助楚則楚勝,但是無論幫誰最後都是不賞蓋主之功,惹來殺身之禍。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既然如此,不如起兵自立。況且目前楚漢相爭已久,長期征戰使雙方實力損耗嚴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此時韓信正佔據齊國有利地形,擁有精兵強將,無疑是起兵的最佳時機。韓信可以舉齊國之力出兵脅迫趙、燕兩國,攻擊劉、項兩軍後方對其牽制,打著拯救天下蒼生的政治旗號,天下人自然就會將功德歸功到齊國,這樣可以順民心而統天下,退又可以據齊地而定三分。

如果韓信接受此計,那麼中國歷史就會提前幾百年形成齊楚漢的三國鼎立,蒯通的三分之計也會像諸葛亮一樣名揚天下、只是由於韓信不忍心背叛劉邦,最終婉拒了蒯通的“好意”。數日之後,蒯通再次勸說韓信背漢自立,依然遭到拒絕。蒯通自知韓信意志堅決,並覺察到自己面臨險境,便假裝瘋狂而做了巫師。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何許人也?那是秦末漢初的風雲人物,謀略、智力都是超群的,自然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的道理、豈會真的相信劉邦會一輩子待自己不薄呢?否者韓信也不可能思考多次之後才答覆蒯通、那麼什麼原因導致韓信不選擇自立那?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最窮的時候,都愛佩劍。別人對他不好,他不高興;別人對他好,他就要報答。蕭何後來推薦劉邦時,說韓信“國士無雙”。讀過《史記》的,一定對國士這個詞有印象。《刺客列傳》裡豫讓有兩句名言: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本質上,韓信一直想當個國士,對知己者效忠報答,我們知道關於韓信的的成語和典故很多、一飯之恩也是來源於韓信、說的就是韓信對於曾經對於韓信有過一飯之恩的漂母、韓信也是以千金酬謝漂母的恩惠。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他跟項羽時進諫,項羽不聽,韓信就走了。蕭何要舉薦他,他等不及,也走了,蕭何去追他回來。劉邦對他好,他就對劉邦效忠。他對蒯徹這麼說: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韓信認為劉邦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把韓信由於一個逃兵提拔城三軍大將軍、韓信始這樣一個以“國士”的標準處事、自然感戴劉邦的知遇之恩,覺得劉邦待他不薄,並且自己功勞巨大、劉邦總不會坑自己吧?他始終抱著國士待我,國士報之的思想。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另外秦漢之際,戰國時的遊俠與騎士們,可能還沒習慣萬世一系的傳統,韓信壓根兒不相信劉邦會真的對諸侯王下手。所以,他覺得自己做了齊王,就功德圓滿了,奉劉邦為天下的共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為在當時,天下封建割據的局面,由來已久,各諸侯國之間,相互侵伐,只是共同遵奉一個共主而已、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天下,畢竟年歲尚短,天下之人,都以為封建割據是常態,統一不過是一種暫態。

至於韓信,他當然也難以例外,他絕不相信,劉邦會有那種削平四海、歸於一統的想法,就算有也不可能實現。所以,他也覺得沒有必要造成事實上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只要保有自己齊王的名號和封地就足夠了。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遊俠、“國士的思想與行為準則是韓信的做人標準與處事原則,殊不知他已經是一個王了,一個王按照“士”的標準來行事是非常危險的,最終韓信決定謹守自己的道德準則,賭一次,賭漢王不會害他。

可惜劉邦不這麼想、秦漢之際,是封建制轉向郡縣制的關鍵、劉邦滅楚定天下後,不能容許異姓王的存在,所以一個一個幹掉了。後來文景之治是平了吳楚七國,漢武帝推恩令,終於權力完全集中——那是後話了。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秦始皇是很直接地郡縣制,不分封;劉邦是先分封,再一個個搞掉、韓信被劉邦捉住後,吼了一句憤懣之語:“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天下定了,是該殺我啦!

這句話所以憤懣,在於當時看來很不合理;當時韓信還保持著國士待我,國士報之的思想。他後來也的確回淮陰,重謝了漂母,放過了胯下之辱的少年、然而時代已經改變了、從秦漢之後,君王不會再把權力分給別人了、君王只要你完全無威脅的效忠,以及萬世一系的權力。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後來李自成奪北京後,諸將大掠,還說“皇帝與汝做,金帛子女不與我耶?”這就是民間的思想,總覺得天子嘛,應該對王爺們好一點,有肉大家一起吃;韓信也保持著這種最天真的想法。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可惜,那個時代過去了。所以他一輩子都在當一個國士,一個將軍,卻不是一個政治家呀。

韓信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不趁機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金庸《碧血劍》。李自成得北京。李巖卻聽到了這麼一段歌,預言了他之後的命運。

無官方是一身輕,伴君伴虎自古云。

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誰及徐將軍?

神機妙算劉伯溫,算不到:

大明天子坐龍廷,文武功臣命歸陰。

這裡只說了伍子胥、文種、韓信、岳飛、徐達和劉伯溫、但歷史功勞遭到帝王猜忌被殺之人、何其之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