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 由 青林知青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07
簡介儘管李清照對夫君是否納妾不置一詞,後人亦無定論,但我相信趙明誠是有納妾的,因為李清照一人獨居青州之時寫下的詞中,我們除了看見描述思念之情外,還能看見她借古諷今的報怨,比如這首《鳳凰臺上憶吹蕭》

疏風驟雨是什麼意思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李清照:鬚眉羞咋舌,巾幗愧吟音

昨天在短影片上看見一條介紹李清照的短文,內容當然都是我熟悉的,但稱呼卻很是有趣,稱為“照姐”,這倒是我第一次聽得這樣的稱呼,相信作者肯定是一位年輕的妹妹,不過,聽來倒是很有一種親切感。

普通大家都直呼為李清照,文一點地叫她易安,她似乎是沒有字的,古時女子有字者極少,不過,易安是她的號,稱為易安居士,至於這個號起於何時何地?好像並沒有人關注或考證。

一般說來,居士是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佛的人,或者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之人的泛稱 ,也有很多仕途窮困之人自號,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等等。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李清照肯定不是指自己未能出仕報效國家,那就是指在家禮佛了,但從她詩中描述的生活軌跡和性情來看,實在又不像個修行之人,為何要給自己了這樣一個號?不懂!

慼慼聲聲慢,憂憂一剪沉,在中國詩歌史上,她就是女神一樣的存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粉絲眾多,被奉為“婉約詞宗”,而對詞這一載體來說,婉約為正,所以,李清照也就是“詞宗”了,至少是同李煜“詞帝”的地位平起平坐。

後人論宋詞,都會硬性地分為“豪放”和“婉約”兩派,李清照自是後者的領軍人物,但是,我們從她下面這首《漁家傲》中,如何能窺得半點婉約,倒是妥妥的豪放力作。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詞大氣磅礴,高開高舉,意象闊大,豪氣干雲,筆力雄健,如大鵬般地振翅翱翔於天地之間,完全是蘇東坡“大江東去”一樣的豪情,“無一毫釵粉氣,自是北宋風格。”充分表現了李清照豪邁奔放的氣概和胸襟。

大學者沈曾植就曾說過,“清照詞有芳馨之作,有神駿之作”,故而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李清照歸於婉約,蘇東坡不也有“寂寞沙洲冷”之語?其婉約亦是不輸李清照的,如你只知豪放或婉約分類,只能說明你書讀得太少了。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李清照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即使在國際上也有相當的影響,在水星上共有15座環形山以中國人命名,她是唯一上榜的女性,由此可見她的地位之崇高。

李清照,齊州章丘人,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是朝廷高官,母親為狀元之女,她早期生活優裕,後嫁亦是官宦子弟的趙明誠,喜好金石古玩,收藏頗豐,但生不逢時,遇靖康之難,逃難途中,所藏盡失,夫君亦病故離去,孤苦伶仃,約73歲時逝世。

她的生活以靖康之難為界,分為前後完全不同的兩個階段,前期閒適優渥,後期傷感淒涼,她主要是寫詞,詩寫得不多,與她的詞風差別很大,慷慨激昂,既有巾幗之柔美,更兼鬚眉之剛毅;可能是受“詩言志”的影響。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至於李清照長相如何,這個就很難說了,因為沒有照片可以比對,但歷代有關她的畫像都將她畫得清癯優雅,我們從她的詩詞中也可以品出,她是一位娟秀清麗,端莊大方又多愁善感的美佳人。

女人是否漂亮,決定的因素是基因傳承,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長相非常英俊,史載為“俊警異甚”,母親為大家閨秀,所以,李清照的長相是不會差的。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她本人亦是對自己的容貌很是自信,我們從這首《浣溪沙閨情》中也能體味得出來,一個醜女人是不敢用這樣的詞來貽笑大方的,更何況“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這樣香豔的句式,不是對自己容貌有自信的女子,是寫不出來的。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再說了,能讓宰相之子一見傾心,這容貌不說沉魚落雁,至少是高於一般女子的,夫君在她一副畫像後有題,“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 也是最好的證明了。

因此可以認定,在她那些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的詞作背後,必定是一位美豔端莊,婉約可人的大美女,所謂外美如花,內秀成竹,指的正是她這樣的女性

現在,網路資訊快捷方便,在歷史文章中黑名人似乎形成一股潮流,也難怪,對一些人們熟悉的正面形象,不弄些很多人不知道的事件,是很難贏得人們關注的,為了吸睛,在標題上便無所不用其極了。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李清照作為女性,歷代被尊重,現在雖不說是“抹黑”,但所謂“扒一扒你不知道的”也是一種趨向,於是,便有了“女賭徒”、“女酒鬼”、“喜歡小鮮肉”、“寫露骨豔曲第一人”等驚悚標題的文章,引得眾多吃瓜群眾也產生了獵奇的心理。

不過,所說的這些事卻也並非空穴來風,甚至有些是她自己所記,如賭博一事就曾說,“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看來,她不但是位女賭神,還書以記之,以期“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

女性嗜酒,在現代人看來總是有點怪異,就如同女性紋身或抽菸一樣,在一般人看來,好女人是不會有此愛好的,至少不會拿出來“顯擺”,而據統計,在李清照的詞作中,有一半都有這杯中物。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她在酒中放飛自我,“險韻詩成,扶頭酒醒”,意思是敢押最難的韻,敢喝最烈的酒;純粹是一副“喝自己的酒,讓別人去發瘋”的作派,李白同其相比,只能算是小弟了。

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認為李清照就是一個怪異的女性,只能說她很率性,在父母和家庭造就的寬鬆環境中,她無拘束地成長並養成了習慣,這與好女人和壞女人的辨別無關。

但是,她賭博能賭到讓人們識得她是始祖級的財神,喝酒能揮筆寫下千古絕唱,這就是叫本事了;何況,她還是現代小資的鼻祖,春光明媚之際,幾本書伴一壺酒;秋風落葉之時,寒冽中吟出妙文,鞦韆蕩起裙裾,荷蓮笑迎嬌面,花間對酒當歌,舟中醉不知歸,此等瀟灑,幾人能得!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這也正可以說明,她在婉約柔美的外表下,包裹的是一顆率性剛毅的果敢之心,所謂巾幗不讓鬚眉,說的正是她,這也是很多瓜農看不懂她的原因所在。

要說李清照一生所做最讓人吃驚的事有兩件,一是寫了《詞論》,將北宋詞壇幾乎所有的牛人懟了個遍;二是丈夫去世後,同張汝舟閃婚閃離,寧願自己坐牢也要將這無賴拉下馬去。

在《詞論》中,對那些大拿前輩們她是毫不客氣地給予了批評,首先中槍的是柳永,詞還算合律,但詞句太鄙俗;張先和宋祁嘛,偶有好句,但整體不行;至於晏殊、歐陽修、蘇軾這幾位,學問不錯,但填詞真是不行,把詩改為長短句而已,全無音韻感。

王安石和曾鞏,寫寫文章還湊合,但如果作詞,只怕會讓人笑倒,因為完全讀不下去;在照姐的眼中,這些人寫詞完全地不在路子上,至於誰寫得好呢?她雖然沒說,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潛臺詞為,古今為詞,捨我其誰!

對她的這番論述,讚賞之人極少,絕大部分人認為她過於“狹小與尖刻”,寬容些地說她是“雖生諸人之後,不肯模擬任何一家”,但共同承認的一點是,李清照提出的詞“別是一家”的論點,就重視詞的音樂性而言,是有重要意義的,因為,這一論點維護了作為詞這一載體的藝術性。

至於再婚又離婚一事,在當時人們的眼光中,無疑是李清照的“汙點”,而後人也樂得以此來扒她的所謂“黑歷史”,因為在歷代人們的心中,李清照都是一個可敬的才女,唯有這個將自己的丈夫弄去坐牢之事,可能會產生轟動效應,而當今有些人,更是將其作為吸睛吸粉的由頭。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事情其實很簡單,趙明誠死後,年近50的她再嫁給一位表面上對自己關愛有加,本意卻是懷著佔有其藏品的卑鄙小人張汝舟,此人乃一個負責核准軍隊糧草與俸祿的的小官,比孫大聖天宮上的“弼馬溫”級別高不出多少,也不知如何李清照會答應嫁給如此之人,真可謂是昏了頭了。

也許是在李清照最艱難之時,這張姓之人給過她關心和愛護,於是便“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而這個張小鮮肉在得知她的藏品已喪失殆盡時,竟對李清照實施家暴,“遂肆侵凌,日加毆擊”,這讓一直養尊處優,被家人視為掌上明珠的她如何受得?便堅決要求離婚。

女人休夫,開天闢地,只要那張賴皮不同意,李清照是毫無辦法的,唯一可行的是讓其獲罪,方有離婚之希望,於是,她向官府告發了張汝舟科場作弊獲官的醜行,終於將這渣男送去他應該去的地方。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但是,按照大宋律令,不管丈夫有無罪過,只要是妻告夫,就必須獲刑2年,於是,李清照雖然達到了擺脫那小人的目的,卻也去那牢中呆幾天,因為,畢竟以她的才華和名氣,願意伸出援手之人多多,9天后便獲得自由;看來於古於今,這人脈很重要啊。

李清照的詞寫得好,這是公認的,但她在《詞論》中對前輩的批評,也招致後世很多人的不滿,她在自信的同時,的確也顯現著“輕狂”,當然,這是以她的才華為支撐的,不服,那就請看李大小姐的詞,就會服了。

她的詞溫婉細膩,但卻又不乏剛毅,一如她身材般,雖清癯憔瘦卻柔而不弱,正如她名字所映襯的摩詰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銀光洩地,清麗通透,筆觸空靈,順勢而成,在格致上,既有女性的柔美,又不乏男子的雄渾,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清泉漱鳴玉,明月照心影的美好。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對李清照的研究歷代都是熱門,故而其人其事其詞,脈絡很清楚,她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詞,都分階段地反映了她所處那個時期應有的特點,她的詩詞不僅承載著她的生命軌跡,也是記錄下她心靈在不同時期的律動。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如夢令》反映的是一個率性和活潑的李清照,在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遊玩的場景,雖是小令,但畫面感極強,將一個跳脫任性的女孩形象,作了極為精準的描繪,而沉醉中的靜和鷗鷺驚飛的動之結合,如天籟般地和諧,是所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最高境界了,閉上雙眼便能感覺到那清風徐來的湖面小舟上,醉態可人的美妞形象。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李清照出身於正宗的官宦世家,其父祖輩皆為“蚤有盛名,識量英偉”的名相韓琦門下士,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又是蘇軾之門生,母親也是知書能文的才女,在這樣家學淵源極為深厚環境中長大的女子,那身體中沉澱著的都是濃濃的文學基因。

在這樣文學氛圍深厚的家庭中成長,自幼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史載其“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所以,她小小年齡便文采出眾,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詞作。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這首《點絳唇》應該稍長之時的作品,當是情竇初開之際了,看點是在最後三句,似乎是她看見了一個心儀之人,那假裝回首嗅青梅的動作,極為精湛傳神,以一種略顯俏皮的口吻道出了古代女子的嬌羞狀,讓人感覺到一個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少女的微妙神態。

老舍曾說過:“一位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而這一句“和羞走”正是印證了此語之精準,一個女子的回眸一笑,豈不勝過了千言萬語,這顯示了古代女性的含蓄美,符合人物的心態描寫,是那個時代純情少女在此情此景下的真實寫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充分展示了她匠心獨運,突破常規的拓展胸襟,她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詞中更是將“肥”“瘦”之奇語移用到花草上,以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故而前人對此亦驚豔不已,曰:“‘知否’二字,疊得可味;‘綠肥紅瘦’創穫自婦人,大奇!”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活潑可愛,在衣食無憂又書香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的她,吮吸著文學的汁液,不僅將她滋養成為風姿綽約的俏佳人,而且澆灌得如竹般地內秀且直,更為難得的是,在那個對女性束縛森嚴的時代,在父母的關愛下,她有著相當寬鬆的生活空間。

我們可以從的早期詞作中,體味出那一時期李清照的生活場景,園林中飄曳著她千秋上的美麗裙衫,池塘中荷花映襯著她嬌酣的醉影,街頭賞燈去,春煙踏青來,登山紅葉稀,暮歸笛聲繞,“說不盡,無窮好。”她在父母的呵護中度過了少女時期的美好時光。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18歲時,李清照嫁給了大她3歲的太學生趙明誠,這趙公子也是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趙挺之為北宋重臣,曾居相位,在黨爭激烈之時屬舊黨之中堅,及蔡京上位後罷相,亦連累家人。

趙明誠迎娶李清照後,二人度過了人生最愜意的一段時光,才子佳人,才女佳偶,是一對人人欽羨的神仙眷侶,兩人詩詞相和,賭酒潑茶,泛舟湖光山色懶回棹,對飲月明星移不思歸,並且二人都喜收藏,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鐘鼎彝器,藏品盈室,國寶級重器亦是多多,從其所著《金石錄》便可窺之一斑。

但是,趙明誠因受父親黨爭之累,仕途並不順暢,先是被罷官歸裡,夫婦二人避居青州鄉里達13年之久,不過,這也是二人最和諧及最難得的時光,也是李清照一生夫妻在一起安定舒心的最後記憶。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首《減字木蘭花》寫得很是俏皮,將一嬌羞又調皮少婦的內心,描繪得最是貼切,又是對“女為悅己者容”最好的詮釋,詞句明白如平常語,透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的連續動作場景,展示了李清照愛美又好勝的秉性,既生動活潑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夫妻間相濡以沫的愛情宣言。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可惜,這段美好的時光過去後,隨著徽宗後期趙明誠被授出知山東萊州,後又知淄州府,夫妻二人天各一方,給李清照留下的,只有如閨中怨婦般的長嘆,於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詞作《一剪梅》,從她筆下深情地款款而出。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是典型的懷人思遠訴相思的閨閣詞,這類詩詞以前有無數人寫過,是一傳統的古老題材了,但一般都出自男性之手,如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一類,好則好矣,但總覺得隔了一層。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因為,男性作者寫得再好也是代言體,那是其觀察細緻和對文字高超的把控能力,是站在男性角度的想象,只能證明其文學修養的程度了得,並不是他對女性人生的體驗,“男子而作閨音”,於我的感覺來看,怕是有點真女神和偽孃的區別。

而李清照則是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將所捕捉到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化為可觸控的具象,準確又具體地把握住少婦內心深處的情感脈絡,又以精妙的語言描繪出來,實在是令人讚歎不已。

她借荷花的凋謝,以竹蓆浸涼的感覺為襯,著力渲染那難耐的秋意蕭疏,從白晝的南歸雁到晚間的西樓月滿,處處透著一種清冷,從“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感嘆,喻自身青春易逝,紅顏漸老的悲涼,又以簇擁在眉頭心上揮之不去的相思閒愁,道出了李清照心中那滿滿地無奈。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將己之心度他之情,她想象著夫君趙明誠一定也如自己一樣,因離別而傷感苦惱,所以才有這“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之語,她這句詞道出的,是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的共同心願。

但是,也許這只是的李清照的一相情願,夫妻二人一起生活了這許多年,卻沒有子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不得不說是件很遺憾之事。

趙明誠是丟下李清照一人前去赴任的,至於為何不夫妻一同前往,原因不知,以我之測趙明誠的心思,一是家中那大量的寶貝無人照看,二是夫妻呆得時間太長,早已沒有了新鮮感,這其中應該有出外透透氣,尋找一下久違的激情。

趙明誠是否納妾是沒有定論的,但二人再次相聚萊州時,李清照已年近40歲,風韻不在,人老珠黃,被冷落是很自然的,這亦是公認之事,這從她的詞作中能很明顯地看出。

在那個時代,即使有子嗣,納妾也是極為正常,不納妾反倒成另類,夫君身在官場,司太守之職,何況一呆就是5年之久,在此期間蓄養些侍妾和歌妓,甚至在外有幾個相好,誰人能說個什麼?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儘管李清照對夫君是否納妾不置一詞,後人亦無定論,但我相信趙明誠是有納妾的,因為李清照一人獨居青州之時寫下的詞中,我們除了看見描述思念之情外,還能看見她借古諷今的報怨,比如這首《鳳凰臺上憶吹蕭》。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這首詞一如既往地“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但卻有抱怨趙明誠像衛莊公寵幸其妾冷遇莊姜,而致使自己沒有子嗣那樣,所以,應該是李清照對趙明誠的行為,多多少少地發現些端倪,故而有此怨言。

這個當然有些冤枉趙明誠了,有無子嗣是雙方之事,現在誰能說得清是誰的責任,但如果趙明誠納過妾也沒有子嗣,那多半問題出在男方身上了。

這當然是猜測之嫌,但是在趙明誠死後,李清照為其所著《金石錄》作序時,寫趙在臨死之前的情景,“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這最後一句頗耐人尋味,取意曹操逝世前對他眾多的夫人安排後事,如果趙明誠沒有納妾,這一句豈非多餘,所以,我堅定地認為,趙明誠是有納妾之舉的。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再是高傲,也得順應當時潮流及家庭的實際,對夫君的納妾李清照是容忍的,至少是沒有危及到二人的情感,並不妨礙她對趙明誠的思念,這首《醉花陰》便是她這一時段中的自畫像,也是她的代表作,一句傳世名句“人比黃花瘦”,不知引起多少女子的共鳴。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靖康之難,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時年李清照44歲,國土淪喪,她夫妻二人只能隨著滾滾的人流逃難,遂精選藏品15車,其餘均鎖在家中10間屋中,匆匆踏上了南逃之路。

俗話說,“盛世收藏,亂世黃金”,戰亂之時,要保全這眾多的藏品實在是不可能的,果然,青州兵變,路途遇險,他們多年的收藏幾乎全部喪失,讓人扼腕痛惜。

南宋立國,趙明誠出江寧知府,時值“金人滿萬無人敵”之際,南宋內部兵將投敵都眾多,江寧亦發生兵變,趙明誠雖然事先得知,卻不作任何應對措施,兵變發生後,被手下成功平息,及尋趙知府時,他卻早已縋城而下,跑得個無影無蹤了。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趙明誠的臨陣脫逃讓李清照蒙羞,罷官革職是不可避免的,不久後趙明誠又去湖州任職,二人一路前行,行至烏江,李清照寫下這首《夏日絕句》以示自己的憤懣。

詩中借楚霸王自刎烏江來影射趙明誠,諷刺丈夫的懦弱和沒有民族氣節。能看出她對夫君貪生怕死的失望之情,而這一事件也是夫妻間疏遠的開始,那曾經的美好只能留在記憶的深處了。

其實這首詩發洩的不僅是對趙明誠的不滿,而且也是對整個北宋男人的一種諷刺,對他們棄土求安,在異族入侵之時只知卑躬屈膝的抗議,她並不是一位只會吟詩作賦的閨中怨婦,而是在國破家亡之際能發出最後吼聲的女中豪傑,而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豪情,足以讓當時的男人汗顏。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從這首小詩中我們也能感覺到,李清照不但詞寫得好,於詩也是超一流的水平,只是她的詞寫得太好了,以至於人們忽略了她寫詩的才能,如她寄給北去使臣的所寫之“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等等,不僅合律合仄,更是有著男兒的豪傑氣象。

據說,當趙明誠看見這首《夏日絕句》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李清照時年45歲。

國破家亡,財散夫死,人生悲催之事接踵而來,李清照從繁華跌落到谷底,從高貴的公主轉為人見猶憐的個性女子,她詩詞的風格亦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清新可人的顧影自憐轉為沉鬱悽婉的淺斟低唱,深沉凝重,帶有濃濃的愁緒。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聲聲慢》應該是李清照最著名一首詞了,也是慢詞中的精品,本來這曲牌應該押平聲韻,但李清照卻改為入聲韻,這便使得整個曲子的節奏變得急促了起來。

特別是疊字和雙聲字的運用,由平緩而改激烈,疊音反覆,婉轉悽楚,如泣如訴,變哀惋為淒厲,十四個疊字同後面的“點點滴滴”相呼應,不僅把殘秋的悲涼和作者的落寞同時描寫到淋漓極致,而且極富韻律美,很有幾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最終是將那萬千愁緒,彈與徵鴻。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所以,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直可以看作是一篇簡潔版的悲秋賦,故而大明第一才子明楊慎在《詞品》中評價說:“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

對這首詞的評價歷代是好評如潮,也是李清照詞不假雕飾的本色展現,雖然格調低沉,但整個詞句緊扣秋色的悲涼,真實地體現了她當時的心境,如果聯想到她在一系列沉重的打擊後的生活狀況,以及山河破碎的國勢,便更能體味出這詞的精妙之處,實在是一首冠絕詞壇的千古絕唱。

李清照的詞獨樹一幟,在詞界被稱為“易安體”,居婉約派之首,觀歷代詞壇大家中,這大概是唯一的,沒見有人將蘇軾或辛棄疾等人樹為“東坡體”或“稼軒體”,即使被視為開慢詞一代詞風的柳永,也無人尊為“三變體”,所以,李清照在詞壇的地位由此可見之崇高,她被尊為“詞宗”也是實至名歸。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武陵春》是她避居金華時所作,此時的李清照已是53歲的晚年之際了,期間還經歷了再婚、離婚和坐牢的風波,所藏也大半失散,孤苦無依,孑然一身,所以此詞顯得極為悲苦,言有盡而意無窮。

李清照是極喜出遊的,以前生活安定之時,她不放過每個賞景之時,甚至“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來到這風景優美的金華,聽聞雙溪景美,本想“也擬泛輕舟”,但一想到自己慘痛的生活經歷,還是一人呆在家中罷了,好悽慘。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同以前所寫的《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相比,此時的“日晚倦梳頭”雖然語意相同,但卻是完全不同意境,前者是思念中的離別情愁,後者卻是死別之恨,從“多少事、欲說還休”到“載不動許多愁”,這是風狂花盡的“風住塵香”,我們從“欲語淚先流”中是能夠體味得出來的。

李清照雖然是婉約詞的代表人物,但卻也是一位豪氣干雲的女傑,這不僅表現在她那首“生當作人傑”的詩中,在生活中我們也能感覺到她的豪爽和氣節。

雖然她的收藏喪失殆盡,但還是有些許精品隨身的,這些藏品當然是國寶級的精品,李清照是極為珍惜的,那覬覦寶貝張汝舟原為軍中小吏,後來的進士實為假冒偽劣,原是沒有多少文化和見識的,故而未能得逞。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但是,後來這些寶貝卻被一個給趙構醫治“隱疾”而受寵的王繼先給弄了去,李清照不服,還打了官司,結果自然是敗訴,使李清照雪上加霜,又遭一次徹骨之痛。

為離婚而坐牢,為藏品而敗訴,李清照都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她沒有去求任何人,按說其父李格非作為“蘇門後四學士”,公公又是原握宰執權柄,那能說得上話之人多多,但她卻一個也沒有去找來為自己說情。

尤其要提出的是,當時朝中還有位大人物與李清照有著親戚關係,這人便是被後世認為第一奸臣的秦檜。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秦檜是李清照的表姐夫,那王氏是她的表姐,按照當下的稱呼來說,李清照是秦檜的小姨子,這關係也算是比較親了,可是,李清照即使在自己最艱難之時,也沒有提過一句有關她這親戚之事,更不要說託人求情了。

至於原因是可以想得到的,那必定是很鄙薄他們的為人,不願與這對賣國為榮、謀害忠良的大奸賊交往。

李清照雖無子嗣,但她後期的生活應該還是有保障的,那被王繼先強行佔有的的寶貝,據說是象徵性地給了三百金,有人估計約合9000貫錢,至於一貫錢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這說法就多多,而且相差極大,無一定論。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但我看《水滸傳》,在“智取生辰綱”中白勝那一桶酒要價是“足5貫”,這其中定含有酷熱中趁人之危抬高市價的成分;而崑曲名劇《十五貫》中,尤葫蘆借來15貫為本錢想做生意,這也算不少了,要知道,這尤葫蘆可不是一窮人,而是無錫的肉鋪老闆。

並且,尤葫蘆對女兒開玩笑說,這是賣她的身價錢,女兒卻也相信了,這可不是逃荒之際,而是太平之時,一個大姑娘值15貫,想必一貫錢也是不小的數目了,所以我認為,李清照儘管後期孤苦無依,但還是富裕有餘,至少生活是有保障的,畢竟,她還有不少“酒朋詩侶”。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是晚年李清照約65歲時寫的一首《永遇樂》,時值元宵佳節,想起當時帝京汴梁的歡樂,感而今的孤獨淒涼,追昔傷今,一抒自身寓居他鄉,喪夫孤寂,年老色衰的悲情。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全詞用語極為平直,化俗為雅,無一處用典,但極為精緻,起句便大開大合,意境開闊,色彩絢麗,氣象萬千,筆鋒一轉及個人之時,用舊時的麗景與現實的哀愁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極富表現力的口語同錘鍊工緻詞句相交融,將那盛日之景的美好同現在愁苦寂寞的情懷一併展現在讀者面前,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說,“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

這是對李清照詞的評價,如果以這首詞為例,不獨以“壓倒鬚眉”,而是“鬚眉們”根本就不能為,這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和作者親身的感受,是和著淚寫就的千古妙詞,秦七黃九自是不必說的,即使是東坡稼軒又如何能寫得出來?更不用說夢窗等一眾人了。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還是宋末時的著名詞論家劉辰翁說得好,他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這是在熟悉了作者的人生軌跡,讀通了她每首詞所包含的意韻,才會與作者寫這首詞的心境產生共鳴,才能真正讀懂這一妙詞。

風住塵香花已盡,佳人終將乘鶴去,8年後,在一個悽風苦雨的殘春中,李清照閉上了她疲憊的眼睛,帶著對親人無盡的思念,帶著對故土難回的失望,帶著失散藏品的遺憾在孤寂中悄然離世,時年約73歲。

李清照的詞留存下來的並不多,僅四五十首而已,現在後人編撰的《易安詞》和《漱玉詞》,冰山一角而已,以她當時之聲名,這很是不應該的,是毀於戰亂還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李清照一直是被人認為是女詞人,我覺得這有些性格歧視了,因為沒有誰會將蘇軾叫男詞人,她橫掃冠幘,史上怕只有詞帝李後主能與之相匹;所以我認為,一個女詞人之稱遠不能概括其風姿卓絕,遺世獨立的風采,也只有她,才當得起“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

作為一位有著獨立人格的女性,她以其冠絕世人的才情,在夫君逝世後,堅強依舊,讀著她的詞,你便能感覺到很親切,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神壇才女。

儘管李清照的一生並不傳奇,但正如木心評價李清照時說:“她的平生就是藝術品”,是啊,很多人欽羨她望燕呢喃,賭酒茶香,捧金石之雅賞,揮纖毫之流光;但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疏風驟雨落海棠,黃花堆積黯神傷,傷自己憔悴風鬟霜鬢,只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筆下流淌出的,是那載不動的悲傷。

她不只是一個美麗的文學符號,雖然在感覺的沉澱中有高高在上之感,卻又似鄰家一位親切和藹的女人,風骨卓然,遠遠觀去,便在不覺中產生一種崇敬,她優雅的身姿和氣度,讓你直會覺得是一位女神在向我們款款地走來。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觀李清照的一生,少年繁華,中年離亂,老年淒涼,人生實在是有些生不逢時之感,國土喪亂,飄零異鄉,夫君早逝,再婚不幸,金石遺散,詩文半失,晚年無子,悲苦淒涼。

她自號“易安居士”,可一生的風風雨雨,亂世浮萍,這“易安”二字又何曾親近過她,在她身上體現的唯有“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現在的我,每每一讀她的文字,總能看到那個逆風而行,立於秋風黃花中的女神,然而,卻又總是帶有一種悲悽的感覺,揮之不去的便是那幾個字在眼前翻動,這便是“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她似遺落在詞卷間薄薄的一片黃花,以詩詞向世人細訴一段悽美過往

Top